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帆船是中國獨創的帆船類型,相傳於公元前200年的漢朝已經存在。經過改良及演變后,至20世紀初仍然活躍於中國近海,多用來貿易及運載。帆船首初於文獻出現是在漢朝的《南州異物志》。根據該書描述,漢朝時中國帆船設計4個風帆,並不直接迎風,而是橫向且稍傾斜地面對迎風面。這樣能夠使船隻即使在逆風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高速前行,無需像西方帆船一般降帆。在帆的材質方面,則是使用竹竿加強的硬性篷帳。當時最大的船長達20米,寬10米,可以容納700人左右或260噸以上的貨物。
經過宋朝與元朝改良后,中國帆船於15世紀-17世紀中,大量出現於中國近海。期間明朝特使鄭和的船隊,亦是經過改良此類船隻,遍游東亞、南亞,遠達非洲。另外亦有證據顯示,當時的中國帆船,長約100多米,寬度約50多米,稱為寶船。
現代中國帆船
18世紀后,作為民間交通運輸的中國帆船為平底船,舵位於尾部的正中間。中國帆船兩端用木板封蓋,船底為矩形的中空盒子,船內有多道防水措施。長約12米,寬約4米,高約1米半。這種船應用至1920年代。
英語稱中國帆船為“junk”,被音譯成“戎克船”,一說此英文名稱由馬來語的“dgong”或“jong”所演變出來的;另一說是依據中國福建史學家朱維干考查證據,是由閩南語發音的“船”,即“舟宗”(左“舟”右“宗”)或“艚”字轉音而來。
宋朝的沙船
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船型,平底方艏方艉。在唐宋時期,它經已成型,成為中國北方海區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適於在水淺多沙灘的航道上航行,所以在明清時期始稱作沙船,也作“防沙平底船”。它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適航性特彆強,寬、大、扁、淺是其最突出的特點。沙船的縱向結構採用“扁龍骨”,從而使縱向強度得到加強;橫向結構則是採用水密隔艙的工藝。這樣,沙船縱橫一體,抗沉性較好。同時,為提高抗沉性,沙船上還有“太平籃”。當風浪大時,從船上適當位置放下用竹編的其中裝有石塊的竹籃,懸於水中,可使船減少搖擺。但由於吃水過淺,不能作遠海航行之用。
中國古代優秀船型,亦稱“大福船”。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
福船
遠海著稱。明代一種巨型戰船。宋人說:“海舟以福建為上。”明代水師以福船為主要戰船。古代福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兵士,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火炮向下發,往往能克敵制勝。福船首部高昂,帶有堅強的衝擊裝置,乘風下壓能犁沈敵船,多用船力取勝。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優良戰艦。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舶叫寶船,它採用的就是福船這種適於遠航航行的優秀船型。《明史·兵志四》:“(大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闊,首昂尾高,柁樓三重,帆桅二,傍護以板,上設木女牆及炮床;中為四層,最下實土石,次寢息所,次左右六門,中置水櫃,揚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設翼板,可憑以戰。矢石火器皆伏發,可順風行。”
康熙游江南坐的中國帆船
該船型因多在廣東沿海製造而得名,它的基本特點是頭尖體長,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體的橫向結構用緊密的肋骨跟隔艙板構成,縱向強度依靠龍骨維持。結構堅固,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續航能力。歷史上最著名的廣船為“耆英號”,因曾到英國訪問而聞名。
鳥船,又稱綠眉毛,是中國古代海船中的一種船型,鳥船是浙江沿海一帶的海船,其特點是船首形似鳥嘴,故稱鳥船,古代浙江人認為是鳥銜來稻穀種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魚米之鄉,所以把船頭做成鳥嘴狀。由於鳥船船頭眼上方有條綠色眉,故它又得名綠眉毛。
又稱鴨屁股,lorcha,是大約於1550年左右在中國的葡萄牙殖民地發展出來的一種帆船。有傳統中式帆裝和流線型的西式船身,比傳統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需要更少人手,建造維修也較簡易。引發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亞羅號即是一艘Lorcha。
• 中國帆船
• 福船
• 寶船
• 中國水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