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三川鎮的結果 展開

三川鎮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下轄鎮

三川鎮,隸屬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地處蒼溪縣城北部,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18437人。

宋、元、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先後屬龍泉鎮、龍泉鄉。1950年1月,屬四區。1958年10月,鄉改公社。1984年1月,公社改鄉。1992年10月,與天觀鄉合併為三川鎮。截至2020年6月,三川鎮下轄2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

2019年,三川鎮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歷史沿革


宋、元、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先後屬龍泉鎮、龍泉鄉。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屬西路總保。宣統二年(1910年),設三川鄉,轄今三川、石門、喚馬、龍王、雍河、新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9月,紅軍四方面軍在三川寺建立區蘇維埃,並在境內的龍泉灣、井灣、劉家岩建立鄉蘇維埃。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為二區駐地,設三川鄉(聯保)。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為三川、新觀、龍王、雍河、石門、喚馬6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石門、喚馬2鄉併入三川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分為三川、石門、喚馬3鄉。
1950年1月,屬四區。
1951年1月,區下設鄉,設三川、復興、中和3鄉。
1955年12月,析中和鄉置復興、龍王2鄉。
1958年10月,鄉改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鄉。
1992年10月,與天觀鄉合併為三川鎮。
1994年9月,天觀鄉析出。
2005年5月,天觀鄉併入。

行政區劃


2011年,三川鎮轄三川場、天觀場2個居民委員會,川河、龍泉、景光、跳石、卧龍、柳樹、川橋、玉石、史家河、栗園、陽觀、大光、陽岳、柏溪、復興、蓮池、北斗、白坪、樓門1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個居民小組、122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三川鎮下轄2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三川場社區浩灣街。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10824110001121三川社區
510824110002220天觀社區
510824110205220卧龍村
510824110207220川橋村
510824110213220楊岳村
510824110214220柏溪村
510824110216220蓮池村
510824110220220玉河村
510824110221220陽園村
510824110222220龍景村
510824110223220天官村
510824110224220三河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川鎮地處蒼溪縣城北部,東接灕江鎮、喚馬鎮,南鄰石門鄉、白鶴鄉,西連五龍鎮、龍王鎮,北靠新觀鄉。區域面積82.2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三川鎮地處大巴山余脈九龍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位於西北部的九龍山主峰,海拔1377.5米;最低點位於史家河村石門電站,海拔380米。

氣候

三川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溫和,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雨水集中;冬季寒冷少雪。冬夏季較長,春秋季最短。多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年平均340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

自然災害

三川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災、澇災、洪澇、低溫、陰雨、霜凍等。
三川鎮
三川鎮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三川鎮轄區總人口1859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83人,城鎮化率5.8%。另有流動人口3615人。總人口中,男性9483人,佔51%;女性9112人,佔49%;14歲以下2866人,佔15.4%;15~64歲12866人,佔69.2%;65歲以上2863人,佔15.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8539人;有回、藏等5個少數民族,共56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4‰,人口死亡率8.2‰,人口自然增長率-4.2‰。
2017年,三川鎮常住人口15581人。
截至2019年末,三川鎮戶籍人口18437人。

經濟


2019年,三川鎮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農業

三川鎮有農業耕地面積1.4萬畝,林地面積6.4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0923噸,其中水稻4743噸,小麥303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獼猴桃、脆香甜柚、雪梨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萬頭,年存欄2.6萬頭;羊年末存欄0.3萬隻;牛年末存欄0.3萬頭;家禽飼養量73萬羽。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1200萬元。

商業

2011年末,三川鎮有商業網點76個,職工145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0.2億元,比上年增長0.2%;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0.1億元。

金融

2011年,三川鎮財政總收入457.5萬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4.1萬元,比上年增長8%。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三川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410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2所,在校生645人,專任教師6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體事業

1978年3月,開通三川有線廣播站,鎮到村56桿千米,村以下45桿千米;廣播喇叭99隻,入戶率98%,通響率100%;2009年開通調頻轉播台,廣播綜合覆蓋率98%;1996年10月開通有線電視,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3810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964戶,電視綜合覆蓋率88.5%。
2011年末,三川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1個,各類文化專業戶220個,各類圖書室28個,藏書3.92萬冊;業餘創作隊伍人員達80人。
2011年末,三川鎮有學校體育場3個。三川場鎮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三川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4個,其中衛生院2個;病床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1張,固定資產總值300萬元。執業醫師20人,執業助理醫師20人,註冊護士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7萬人次,出院病人0.2萬人次。
2011年,三川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6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7萬人,參合率91.5%;孕產婦死亡率為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三川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4戶,人數100人,支出44.8萬元,月人均373.2元,比上年增長2%;城市醫療救助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4人次,共支出0.3萬元;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2人次,支出14400元,比上年增長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65戶,人數775人,支出60.1萬元,月人均64.6元,比上年增長1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0人,支出10.6萬元,比上年增長2%;農村醫療救助86人次,農村臨時救濟329人次,支出25.4萬元,比上年增長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9.7萬元,比上年增長1.5%。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三川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4000千米,投遞點2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0.2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2000筆,征訂報紙12.1萬份、期刊1.5萬冊,業務收入134萬元。電信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300門,固定電話用戶700戶,比上年增加25戶,電話用戶普及率29%,與上年持平;行動電話用戶0.6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86%,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達20千米,主電纜達15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3000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1000個,寬頻接入用戶2000戶,比上年增加30戶。
● 能源
2011年,三川鎮有水電站2座,其中高壓輸電線路2條,總長度26千米,用電負荷350千瓦。天然氣管線12千米,供(加)氣站1個,天然氣用戶550戶,其中居民用戶550戶,燃氣普及率為69%,月天然氣平均用量1.5萬立方米。
● 給排水
2011年末,三川鎮鎮區有自來水廠2座,鋪設幹線水管9千米,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0%;排水管道6千米。
● 燃氣
2011年末,三川鎮鎮區天然氣管線12千米,供氣站1個,天然氣用戶550戶,燃氣普及率69%,月天然氣平均用量1.5萬立方米。

交通


2011年,三川鎮境內有白(鶴)一擁(河)路、川(三川)一九(九龍山)旅遊線路。

文化


地名由來

三川鎮因洪武三年(1370年)在箭口河三溪交匯處修建了一座三宮四殿廟宇而得名。

文物古迹

三川鎮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