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三川鎮的結果 展開

三川鎮

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下轄鎮

三川鎮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西北部,是歷史悠久的商貿重鎮,總面積91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138個居民組,27587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三川鎮地處豫西高寒山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水源所在地,森林覆蓋率達87%。

河南省欒川縣境內的三川鎮,被譽為“豫西的‘西大門’”有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抱犢寨”,是旅遊、休閑的好地方。

清代時期,屬盧氏縣蹈和里;1995年12月9日,撤鄉建三川鎮。截至2018年末,三川鎮戶籍人口為27587人。截至2020年6月,三川鎮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三川街。

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屬盧氏縣蹈和里。民國時期為三川鎮,屬盧氏縣第一區。1947年解放,屬欒川縣陶灣區。民國時期,屬盧氏縣第一區三川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8月,中共豫鄂陝邊區黨委建立盧嵩縣,三川為第七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置三川區。1948年8月置三川區。1956年1月,撤區建三川中心鄉,同年11月又恢復三川區。
1958年建三川公社,轄叫河、冷水、三川等27個大隊。1970年,叫河、冷水析出各建公社。1984年2月廢社建鄉,稱三川鄉。1995年12月9日,撤鄉建鎮,稱三川鎮。1997年,面積92.8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三川、新莊、三道溝、柳子、柳樹坑、祖師廟、龍脖、姚灣、小紅、大紅、火神廟11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鎮情簡介
三川鎮位於欒川縣西北部,西與盧氏縣接壤,北與白土鄉相鄰,東與冷水鎮比肩,南與叫河鄉、陶灣鎮連接,素有“欒川西大門”之稱。轄11個行政村,138個居民組,27587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全鎮總面積91平方公里,地處豫西高寒山區,年平均氣溫9.2℃,年平均降水量764.7毫米,無霜期160天左右。境內有大小山頭549個,溝岔841條,東西北三面高,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南低,海拔1100米以上,西北部抱犢山,海拔高1803.4米,為境內最高峰。淯河從冷水鎮增河口入境,流經新莊、三川、龍脖、姚灣,於大紅前圪塔出境入叫河鎮,支流有三道溝河、北川河、小紅溝河、大紅溝河等,屬長江水系。
位置境域
三川鎮地處欒川縣西部,東接冷水鎮,南連陶灣鎮、叫河鎮,西與三門峽市盧氏縣文峪鄉、橫澗鄉毗鄰,北靠白土鎮,距欒川縣城26.3千米,行政區域面積96.8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三川鎮地處豫西山區,地勢東部、西部、北部高,南部較低,境內峰巒聳峙,有大小山頭549個,溝岔841條,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境內最高峰位於西北部的抱犢寨,海拔1803米,南部海拔較低,在1100米以上。
氣候
三川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冬春乾燥,夏秋多雨。年平均氣溫9.2℃,1月平均氣溫-3.3℃,7月平均氣溫21.1℃;年降水量764毫米,無霜期年平均150天。
水文
三川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主要河流清河從冷水鎮入境,流經新莊村、三川村、龍脖村、姚灣村,前疙瘩出境入叫河鎮。支流有三道溝河、北川河、小紅溝河、大紅川河等。
自然災害
三川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泥石流、冰雹等。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泥石流,雷雨、冰雹災害,往往造成莊稼顆粒無收,房屋倒塌。
自然資源
三川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金、銀、銅、鐵、鉬、鉛、鋅、錳等金屬礦藏,非金屬礦藏有雲母、石煤高嶺土。以鉬、鐵、石煤儲量最大。耕地面積1.2萬畝,可利用林地面積11.8萬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三川鎮轄11個行政村:三川、新莊、三道溝、柳子、柳樹坑、祖師廟、龍脖、姚灣、小紅、大紅、火神廟,下設13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三川鎮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三川街。
三川社區新莊村三道溝村柳子村柳樹坑村祖師廟村
龍脖村姚灣村小紅村大紅村火神廟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三川鎮總人口2.27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01萬人,城鎮化率88.6%。另有流動人口520人。總人口中,男性1.2萬人,佔52.9%;女性1.07萬人,佔47.1%;14歲以下0.46萬人,佔20.3%;15—64歲1.63萬人,佔71.8%;65歲以上0.18萬人,佔7.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99%。2011年,人口出生率13.8‰,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長率6.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9人。
2017年末,三川鎮常住人口為26170人。
截至2018年末,三川鎮戶籍人口為27587人。

