杜魯門·卡波特

美國作家,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男,(英語:Truman Garcia Capote,1924年9月30日-1984年8月25日),本名杜魯門·史崔克福斯·珀森斯,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美國作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說《蒂凡尼的早餐》(1958)與長篇紀實文學《冷血》 (1965)。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瑪麗蓮·夢露與杜魯門·卡波特
瑪麗蓮·夢露與杜魯門·卡波特
1924年9月30日,卡波特生於新奧爾良,由於母親是個“少女媽媽”,生下他時才17歲,所以卡波特出生不久就被寄養到阿拉巴馬州的親戚家,直到9歲才被改嫁到紐約的母親及有錢的繼父正式收養。他天資聰慧,5歲能文,12歲作文比賽獲獎,但17歲卻從高中輟學,在社會上闖蕩。

寫作經歷

1948年,卡波特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別的聲音,別的房間》,敘述一個13歲的男孩反常的早熟的故事。此後又寫了中篇小說《草豎琴》。發表《草豎琴》后的十年間,他試驗多種手法進行創作。
1958年,發表的一部描述一個放蕩不羈的男人在紐約追求名譽地位的小說《蒂凡尼的早餐》,使他成名。這一時期,他還試驗創作他本人和托姆·沃爾夫、諾爾曼·梅勒共同寫作稱之為非虛構性的小說。第一部是《繆斯們受人傾聽》(1956),記敘美國表演民間歌劇《波吉和貝斯》的黑人歌舞團1955年訪蘇的情況。
杜魯門·卡波特
杜魯門·卡波特
1960-1966年,他以6年時間,實地調查堪薩斯城兩名兇手謀殺人的案件,以一種對兇手和謀殺人一概不表同情的態度寫成《冷血》,贏得了普遍的讚揚,使“非虛構性小說”頓時成為一種紛紛受人仿效的文學形式。
此外,他還寫了許多有關上層社會和藝術界人士的生活報道,收成一集題名為《狗叫:知名人士和禁地》(1973)。1966年,他發表了一部回憶幼時生活的作品《一次聖誕節的回憶》。
1975至1976年,他根據日記和親友來信寫成的真人真事的報道,題名為《應答的祈禱者》。后因這些被報道者表示抗議,指責他辜負了他們對他的信任,於是停止發表。
1980年,出版短篇小說和非小說集《給變色龍聽的音樂》。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84年8月25日晚,卡波特因用藥過度猝死於女性友人家中,享年59歲。

主要作品


中文名英文名體裁發表年份
《別的聲音,別的房間》other voices,other,rooms長篇小說1948
《黑夜之樹》a tree of night短篇小說
《米麗亞姆》miriam短篇小說
《無頭鷹》the head-less hawk短篇小說
《關上最後一道門》shut afinal door短篇小說
《悲傷主人》master of misery短篇小說
《聖誕節的回憶》a christams menmory短篇小說
《豎琴草》the grass harp中篇小說
《花房》house of flower短篇小說
《達到魔鬼》beat the devil電影劇本
《天真無邪者》the innocents電影劇本
《繆斯為誰傾聽》the muses are heard非虛構小說
《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中篇小說1958
《冷血》in cold blood紀實文學1966
《感恩節的來賓》the thanksgiving visitor短篇小說
《三部曲》trilogy短篇小說
《去伊甸園途中》among the path to eden短篇小說
《給變色龍聽的音樂》music for chameleons短篇小說集1980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卡波特的作品既有海明威的動人肺腑之情,又具有菲茨傑拉德的魅力。他後期的境況和這兩位美國文學家有共同之處—酗酒、沮喪、文學創作力的衰竭。
縱觀卡波特的文學創作,可以看出作家一生都在尋找光明、尋找溫暖和愛情。由於作家本人身世及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老年,無論以黑夜情調還是以白晝情調來描述,無論起初是沉溺於個人情感世界,或者後來著眼於芸芸眾生的整個社會,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都是孤獨者的形象,讓讀者體會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環境的對抗、矛盾和衝突,他們的悲傷、恐懼、怨恨和反叛心理。

藝術特色

卡波特的小說主人公輾轉於大城市(主要是紐約、新奧爾良)與南方小鎮之間,兩種截然相反的環境容易引起感知的反差:一邊是相對落後、淳樸的生態環境與民風,但宗教統治一切;一邊是經濟發達、思想開放的大都市,物質豐盛,人情卻相對淡漠。從敘事學角度,作為敘述內容的人物和事件發生的地點或者場所的改變屬於“故事空間”的變化。
除了上述的兩種空間變化方式,在杜魯門·卡波特的小說中,還有一種重要的空間變化方式,即旅途式的故事空間變化。旅途式的故事空間變化,顧名思義,是在旅遊過程中發生的故事空間變化。
綜合而言,卡波特的小說地理跨度大,覆蓋了美國大部分地區,描繪了各個階層的人物生活,也刻畫了善與惡、慾望、正義與犯罪等人性,留給讀者無限的思考。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1959 美國國家文學藝術研究院獎(獲獎)
▪ 1951 歐·亨利文學獎 (獲獎)
▪ 1947 歐·亨利文學獎(獲獎)
▪ 1946 歐·亨利文學獎(獲獎)

人物評價


第一次讀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時,它讓我深嘆自己沒有寫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歲之前都沒有試圖寫小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