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圍島
小谷圍島
小谷圍街道辦事處於2004年9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轄整個小谷圍島。
小谷圍原來叫小箍圍,這一名字較早見於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廣東新語》卷二云:“下番禺諸村。皆在海島之中。大村曰大箍圍。小曰小箍圍。言四環皆江水也。凡地在水中央者曰洲。故諸村多以洲名。洲上有山。煙雨中望之乍斷乍連。與潮下上。予詩。洲島逐潮來。”為什麼叫“箍圍”呢?原來“箍”字的意思是指圍束,亦指圍束的圈,如箍桶,桶箍,鐵箍等。由於大小箍圍島四面環水,像是兩隻被水圍束住的箍桶,故而有此之名。
“小谷圍”在清代原稱十三鄉。由於作為珠江江心孤島的特殊地理位置,也由於行政管轄上的不分明,長期處於自然狀態中。大學城開發之前,島上沒有工業,村民還使用泉水和井水,最高建築物不過五層。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它的文化遺存保留比較完整,再加上原生態的自然風光,這可能就是它被選作大學城的兩個重要原因吧。畢竟,大學城本來就應該選擇一個自然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的地方。
由徠於小谷圍島孤懸珠江中心,不通陸路,解放以前,又缺乏橋樑,人員往來只有水道可行。不過,這依然沒有阻隔小島與外界的貿易往來。穗石、北亭、南亭、練溪等的碼頭遺址極富地方特色,鮮明地反映了嶺南鄉間“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經濟貿易狀況。北亭甚至有民謠云:“一墟兩市,不嫁北亭等幾時?”可見當時島上貿易之興旺。
大學城首期建設的小谷圍島約17.9平方公里,其中佔地面積最大的是廣東工業大學,約2400畝。廣州大學城的建立應該與前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密切相關。當他主政廣東后,聽說有大學城這個項目后,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於2003年1月21日專程到小谷圍島視察廣州大學城建設前期準備工作,並提出“建設全國一流大學城”和“2004年9月開學招生”的要求,為大學城建設指明了方向。由此,廣州大學城建設全面啟動,並在19個月的時間裡順利完成一期工程,於2004年9月迎來首批大學師生。大學城一期工程共投入300億,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既說明廣東省經濟實力雄厚,也表明廣東省委省政府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決心,對於廣東省的高等教育,無疑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至於這六條村,可謂各有來頭。
北亭村中所謂的“亭”,是駐紮兵馬的地方,相當於崗哨、兵營。後來在北亭一帶建的村,便名北亭村,按其方位命名。北亭村人多為梁、崔、陳、宋姓人,另外還有昌華市官山等其他姓氏。北亭風景秀麗,“北亭八景”古已馳名。又名“昌華八景”:海曲夜渡、荔子浴曰、馬埗歸帆、水雲晨鐘、亭梅冷雨、東山旭日、渭橋煙雨、孖墩蒲魚。
南亭村是在南亭一帶建的村,相對北亭村而言。南亭村有關、黃兩大姓氏。抗戰前有宋姓。
穗石村的穗石得名跟一塊大石頭有關,相傳建村之時,村後山崗有一塊巨石,狀如伏虎,石旁長著一棵巨松,蟠軋紐結,狀若飛龍,濃陰蓋石。鄉人認為乃祥瑞之兆的景觀,遂成村為“瑞石”;后因廣州附近多“穗”字地名,便以“穗石”為村之主名。而以“大石頭”為次名。穗石也有“穗石八景”:煙烽水月、星岡牧笛、馬氈松風、石台競渡、社學論文、松岡賽社、虎石垂綸、罟埗漁歌。穗石村委會含有有六條自然村,分別如下:
1.穗石:分東約、北約、西市、南約,姓林。
2.黃陸地:姓黃、陸。
3.大湴:姓黃、馮、李、曾。
4.赤坎:姓梁、林。
5.路村:練溪對面,姓蘇。
6.新坑。
貝崗村位於小谷圍島中北部,據傳在明代時建村,因村背負山崗而建,初名“背崗村”,后諧音雅化為“貝崗”。貝崗村委會有三個自然村:
1.貝崗:姓邵、潘、甘。
2.南埗:姓吳。
3.大塱:姓黎。
郭塱村,別名郭家塱,據傳,元朝時張、郭兩姓人在此開村,以人多之郭氏為村名,故稱“郭家塾”,1949年後簡稱“郭塱”。郭塱村居住著郭、張、關、梁等幾姓人。
練溪村原名白坭涌。相傳最早定居白山前(土名)的一戶人家姓白,而其居所前邊小河溪的土質又是白色的,故小河名“白坭涌”,而村名亦稱“白坭涌”。白坭涌宛如銀鏈,後來便改稱“練溪”先民們在村前臨河處曽建有文昌塔,其基石即刻“練溪”二字,這個文雅而富有水鄉特色的村名便確定下來。練溪村委會姓氏:霍、蕭、關、陳、洪。
有這麼一首在島上流傳了近百年的民謠,唱出了島上各村的自然地形和行政建制,歌詠了島上淳樸的人文風情,也讚美了島上豐饒的物產。
官山書院考文章,起步登程大塱鄉。
南北二亭皆況近,郭塱一所是中央。
練溪原是多油榨,路村乃系眾人場。
穗石分明街道廣,詩山赤坎付連疆,
新坑駒是梁家姓,大湴雙連馮李黃。
隔住貝崗南埗地,分明一所十三鄉。
隔海官洲離不遠,黃埔分明好地方。
外姓諸人稱讚廣,深井凌鄉好白堂。
侖頭叫艇琶洲去,隔離又有小洲鄉。
土瓜對著涌邊水,講事聽聞若隔牆。
西江又到赤沙地,去到北山路渺茫。
又近長洲果左右,分明買賣好租收。
廿四鄉名檔唱透,番禺縣誌有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