經濟


綜述
全鎮上下圍繞“工礦興鎮、商貿強鎮、勞務富民”的發展思路,擴大招商引資,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努力實現了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曾獲得洛陽市小城鎮經營管理先進鄉鎮、洛陽市計劃生育先進鄉鎮、洛陽市文明小城鎮等榮譽稱號。2008年完成財政收入2448萬元,實現企業總產值13216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29540萬元,完成入庫稅金5400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全年引進資金1.9億元,新建和擴建民營企業項目5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個。
2011年,三川鎮完成財政總收入2490萬元,比上年增長10%,地方財政總支出136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600元,比上年增長10%,是1986年的50倍,是2000年的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6352元。
2018年,三川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農業
三川鎮地處高寒山區,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9.2℃,無霜期150天左右。土質多為兩合土、紅黏土和礫土。農作物以玉米、大豆、馬鈴薯為主,一年一熟,糧食產量不高。群眾非常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90年代,完成改河工程35條,築河堰壩236條,工程量達259萬立方米;治溝841道,修堰壩2.26萬米,建水平梯田5024畝。
90年代,引進優良品種,實行科學種田,糧食產量不斷提高。1998年,糧食總產量達521萬公斤,比1986年的403.5萬公斤增長117.5萬公斤。至2000年,全鎮糧食產量穩步上升,農戶家裡都有了餘糧。是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643元。
全鎮森林覆蓋總面積11萬畝。其中有林地10.7萬畝,疏林地240畝,灌木林地2004畝,森林覆蓋率為68%。1979年,飛播油松林成功,至2000年,12萬畝油松林長勢良好。三川鎮被評為“全國飛播造林先進單位”,國家林業部部長曾親臨三川為“飛播造林紀念碑”揭碑。1983年,落實林業責任制,發放林權證。1999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三川被列為禁伐區,坡度25度以上的坡地已全部退耕還林。是年,三川鎮被確定為“生態保護區”。
2011年,三川鎮完成農業總產值2800萬元,比上年增長5%。
三川鎮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土豆為主。2011年,山萸肉種植面積3000多畝,有豬苓12萬穴,天麻8萬穴。2011年末,林木覆蓋率達87%,有自然林4萬畝,飛播造林8.4萬畝。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35台(輛)。
工業
2011年,三川鎮工業總產值達到7.5億元,上繳稅金3200萬元,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達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3280人。
商業
三川鎮集市貿易歷史悠久。據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川街立集碑記》載“……三川者,蓋明時盧邑之盛地也。”言三川集市貿易明時已很繁榮。民國年間曾有“旱碼頭”之稱,是盧氏縣一大集鎮。2000年,三川集市有批發站5個,商店80家,飯店25家,糧油店10家,活動攤點165個。辟有布衣鞋帽、水果蔬菜、飯食小吃、竹編柳編、柴禾煤炭、牛羊牲畜、豬仔雞苗等若干專業市場。每逢農曆一、四、七集日,一般集日貿易額達20萬元左右。三川街已成為全縣有名的交易市場。
2011年末,三川鎮有商業網點186個,職工400餘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額達1.1億元,比上年增長1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1%。
金融業
2011年,三川鎮金融產業營業額2.624億元,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4億元,人均儲蓄5475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和9.5%;各項貸款餘額1.0億元。
中藥材 三川鎮氣候、土壤均適宜中藥材生長,是中藥材的天然寶庫。天然及人工種植的中藥材有430多種,其中黨參、棉芪、二花、連翹山茱萸享有盛名。牛黃麝香、天麻等遠銷海外。2000年,建中藥材基地7個,發展山茱萸、血參5000畝,種植松茯苓11萬穴,天麻8萬穴。中藥材種植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1990~2000年,中藥材銷售133噸,收入達666萬元,人均284元。
副業 三川鎮人多地少,農作物一年一熟,農閑時間長,農民曆來重視副業生產。傳統的手工編織有柳編、竹編及鏇制木碗、木勺等,產品暢銷豫西各地,僅柳編一項年銷量就在4萬件以上。玉米糝、馬鈴薯粉是有名的土特產,享譽全省,成為饋贈佳品。
勞務輸出 “兩個月過年,兩個月種田,八個月掙錢”是三川人的口頭禪。這裡剩餘勞力多,能吃苦耐勞,素有外出掙錢傳統。鎮政府抓住這一優勢,大搞勞務輸出。1989~1995年,是三川鎮剩餘勞力外出打工高峰期,每年有600多個務工隊,3000多人分佈在秦嶺山上開採金礦,每年創收達500萬元以上。2000年,勞務大戶已發展到60多戶,總資產在50萬元以上。
鄉鎮企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三川鎮的鄉鎮企業發展很快。鑫達礦業公司是三川鎮和山東招遠市全昌紅集團公司共同投資650萬元興建的股份制企業,建成50噸/日金選廠,年產值250萬元。洛西林化廠主要生產松針粉、飼料添加劑,1995年投產。1997年,又擴建成綜合養殖場,當年,存欄豬300頭,雞3000隻,年產值85萬元。開欒鉬鉛鋅選廠,1998年被開封人祁合建購買,年產值1500萬元。水泥預製品廠是集體企業,1997年投產,年產值100萬元。至2000年,鄉鎮企業發展到81個,從業5280人,產值1.5億元,利潤8743萬元,上繳稅金141萬元,其中鑫達礦業公司、弘潭葯業公司被授予洛陽市A級企業。1990~2000年,三川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累計3.7萬人(次),創收10.7億元。

