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面

漢語詞語

便面,漢語詞語,拼音是biàn miàn,指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

釋義


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

記載


2007年江西靖安出土的便面
2007年江西靖安出土的便面
1、在《漢書·張敞傳》中,出現便面一詞,為“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顏師古注云:“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
2、宋人楊萬里《誠齋荊溪集序》:“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後園,登古城。”
3、金代黨懷英《上皇書扇后》詩:“便麵糰圝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
便面
便面
4、清人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

發現


出現於先秦兩漢時期,形為半規形,似單扇門,又名“戶扇”,最早以細竹篾為材,都材料多變,有布錦絲絹。當時的帝王將相、平民百姓都使用便面。四川出土的漢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交尾圖》中,伏羲大帝便一手托日,一手執便面。魏晉時期,便扇成為風雅之士的摯愛,在現存的魏晉壁畫中,男子連吃飯時也手持便面。宋時已不多見,逐漸被摺扇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