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水鄉
堯水鄉
堯水鄉徠是茶陵縣轄鄉。1949年屬三區、四區,1956年設堯水鄉,1958年為蘇紅公社,1959年改名嚴堯公社,1961年分設堯水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1公里,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1.4萬。鄉政府駐堯水。通公路。轄堯市、玳溪、南岸、花木、泉山、愛里、雙龍、高徑、橫屋、聯心、山寺11個村委會。礦藏有鎢、錫。農業主產水稻、生豬、松、杉。
堯市村 | 橫屋村 | 愛里村 |
高徑村 | 山寺村 | 南岸村 |
聯心村 | 雙龍村 | 玳溪村 |
泉山村 | 花木村 |
堯水鄉
湖裡濕地
湖裡濕地位於茶陵縣堯水鄉愛里村,其準確地理位置是:北緯26度50分,東經113度40分。其地形地貌十分獨特,四周是低矮的山巒,中部是大面積常年降積水的沼澤,四周山體海拔在250~300米,沼澤地海拔約150米,地下是眾多的岩洞。整個濕地狀似一個大葫蘆。湖裡濕地的範圍為30~40畝。
湖裡濕地的發現應屬偶然。1981年,茶陵縣政府幹部尹武作為農技人員被安排到堯水鄉蹲點,在一次下鄉作技術指導途經湖裡濕地時,發現許多外形很像稻禾、當地人稱為“野禾”的草。他採下幾株做標本,並迅速寄給湖南水稻研究所。經鑒定,這竟是珍貴的水生植物——普通野生稻。
隨著普通野生稻在湖裡濕地的發現,湖南水稻研究所、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的大批專家和學者紛紛來到湖裡濕地進行考察和研究。
此後,湖裡濕地還發現了另外一種極度重要的瀕危稀有水生植物——長喙毛莨澤瀉,而珍稀植物澤苔草、海菜花,食蟲植物黃花狸藻、茅菁菜等60多種水生植物也在這裡找到了實物活體。經過科學的分析、調查和考證,專家們得出一致結論:茶陵湖裡濕地是已知的中國惟一保存完整的濕地,水生植物至少有62種之多;植物總種類多於我國大部分湖泊、沼澤,是北半球同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濕地;該濕地是普通野生稻種群在中國分佈的第二北點,也是世界分佈的北緣。由此,湖裡濕地舉足輕重的生態地位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一致公認。
普通野生稻作為栽培稻的祖先,具有抗病蟲性強、耐寒耐旱、耐酸耐鹽鹼、耐澇漬和耐瘠薄等特點,生命力強,適應性廣,因而極受育種專家青睞。利用野生稻作親本,可以選育出新的種質。
利用野生稻、長喙毛莨澤瀉等水生植物多年生這一特點,可以培育出多年生的糧食作物。這意味著,人們只要插一茬秧、栽一次苗,就可以在今後三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不用再插秧、栽苗,只需到收穫時節放心收穫果實;
利用食蟲植物黃花狸藻、茅菁菜等食蟲的特點,可以培育出具有食蟲特性的糧食作物,今後,糧食作物不用噴施農藥,可自行消滅害蟲,從而生產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健康食品。
1989年,濕地里的山塘因過度養魚以致野生稻一度滅絕,幸好省農科院水稻所在長沙遷地保存了該物種,並於1993年由武漢大學對濕地實施了種群回歸,野生稻才得以保存下來。儘管保護費盡了周折,但這塊野生稻回歸地也只是用幾根木棒圍起來簡單地加以保護。
楊慶文教授在考察完湖裡濕地后,就鄭重地對陪同考察的省農業廳領導說,湖裡野生稻種群是邊緣種群,一定要保護好其原生環境,防止種群毀壞滅絕。在防止人為破壞的基礎上,要加強其生長情況的監控,切實保護好野生稻面積的穩定。
劉道生
1945年10月任察哈爾軍區政委兼察哈爾省委書記。1946年10月任冀熱察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1947年9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政委。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戰軍13兵團政治部主任,9月任12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一級獨立、一級解放、一級紅星勳章。
1995年5月1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