文化


地名由來
三川鎮地處上川、下川、北川三條大川交匯處得名。

資源特產

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大豆、土豆等,一年一熟。土地資源少,農民閑暇時間長,工副業、勞務輸出比較發達。三川鎮地處秦嶺山系中段,是金屬和非金屬的成礦地帶,資源豐富,品種繁多,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鉬、鎂、鈦、鈾、硫、硅、石煤、石棉、大理石、花崗石、高領土等,且大都埋藏淺、品位高具有較高的開採、冶鍊價值。
三川鎮中藥材品種多、貯量大,主要有黨參、二花、豬苓、桔梗、柴胡山芋肉;名貴山珍有有鹿茸猴頭、蘑菇、天麻;乾鮮果主要在蘋果、白桃、核桃、杏等。皮麻是該鎮的特種經濟作物,色白纖長,耐拉耐磨,馳名遐邇。全鎮有自然用材林3萬畝,飛播林9萬畝。

交通


三川鎮境內有328省道經過。境內洛(陽)盧(氏)公路縱穿南北,三川至白土公路由該鎮祖師廟村穿越漁唐溝,三川至冷水公路由西向東通往欒川,11個行政村全通汽車,境內11萬伏變電一座,三門峽、南陽雙線路供電網履蓋全鎮。育河流經全鎮,境內主要支流有三道河、北川河(又名西河)、小紅溝河、大紅溝河等。因此,該鎮交通便利、電力充足、水源豐富。

