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杜詩的結果 展開

杜詩

東漢初南陽太守

杜詩(?—38年),字君公,河南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人,東漢官員,水利學家、發明家。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南陽人稱讚說:“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杜詩(?—38年),字君公,河內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人,東漢官員及發明家。年輕時有才能,以公平著稱。

史書記載

杜詩字君公,河內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稱。更始時,辟大司馬府。建武元年,歲中三遷為侍御史,安集洛陽。時,將軍蕭廣放縱兵士,暴橫民間,百姓惶擾,詩敕曉不改,遂格殺廣,還以狀聞。世祖召見,賜以囗戟,復使之河東,誅降逆賊楊異等。詩到大陽,聞賊規欲北度,乃與長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將突騎趁擊,斬異等,賊遂剪滅。拜成皋令,視事三歲,舉政尤異。再遷為沛郡都尉,轉汝南都尉,所在稱治。
七年,遷南陽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
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偃兵修文,群帥反旅,海內合和,萬世蒙福,天下幸甚。唯匈奴未譬聖德,威侮三垂,陵虐中國,邊民虛耗,不能自守,臣恐武猛之將雖勤,亦未得解甲EA72弓也。夫勤而不息亦怨,勞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師,難復責功。臣伏睹將帥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於內郡,然後即戎出命,不敢有恨。世愚以為“師克在和不在眾”,陛下雖垂念北邊,亦當頗泄用之。昔湯、武善御眾,故無忿鷙之師。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將帥和睦,士卒鳧。今若使公卿郡守出於軍壘,則將帥自厲;士卒之復,比於宿衛,則戎士自百。何者?天下已安,各重性命,大臣以下,咸懷樂土,不讎其功而厲其用,無以勸也。陛下誠宜虛缺數郡,以俊振旅之臣,重複厚賞,加於久役之士。如此,緣邊屯戍之師,競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辭其勞,則烽火精明,守戰堅固。聖王之政,必因人心。今猥用愚薄,塞功臣之望,誠非其宜。
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製大業,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牧養不稱,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八年,上書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許放退。臣詩蒙恩尤深,義不敢苟冒虛請,誠不勝至願,願退大郡,受小職。及臣齒壯,力能經營劇事,如使臣詩必有補益,復受大位,雖析珪授爵,所不辭也。惟陛下哀矜!
帝惜其能,遂不許之。
詩雅好推賢,數進知名士清河劉統及魯陽長董崇等。
初,禁網尚簡,但以璽書發兵,未有虎符之信,詩上疏曰:“臣聞兵者國之兇器,聖人所慎。舊制發兵,皆以虎符,其餘徵調,竹使而已。符第合會,取為大信,所以明著國命,斂持威重也。間者發兵,但用璽書,或以詔令,如有奸人詐偽,無由知覺。愚以為軍旅尚興,賊虜未殄,徵兵郡國,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絕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傾鄰國,猶假兵符,以解趙圍,若無如姬之仇,則其功不顯。事有煩而不可省,費而不得已,蓋謂此也。”書奏,從之。
詩身雖在外,盡心朝廷,讜言善策,隨事獻納。視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為弟報仇,被征,會病卒。司隸校尉鮑永上書言詩貧困無田宅,喪無所歸。詔使治喪郡邸,賻絹千匹。

仕途履歷


杜詩青年時期就才能出眾,在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員時,人們讚揚他處事公平。光武帝初年,為侍御史。當時將軍蕭廣放縱士兵,在洛陽民間為非作歹,老百姓惶恐不安。杜詩通告蕭廣約束部下,蕭廣不予理睬。杜詩下令按法誅蕭廣,並將經過情形向上彙報,得到表揚。光武帝見他能幹,又派他去河東郡(今山西夏縣西北)誅剿降漢復又叛變的楊異等人。杜詩到了大陽(今山西平陸西南,屬河東郡),聽說楊異率部下企圖北渡,立即派人設法焚燒掉他們的渡船;另又派人收服河東郡的地方軍,並進行突然襲擊,終於殲滅楊異等人。杜詩被遷為成皋(今河南滎陽水鎮)令,任職3年,政績裴然。再遷為沛郡(今安徽濉溪縣西北)都尉,轉汝南(今河南平輿縣北)都尉,“所在稱治”。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詩遷升為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7年,“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政化大行”。在此期間,他還做了兩件在科學技術史上有意義的事:一是興修水利;一是製做水排。建武十四年病死,身後“貧困無田宅,喪無所歸”,最後由朝廷賜賻才得以喪葬。

水利貢獻


秦漢時期,長江長江流域的灌溉以漢水支流唐白河地區的發展最為顯著,而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陽、鄧縣、唐河新野一帶較為發達。唐白河地區為浸蝕、沖積平原沖積平原,年降雨量約90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適於作物生長。這裡開發較早,到西漢中期經濟已相當發達。農田水利在西漢後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元帝時(公元前48—前33年),南陽太守召信臣對此地的水利和農業生產有特殊貢獻,因而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譽為“召父”。東漢時期,南陽水利事業進一步興盛,杜詩在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績,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史載,杜詩“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

推動水排發展


所謂“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韝鞴鼓風的器具,用於冶金。生鐵的早期發明,是中國對世界冶金技術的傑出貢獻。要獲得液態生鐵,需有較高的爐溫。有風就有鐵,鼓風技術對於生鐵冶鑄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禮記》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從商周以來,都用皮囊鼓風,子繼父業,年輕工匠必須學會縫製皮囊的技巧。說明早期冶鑄匠師高度重視鼓風器具的製做。鼓風裝置由人力驅動(人排)發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驅動(馬排、水排),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大創新。由於杜詩的倡導,水排至遲在公元1世紀上半葉於南陽地區已較多地使用。《後漢書·杜詩傳》說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僅比人排,就是比馬排也高得多,《三國志·魏志·韓暨傳》寫道:“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以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鑒於杜詩的功績,河南南陽老百姓把他比之召信臣,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元代《王禎農書》詳細記述了立輪式和卧輪式水排的形制,並繪有圖形。
唐代杜牧的《讀韓杜集》
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