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白河的結果 展開
白河
南陽母親河
白河,古稱清水、淯水,是南陽市母親河。發源於河南省嵩縣攻離山,流經嵩縣、南召縣、方城縣、南陽縣、新野縣,於瞿灣入湖北襄陽縣,於兩河口與唐河交匯后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張家灣注入漢水。全長264公里,流域面積12270平方公里,白河支流眾多,主要有黃鴨河、留山河、鴨河、白條河、灤河,湍河、刁河等,其中以松河、潦河、湍河、刁河最大。次級支流除湍河的支流嚴陵河、西趙河較大外,其餘均為短小河流。白河洪水發生較頻繁,鴨河口水庫建成后,洪水得到了控制。
白河南陽市區段
在湖北省境,白河幹流於瞿灣入襄陽縣,於兩河口與唐河交匯后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張家灣注入漢水。襄陽縣境河長28公里,流域面積192平方公里。至兩河口,白河全長264公里,流域面積12270平方公里。
河南省界內全長302公里,流域面積12029平方公里。白河源頭至喬端流經深山區,河道狹窄,比降大,河床沖刷嚴重,兩岸山坡較陡,坡面植被覆蓋度好。喬端至鴨河口流經淺山區,河谷漸寬,比降小,河床被粗砂、礫石所堆積,岸坡多為柞坡,水土流失嚴重。鴨河口以下流經壟崗平原區,河寬1000~2000米,河深3~10米,比降1/1500~1/3300。白河灘多,河床極不穩定。據記載,歷史上曾發生4次改道性變遷:第一次是元大德七年(1304年)新野縣崗頭決口奪潦河成為現代的白河;第二次是明隆慶四年(1570年)由崗頭遷西;第三、四次是1749年及1954年瓦店決口。
白河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9條,主要分佈在右岸。左岸有黃鴨河、留山河、鴨河、白條河、灤河,右岸有松河、排路河、麥河、泅水河、永河、溫涼河、梅溪河、十二里河、潦河、湍河、刁河等,其中以松河、潦河、湍河、刁河最大。次級支流除湍河的支流嚴陵河、西趙河較大外,其餘均為短小河流。
湍河,在河南省西南部。古名湍水,因水流湍急而得名。后稱湍河。發源於內鄉縣北部的李青垛南麓,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內鄉縣、鄧縣,在新野縣的湍口附近注入白河。河長216公里。
刁河,在河南省西南部。古名朝水。唐貞元三十年(797年),吳少誠疏浚,后稱刁河,以河水泛濫無定,脾性刁鑽得名。源出內鄉縣西廟崗鄉磙子嶺,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內鄉縣、淅川縣、鄧縣,在新野縣新甸鋪鄉張庄附近注入白河。河長133公里。
梅溪徠河,源於紫山。水有兩源:一出前明唐王墓左,一出其右。源皆微弱。二源東南流約2.5公里匯合,流經明承休王墓,至西城永定門流入城河,環城而左,至琉璃橋會溫涼河入白河。水自山抵城,斗折蛇行。故又名萬灣河。
潦河,位於南陽市區西部,源於騎立山麓。水有兩源:一出白草垛為西潦河,東南流經鎮平杏花山東;一出郭大頂,南流經安皋街為東潦河;至王村鄉柳灣村匯合,稱潦河。境內流經潦河坡、安皋、王村、潦河、陸營、英庄六鄉(鎮),於英庄鄉東坡村出境。市境段長76公里,河床寬度50一120米。據王村水文站記載,1969年通過最大流量為1800立方米/秒。枯水期則只有涓涓細流。1959年在東潦河上遊興建打磨石岩水庫,在西潦河上遊興建彭李坑水庫。該河產沙,粒大、棱多、質純,為優質建築材料。
泗水河,位於南陽市境北部。又名洱水。源出五朵山北麓。數源湊聚,東南經南召縣石門鄉流人南陽境。至龍窩同五泉山水、紅葉河水、掘地坪水,山(紫山西北)水匯合后,稱泗水河。再流經石橋、蒲山兩鎮,於蒲山鎮周灣村注人白河。境內段長13公里,河床寬約120米,流域面積204平方公里。1959年在龍窩北泗水河北支上建冢崗廟水庫,同年在龍窩西2公里處建龍王溝水庫。此河河床淺平,沙子顆粒大,質純多梭,為優質建築材料。
白洮河,又名白焦河。源出方城縣石門西,西南流經博望鎮東人南陽境。之後,流經隱山西、夏餉鋪南、新店街北,亦稱官渠,至沙壩庄入白河。
黃渠河,源於紫山東麓。水初甚微,至獨山,水流漸大,稱涌兒河。折而向東,過釣魚台注人白河。
西溧河,位於南陽境南部。據明嘉靖《南陽府志》載:“溧河首受淯水於南陽東八里溧河橋北,名馬渡堰處。”向南流經溧河、黃台崗兩鄉,由黃台崗鄉方寨村注入自河。河長20.5公里,河床寬10米左右,流域面積41.9平方公里,該河為古代人工河,沿河多設堰破以種植水稻。1956年在玉皇廟街曾發現元至元年間碑刻,碑文中有:“春雨桑麻,千家翠擁,秋風禾稻,萬頃飄香”的描述,可知當時沿河兩岸灌溉盛況。1957年冬,浚改為躍進三渠,后經過1966年、1967年的整治配套,有效灌溉面積約5萬畝。
東溧河,古稱棘水,明以後稱溧河。源於菱角池、強營一帶,屬白河水系。幹流長18.9公里,流域面積210.9平方公里,流經新店、溧河、金華、黃台崗、瓦店等6個鄉(鎮)。因河道彎曲狹窄,夏秋水發,往往溢岸為災。1964年從閻橋村南的西岸,挖一人工河與白河相通,以調節流量,避免水患。
