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菜

七菜

七菜是指七種蔬菜。這七種蔬菜於春節期間用來煮羹或粥,流行於中國南方和日本,傳統上家庭會於人日當天煮七菜羹或七菜粥,以借為一家帶來好兆頭。由於在人日食用,又有人七菜之稱。吃七菜時必須吃清,不可有剩餘或倒掉,以免“福氣”被倒掉。

起源


七菜的歷史可追溯至兩漢魏晉時代,起源於中國南方,據南朝學者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人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以七種蔬菜,包括荷蘭豆、芹菜、菠菜、生菜、蘿蔔、筍芹和芥蘭,把七菜切碎混在一起煮成羹,據說可清除百病,亦是是祈望來年大豐收。

用料及製法


日式七草粥七菜所用的蔬菜並無一定限制,用料視乎煮法而定。
七菜羹主有兩種吃法,鹹的吃法採用蔬菜分別有白蘿蔔、芥蘭、菜心、大芥菜春菜、大蒜及芹菜,煮制時把各種蔬菜放進高湯煮成,亦有加入豬肉及蝦米調味。甜的吃法則採用大菜、香菜、菜心、芹菜、芥蘭等素食蔬菜,先爆香蔬菜,再加入醬油及糖調味。
七菜粥則是以七種蔬菜加入白粥煮成,源自浙江,再傳到日本。

各地用料


浙江:生菜、芹菜、蔥、韭菜、藠頭、蒜、甘筍
潮汕: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
客家人:芹菜、蒜、蔥、芫荽、韭菜加魚、肉等;
台灣、福建: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
日本:日本芹(芹,せり)、薺菜(薺,なずな)、鼠麴草(古稱:御形ごぎょう;今名:母子草,ははこぐさ)、繁縷(繁縷,古音:はこべら,今音:はこべ),稻槎菜(古名:仏の座,ほとけのざ);今名:小鬼田平子,こおにたびらこ)、蕪菁(古名:菘,すずな;今名:蕪,かぶ)、蘿蔔(古名:蘿蔔,すずしろ;今名:大根,だいこん)

蔬菜含義


不同蔬菜於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生菜代表生財;芹菜代表勤勞;大蒜代表會算錢;蔥代表聰明;韭菜代表天長地久;芫荽代表緣分、大芥菜代表新春發財等。故此七菜粥或七菜羹是集各種兆頭於一身的新春菜。

變奏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會以七彩魚生代替七菜。

參考目錄欄


^ 宗懍《荊楚歲時記》:“以七種菜為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