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鐵木

天目鐵木

天目鐵木(學名:Ostrya rehderiana)又名:小葉穗子榆、芮氏鐵木、浙西鐵木。屬山毛櫸目,樺木科喬木。高達18米,胸徑達45厘米;葉長橢圓形或矩圓狀卵形,長3-10厘米,寬1.8-4厘米;果多數,聚生成稀疏的總狀;雄花序7月顯露,次年4月開放,雌花序隨當年生枝伸展而出,4月中葉全展,9月中果熟,11月中落葉。天目鐵木是中國瀕危物種。僅分佈於浙江西天目山,現僅存5株,稀有種。

形態特徵


天目鐵木
天目鐵木
喬木,高達18米,胸徑達45厘米;樹皮深灰色,粗糙;枝條灰褐色或暗灰色,無毛,皮孔疏生;小枝細瘦,褐色,幼時密被短柔毛,以後漸變疏至幾無毛,具條棱,疏生皮孔;芽長卵圓形,長約5毫米,銳尖,芽鱗亮綠色,覆瓦狀排列,卵形,漸尖,無毛。葉長橢圓形或矩圓狀卵形,長3-10厘米,寬1.8-4厘米;頂端漸尖、長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不規則的銳齒或有時具刺毛狀齒;葉上面綠色,幾無毛,下面淡綠色,疏被硬毛至幾無毛;葉脈在上面微陷,沿中脈密被短柔毛,在下面隆起,疏被短硬毛間或有短柔毛,脈腋間有時具髯毛,側脈13-16對,脈間相距4-7毫米;葉柄長3-5毫米,密被短柔毛。雄花序下垂,長5-10厘米,單生或2-3枚簇生;苞鱗寬卵形,頂端驟尖,具條棱,邊緣密生短纖毛;花藥頂端具長柔毛。果多數,聚生成稀疏的總狀;果序軸全長2-3厘米,序梗長1.5-2厘米,密被短硬毛;果苞膜質,膨脹,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2-2.5厘米,最寬處直徑6-8毫米,頂端圓,具短尖,基部縊縮呈柄狀,上部無毛,基部具長硬毛,網脈顯著。小堅果紅褐色,卵狀披針狀,長7-8毫米,直徑約2.5毫米,平滑,具不明顯的細肋。雄花序7月顯露至來年4月開放,雌花序隨當年生出的樹枝伸展而出,4月中旬樹葉全部展開,9月中旬果實成熟,11月中旬落葉。

生長習性


分佈區平均溫約15℃,1月平均溫3.3℃,7月平均溫28℃,全年降水量1471毫米,6月降水最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土壤為紅壤,pH值4.7~5.3。

地理分佈


中國浙江特有種。生於海拔400-500米的林中。

栽培技術


幼苗培育

用有機肥和火燒土及砂來改造較為貧膺而易板結的土壤,pH在6.5~7之間,為防止日晒和雨沖,搭竹簾蔭棚,上面覆塑料薄膜。苗床西側種上一行大葉黃楊、以擋西晒,透光度為全日照的l/3~2/3,土壤保持濕潤,7~8月間施尿素和人糞尿各兩次,8月中旬,小苗長至30cm左右高時把塑料布揭開,並逐步拆去竹簾,讓其日晒雨淋。

扦插繁殖

天目鐵木一年四季均可進行扦插繁殖,但以春季為好。插穗應是1~2年生的,老枝不適用。從扦插到根的出現要50~60天。據2013年統計僅殘存5株,幼苗又極少,讓扦插繁殖只能成為一種理論。

保護現狀


瀕危情況

天目鐵木
天目鐵木
天目鐵木分佈極窄,數量極少。僅產浙江西天目山,殘存5株,損傷嚴重,其中胸徑達1米的大樹主幹頂稍已斷,另高達18~21米的4株,其中下部側枝幾乎全部砍掉,生境受到破壞,更新能力弱,幼苗極少。
天目鐵木趨向瀕危的主要原因:一是樹種分佈區太窄,因遭人為破壞,使個體數量急劇下降。二是植株結實率低而種子萌發和成苗立地條件要求苛刻。

保護價值

天目鐵木不僅是中國特有種,而且是該屬分佈於中國東部的唯一種類。對研究植物區系和鐵木屬系統分類,以及保存物種等,均具有一定意義。

保護措施

西天目山已建立自然保護區,對本種的保護較為重視,在生於路旁易破壞的大樹周圍築有石牆磡。應嚴禁人畜踐踏,讓其天然繁殖,並加強採種、育苗,擴大種植。杭州植物園浙江林學院已引種栽培。

保護級別

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