白河河流徑流補給以降水為主,地下水次之。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0.88億立方米,主要集中在7~8月,約佔全年徑流量的50%,秋季徑流量明顯大於春秋。河流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70.71立方米/秒,屬全區各河流之首,最大流量8400立方米/秒(1957年7月15日南陽站)。白河為洪水多發河流之一,主要發生在7~8月。鴨河口水庫修建之前,流量大於5000立方米/秒的洪水發生較頻繁,一般1~2年發生一次;鴨河口水庫建成后,洪水得到了控制,一般6~12年出現一次。白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68公斤/立方米,侵蝕模數352.16噸/平方公里,最大含沙量為7.86公斤/立方米,最大侵蝕模數1800噸/平方公里。白河多年平均水溫14.8~16.7℃,初冰期11月30日~l月27日,終冰期1月2日~3月3日。河水水質較好,礦化度在120毫克/升以下,硬度在2毫克當量/升以下,河水無色、無味,水質甘甜。
白河南陽市區堤防
1953年,白河在南陽市段出現7090立方米/秒洪峰,淹耕地47.7萬畝,南陽縣瓦店街嚴重塌岸被淹。當年冬,南陽縣培修白河堤防75公里,新野縣培修堤防25公里,國家投資40萬元。1956年對白河堤防進行統一設計和施工,堤防頂寬3米,邊坡1:2,超洪高1米,分兩期施工。培堤總長度143.5公里,最多上工人數463萬人,共計完成土方165.5萬立方米,建成涵閘17座,國家投資66萬元。工程完成後,南陽市安全下泄流量由45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50立方米秒,新甸鋪為6000立方米/秒。1957年7月15日,南陽市曾出現8400立方米/秒,新甸鋪6210立方米/秒,均因堤防已全面整修而未出現重大損失。1958年12月~1959年12月在白河上游建成鴨河口大型水庫,白河中、下游洪水災害有了較大緩解。
1950年4月,曾培修過支流刁河堤防,完成土方20萬立方米。1952年7月,刁河大水,河堤決口28處,沿河災情嚴重。是年鄧縣人民政府呈請興建姜灣滯洪區。該滯洪區位於刁河右岸,計劃滯洪水位119米,淹沒面積15平方公里,滯洪量4380萬立方米。1973年2月,將滯洪區進水口堵與堤平,不再起分洪作用。至1987年,防洪能力達10年一遇標準,河道過水能力達750立方米/秒。湍河流域山區面積大,水流急,1973年後會站洪峰流量曾達4350立方米秒。每次大水后的堤防工程修復標準都有所提高,使湍河防洪能力達到8年一遇標準,中遊河道過水能力達2800立方米/秒,下游達3600立方米/秒。
1958年,在南陽市城區以北40公里處的白河上游開始建設鴨河口水庫,1959年大壩合龍,1960年攔洪蓄水,並於1988年~1992年進行了除險加固。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030平方公里,總庫容13.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7.45億立方米。大壩壩址坐落在南召縣皇路店鎮鴨河入白河的交匯口處,故稱鴨河口水庫。鴨河口水庫總裝機容量1.32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500千瓦時。
白河流域建有鴨河口灌區。灌區範圍內,兩漢時期就修有灌溉工程。西漢時,召信臣任南陽太守,主持修建過南陽的馬渡堰、上石堰、玉池坡和新野縣的沙堰等工程;東漢時,杜詩為南陽太守,曾修復水利工程,陂堰渠相連,發展灌溉。以後時有興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0年建成鴨河口水庫,接著興建灌區工程。
鴨河口灌區位於唐、白河之間,北起伏牛山,南至省界,控制面積230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最大的自然流灌區,全國十大灌區之一,鴨河口灌區也是河南省重要的商品糧棉生產基地之一。以鴨河口水庫為水源,灌溉南陽、新野、唐河、方城、社旗、南陽市6縣市,35個鄉(鎮),605個行政村。設計灌溉面積21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120萬畝。下分白桐、鴨東兩灌區。白桐灌區渠首位於水庫下游20公里處的大佔頭,樞紐工程由攔河活動壩(100扇閘門)、2孔沖沙閘及3孔進水閘三部分組成,設計流量111立方米秒,灌溉163.7萬畝。鴨東灌區直接從水庫左岸輸水道供水,設計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46.80萬畝。
灌區1966年10月開始興建,1967年建成,1970年開灌。有乾渠2條長86.75公里,分乾渠8條共205.5公里,支渠148條總長881.9公里,斗農毛渠1774條,各類建築物5萬餘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