社會


基礎建設
三川鎮
三川鎮
以新農村建設為重點,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以“三清七集中”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為突破口,突出建沼氣、改廁、改圈、改廚和道路硬化,加大對農村臟、亂、差現象的治理力度,狠抓示範村建設,以點帶面,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城鄉一體化穩步推進,以小城鎮建設為重點,不斷拉大城鎮框架,完善配套設施,城鎮面貌得到了較大改觀,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城鎮品位不斷提升。民生問題不斷改善。建立離任村、組幹部及困難老黨員救助機制,實施水毀道路和堰壩修復工程,完成敬老院建設及相關設施的配備,紮實開展扶貧搬遷工作,積極實施安全飲水工程,旅遊開發成效顯著。先後投資2000萬元,對抱犢寨紅色旅遊景區進行開發。
按照省政府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省內對口支援工作會要求,自貢市迅速啟動對口支援廣元蒼溪縣三川鎮工作,自貢副市長陳吉明率市發改委、市農工辦、市財政局、市衛生局、市教育局、市規劃和建設局、市農業局、市應急辦、市經委負責人,經過7個多小時長途車程趕到廣元市蒼溪縣,就三川鎮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進行對接。
科技 三川鎮歷來重視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進和推廣。80~90年代,引進的玉米品種有大單、中單,馬鈴薯品種有紅皮、紅眼、東北密植黃、山西米脂黃等。結合合理施肥,防治病蟲害等,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87年,推行大壟麥套種春玉米和地膜覆蓋新技術,大大提高了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糧食總產量達1337噸,比上年總產量807噸增長65.6%。一改過去常年吃“統銷”的局面。1989年,全鎮僅玉米產量達5245噸,人均209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獎勵。2000年,三川鎮獲河南省“科技示範鎮”稱號。
文化 三川鎮有廣播放大站、露天劇院、封閉劇院、文化站、電視差轉檯各1處,電影隊7支,錄像廳2個。80%的農戶有電視。各村均有圖書室、閱覽室、文化活動室等。2000年,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首批“河南省文化先進鄉鎮。”三川鎮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行教育教學目標管理責任制,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加強學校硬體建設,改善辦學條件。鎮內有縣直中學一所(永勝三中),鎮屬中學兩所(金官中學、梁官中學),小學20所,在校學生9547人,教職工572人,梁官中學被列為教育示範基地。
該鎮有文化站一個,老體協會一個,詩書畫協會一個,文化、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幹部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愈豐富多彩。
教育事業
2000年,全鎮有幼兒園11所,32個班,入園幼兒599人,幼兒教師20人。村完小11所,31個教學點,99個教學班,2855名學生,108名教職工。初中1所,22個教學班,1259名學生,60名教職工。成人學校1所。縣第三高級中學設在三川鎮。
1994年,全鄉群眾集資108萬元,建起13幢教學樓,做到了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桌凳。各小學都有儀器室,中學有儀器室、儀器櫃、實驗台、電教室、電腦微機室。1994年、1996年,順利通過了市、省及國家的“兩基”驗收。
1997年,初中3個年級統考成績全部進入縣五強之列。1998年,教學質量全面豐收,初三中招排全縣第二名,全鎮五年級考試總成績進入全縣前五名。
2011年末,三川鎮有幼兒園2所,在校幼兒645人,專任教師23人;小學9所,在校生1283人,專任教師8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92人,專任教師5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三川鎮有鎮文化服務中心1個,鎮劇院1個,村級舞台4個;圖書室11個,藏書1.1萬冊。
醫療衛生
三川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病床16張,全院職工27人,其中主治醫師4人,醫師7人,醫士4人。醫療器械設備齊全。能熟練醫治內、外、婦、兒、五官、骨骼、口腔科等常見病和多發病。可進行膽囊切除、胃及胰腺腫瘤切除、尿道前列腺擴張、截肢、骨折整復固定、關節矯正、骨瘤摘除、剖腹產、子宮全切、脾破裂修補等難度較大的手術。年門診量5萬餘人(次),固定資產190.8萬元。全鎮各行政村都有衛生所,醫療網點覆蓋全鎮。
2011年末,三川鎮有各級衛生院1個;病床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張,固定資產總值60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5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平均千人擁有專業執業(助醫)醫師(門診部以上)0.4人,平均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3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645人次,出院病人700人次。
2011年,三川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68例,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孕產婦死亡率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1‰、1‰。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4500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25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8%,電視普及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三川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7戶、人數78人,支出16.8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180元,比上年增長10%;城市醫療救助35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76人次,共支出6.4萬元,比上年增長40%;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150人次,支出18萬元,與上年持平。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42戶,人數1276人,支出120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92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78人,支出20.6萬元,比上年增長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3人,支出9.6萬元,比上年增長9%;農村醫療救助15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427人次,共支出7.1萬元,比上年增長20%。自然災害受災人口850人,緊急轉移安置36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0畝,倒塌房屋30間,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救災支出18萬元,比上年增長1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9.3萬元,比上年增長15%。新增就業人員450人,有358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200人,組織1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工作。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三川鎮有郵政所1個,投遞線路單程30千米,投遞點85個,鄉鎮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3600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5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完成3000件,征訂報紙708份、期刊350冊,業務收入18萬元。電話用戶普及率達100%;行動電話用戶1250戶;光纖線路總長達300千米,主幹光纜達200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2552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520個,寬頻接入用戶485個,比上年增加20戶。
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三川鎮有自來水基本普及率46%,鋪設幹線水管97千米,排水管道7.6千米。
● 供電
2011年末,三川鎮有110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達8萬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12條,總長度達70千米,用電負荷3.2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2989.1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2%,供電可靠率99.5%。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三川鎮有休閑園地4個,面積60畝,綠化覆蓋率90%,人均綠地面積4平方米。

旅遊


抱犢寨紅色旅遊風景區
抱犢寨紅色旅遊風景區,國家AAAA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西北34千米處,距洛陽市區182千米。軍事遺址景區。因遠古時期一個放牛娃得道成仙,犁水救民的神話故事傳說而得名。景區內主要有革命烈士紀念塔、陳列館、土匪點將台、議事廳、撫月樓、抱犢觀、一線天、牛角石等景點。景區是一處集教育、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紅色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