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信臣
西漢官員,為官清廉,有“召父”之稱
召信臣(生卒年不詳),字翁卿。九江郡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活躍於西漢初元至竟寧年間(公元前48—前33年)。西漢官員,為官清廉,有“召父”之稱。
召信臣宛稱召父,我國漢代有兩位清風惠政的南陽太守,百姓稱為“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其中“杜母”指的是東漢光武帝時的南陽太守杜詩,“召父”即西漢元帝時的召信臣。這便是我國古代“父母官”的由。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因明經甲科而成為郎官,補授谷陽長。后被薦舉為高第,升遷為上蔡長。他為官視民如子,所到之處都為民眾稱頌。后越級提拔為零陵太守,但因病免職歸田。以後起複徵辟為諫大夫,調任南陽太守,為官仍如在上蔡時一樣。
信臣為人勤勤懇懇又有主張,喜歡為民興利,只想使民富裕。他常親自勸導農耕,出入于田間,住在鄉野亭舍之中,很少有安閑在家的時候。經他調查巡視郡中的水源,而開通溝渠,修建水閘堤堰一共有數十處,使灌溉面積年年增加,達到三萬頃之多。老百姓都得到了利益,家家積蓄有餘。信臣又為民制訂了先後用水的規定,刻在石頭上立於田邊,以防止爭搶。他又禁止民間婚姻嫁娶和舉辦喪禮鋪張浪費,務必要勤儉節約。府縣官吏人家的子弟遊手好閒,不把務農當作一回事的,他看見了就要加以訓斥,嚴重者還治以不法之罪,以此顯示出他的好惡。他治理的地方教化大行,郡中人家無不耕稼力田,外地百姓前往投奔,因而使戶口倍增,但盜賊訟獄卻大為減少。官吏百姓都敬重熱愛他,稱他為“召父”。荊州刺史上奏說信臣為百姓興利,從而使郡縣殷富,皇上便賜給他黃金四十斤。后遷調河南太守,其政績在全國屢次排在第一,因而幾次提升他的品秩並增加賞賜。
竟寧年間,他被徵召為少府,位列九卿,曾上奏對上林苑等許多離宮別館皇上很少巡幸的地方,不要再花費修繕,又奏請將樂府黃門中的倡優、雜戲以及官館中的守衛、器物等減少一半以上。在太官的園圃里種著一些冬天出生的蔥韭菜茹等,周圍都用屋宇覆蓋著,日夜都燃燒著微火,以提高氣溫使其生長。信臣認為這些都不是按季節生長的東西,對人有害,不應該對它如此侍奉供養,還有其他不適合的食物,他都上奏請予罷止,這樣每年可節省數千萬費用。信臣因年邁而卒於官任之內。
元始四年(4),平帝下詔為百官卿士中有益於民眾者立祠,蜀郡便以文翁,九江便以“召父”響應詔書。年來該郡的二千石率領官佐屬吏舉行祀禮,帶著供品到信臣墳上祭祀,同樣南陽也為他立了祠。
召信臣以明經甲科(漢代考試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出身任職郎中,后出補谷陽長,又舉高第(考核優秀者稱高第)遷上蔡長。他在任期間愛護人民,得到百姓稱頌。升任零陵太守,因病歸家。病癒后征為諫議大夫,又遷任南陽太守。他和在谷陽、上蔡時一樣,一心為民。他工作勤奮,又很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他經常深入鄉村,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出入田間,有時就在野外休息,難得有安居之時。他巡視郡中各處水泉,組織開挖渠道,興建了幾十處水門堤堰,灌溉面積逐年增加,最後多達3萬頃。百姓因之富足,戶戶有存糧。召信臣還大力提倡勤儉辦理婚喪嫁娶,明禁鋪張。對於有些遊手好閒、不務農作的府縣官員和富家子弟,則嚴加約束。使南陽郡社會風氣極好,人人勤於農耕。以前流亡在外的百姓紛紛回鄉,戶口倍增。而盜賊絕跡,訟案也幾乎沒有。郡中百姓對召信巨非常愛戴,稱召信臣為“召父”。荊州刺史(當時南陽郡歸屬荊州刺史部)上報召信臣為民興利,全郡殷富。朝廷賜金獎勵,遷召信臣為河南太守(河南郡治今洛陽市東20公里)。召信臣一如既往,治行考核常常都是第一等,又多次升級受獎。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被征為少府,列九卿之一。多次上書,奏請裁減樂隊、戲班等糜費之項,不再大修繕偏遠宮館。當時已經利用溫室在冬天種植蔥、韭等蔬菜,供宮中享用。召信臣認為這些都是“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也奏議裁撤。每年省錢數千萬。后召信臣卒於官。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也。以明經甲科為郎,出補谷陽長。舉高第遷上蔡長。其治視民如子,所居見稱述。超為零陵太守,病歸。復征諫議大夫,遷南陽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為人勤力,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躬勸耕農,出入阡陌,止舍離鄉亭,稀有安居時。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餘。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於田畔,以防紛爭。禁止嫁娶送終奢靡,務出於儉約。府縣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為事,輒斥罷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視好惡。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號之曰召父。荊州刺史奏信臣為百姓興利,郡以殷富,賜黃金四十斤。遷河南太守,治行常為第一,複數增秩賜金。
竟寧中,征為少府,列於九卿,奏請上林諸離近宮館稀幸御者,勿復繕治供帳,又奏省樂府黃門倡優諸戲,及宮館兵弩什器減過太半。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奉供養,遂奏罷,省費歲數千萬。信臣年老以官。
元始四年,詔書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應詔書。歲時郡二千石率官屬行禮,奉祠信臣冢,而南陽亦為主祠。
在召信臣主持興建的南陽水利工程中,最有名的是六門堰和鉗盧陂。六門堰又叫穰西石堰,在今河南鄧縣城。1.5公里。它壅遏漢水的二級支流湍水(流入漢水支流淯水,今白河),形成水庫。最初設3處水門引水,元始五年(公元5年)增加到6處,所以叫六門堰。水由水門分出后,沿途形成29個陂塘,形成“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可以灌溉穰縣(今鄧縣東)、新野、涅陽(今南陽市鎮平縣南)3縣5000多頃農田。這一帶水利歷史上經過多次興廢,明代末年才完全廢棄。鉗盧陂在鄧縣城南30公里,號稱灌田萬頃,廢於清代前。
召信臣不僅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也注重管理。他“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於田畔,以防分爭”。由於建設與管理並重,使得南陽水利得以長盛不衰,呈現一片興旺景象。東漢張衡在《南都賦》中,生動地描繪了南陽水利的盛況:“於其陂澤,則有鉗盧、玉池、赭陽、東陂,貯水於民,亘望無涯。……其水則開竇灑流,浸彼稻田。溝澮脈連,堤塍相輑…其原野則有桑漆麻薴,菽麥稷黎。百穀蕃廡,翼翼與與。”繼召信臣之後,東漢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的杜詩同樣重視發展農業,“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他還發明了在水利機械史上有重大意義的“水排”,用以鼓風煉鐵,冶鑄農具。二人被百姓並稱為“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元始四年(公元4年)漢平帝詔令各地推舉為民謀利的已故官員士紳,以行祭祀,九江郡推選了召信臣。《漢書》中,兩次將召信臣列為西漢“治民”的名臣之一,可見在當時召信臣也已聲名卓著。清代齊召南評述說:召信臣對南陽的貢獻足以和李冰對四川(修都江堰)、史起對鄴縣(引漳灌溉)的貢獻相媲。
《二十五史》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漢書·召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