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貝類毒素

神經性貝類毒素

神經性貝類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NSP)主要是指從一種赤潮生物短裸甲藻(Ptychodiscusbreve)中分離出的一類毒素——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s,PbTx)的理化特性和藥理特性與西加毒素(CTX)相似。PbTx可引起魚類、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海綿動物、棘皮動物及底棲藻類的大量死亡。有毒的短裸甲藻被貝類攝食后,其毒素在體內積累,並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引起食物中毒。中毒的主要癥狀為瞳孑L放大,身體冷熱無常,噁心、嘔吐、腹瀉,運動失常,但沒有麻痹感。因此,為了與引起麻痹作用的DSP相區別,稱為神經性貝類毒素。NSP中毒癥狀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從10min~20h。

定義


毒貝類引類食毒攝短裸甲藻細胞毒素污染貝類。感覺異常、冷熱感交替、噁心、嘔吐、腹瀉和運動失調,或上呼吸道綜合征,但未觀察到麻痹,為與引起麻痹作用的有毒貝類毒素相區別,稱其為神經性貝類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osn,NSP)。該毒素主要成分為短裸甲藻毒素(Ptychodiscus brevis Toxins,縮寫為PbTX)。按其碳 骨架結構的不同.可分為3個類型組.即11個醚環成分、10個醚環成分和其他成分。

來源


洋赤潮,短裸甲藻( )稱短翼盤藻(-蠡)產貝類毒素。近觀察赤潮。短裸甲藻赤潮較錄。歷史嚴赤潮夏秋季節佛羅里達中西部沿岸水域,當時的短裸甲藻赤潮導致薩拉索薩塔沿岸大約155km暗礁區的生物幾乎完全滅絕,在水深13~30m,離岸13~51km的暗礁區,魚類、海雞冠、石珊瑚、軟體運動、甲殼動物、多毛類環節動物、被囊動物、海綿動物、棘皮動物和底棲藻類死亡嚴重。

中毒機理


貝類毒素毒制研究,研究魚類、禽類哺研究。。豚鼠腸驗證,短裸甲藻毒素致痙攣增膽鹼纖維膜鈉透,膜靜息極化致。步葯研究顯示。短裸甲藻毒素選擇鈉,抑制鈉速鈉離子的失活而使細胞膜去極化,其與鈉通道的結合,部位不同於河豚毒素和海葵毒素,提示是一種新的作用模式。
神經性貝類毒素通過兩種途徑對人類產生危害。一種是人類通過食用受短裸甲藻污染的貝類引起的神經性中毒和消化道癥狀;另一種是由於人類呼吸或接觸了含有短裸甲
藻細胞或其代謝產物的海洋氣溶膠顆粒所引發的呼吸道中毒和皮膚受刺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