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程大學(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以工為主的省屬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點建設院校,坐落在國家級開放城市蕪湖。
學校辦學始於1935年由西班牙天主教耶穌會創設的安徽私立內思高級工校,先後經歷蕪湖電機製造學校(原屬於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蕪湖機械學校、合肥工業大學教學點、安徽機電學院、安徽工程科技學院等辦學階段,2010年更名為安徽工程大學,1996年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合格評價,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
截至2020年4月,學校校舍建築總面積62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59億元。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000餘人,教職工近1300人,其中專任教師1000餘人。學校聘請一批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內的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兼職教授,引進高層次人才擔任學科領軍人才,50餘人被選拔為安徽省教學名師、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拔尖人才、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學校設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等13個二級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本科生培養方面,有70餘個本科招生專業,涵蓋工、理、文、管、經、法、藝等門類,其中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14個,國家級、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5個,國家級、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12個;建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依託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智能科學與技術等新工科專業在安徽省高校率先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研究生培養方面,學校作為省級博士立項建設單位,有16個一級學科,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建有省級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和省級專業學位案例庫、教學案例推廣中心。
2020年8月27日,由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指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牽頭並聯合安徽工程大學等8所G60沿線高校,發起成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協同創新聯盟”,併發布G60九所高校共同宣言。
1935年9月,由西班牙天主教耶穌會創設安徽私立內思高級工校。
1938年9月,更名為
蕪湖市私立內思中學,在抗日戰爭中停辦。
1945年,學校復校。
1946年2月,更名為蕪湖市私立內思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4月,更名為皖南區蕪湖市私立內思工業職業學校。
1951年2月,蕪湖市立高級職業學校(工科)併入學校,更名為皖南區蕪湖工業學校。
1952年10月,蕪湖市工業職工學校安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機械部分併入學校,成立安徽省蕪湖工業職業學校,隸屬原安徽省工業廳領導。
1955年10月,更名為蕪湖電力學校。
1958年8月,學校機械科分出與
安徽行政學院合併成立安徽工業專科學校(后更名為安徽工學院);支持建立合肥化工學校、淮南化工學校。
1959年3月,更名為蕪湖電機製造學校。
1960年7月,更名為蕪湖電機製造專科學校,招收工業企業電器裝備專業專科1個班。
1961年8月,大專班併入安徽工學院,學校更名為蕪湖電機製造學校。9月,合肥無線電學校、蕪湖地區當塗化校1個班併入學校。
1962年7月,學校改屬原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更名為一機部蕪湖電機製造學校。9月,航校部分學生併入學校。
校史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
1969年3月,學校下放給蕪湖市,隸屬原蕪湖市機械電子工業局領導。11月,學校改辦為東方紅電機廠,並附設電機製造學校。
1971年,恢復招收中專生。
1972年9月,東方紅電機廠附屬電機製造學校更名為蕪湖機械學校。
1973年7月,東方紅電機廠重新改為蕪湖電機製造學校,隸屬原安徽省機械廳領導。
1977年,作為合肥工業大學教學點,開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更名為安徽機電學院。
1984年5月19 日,經國家經委批准成立中國標準化管理幹部學院,隸屬原國家標準局領導,與安徽機電學院聯合辦學,統一領導,共同承擔二年制幹部專修科和單科短期培訓任務、短期單科培訓任務、組織標準化教學和科研活動,從1985年始招收攻讀標準化學科的大學專修科和雙學士本科生。
1986年,安徽機電學院遷至赭山東路。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原址恢復蕪湖機械學校(2003年6月,更名為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1996年,安徽機電學院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合格評價。
2001年12月,更名為安徽工程科技學院。
2007年底,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
2010年3月,更名為安徽工程大學。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5年,獲批安徽省高校綜合改革首批試點院校。
2016年,獲批安徽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高校創新自主權改革試點單位。
2018年,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圖書館
2019年6月,學校獲批為“第一屆安徽省文明校園”。
2020年8月27日,加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協同創新聯盟”。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2021年7月22日,安徽工程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蕪湖市雙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校企合作簽約暨大學生實習基地揭牌儀式。
2021年7月26日,安徽工程大學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
截至2020年8月,學校設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等13個二級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開辦有70個本科專業,涵蓋工、理、文、管、經、法、藝等門類。
安徽工程大學本科專業設置一覽表 |
---|
所在學院 | 專業名稱 | 修業年限 | 學科門類 |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四年 | 工學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工學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四年 | 工學 |
車輛工程 | 四年 | 工學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四年 | 工學 |
金屬材料工程 | 四年 | 工學 |
機械工程 | 四年 | 工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四年 | 工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四年 | 工學 |
機器人工程 | 四年 | 工學 |
電氣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四年 | 工學 |
電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學 |
通信工程 | 四年 | 工學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四年 | 工學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四年 | 工學 |
自動化 | 四年 | 工學 |
建築電氣與智能化 | 四年 | 工學 |
紡織服裝學院 | 紡織工程 | 四年 | 工學 |
服裝設計與工程 | 四年 | 工學 |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 | 四年 | 工學 |
輕化工程 | 四年 | 工學 |
表演(服裝表演方向) | 四年 | 藝術學 |
服裝與服飾設計 | 四年 | 藝術學 |
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 | 應用化學 | 四年 | 理學 |
生物技術 | 四年 | 理學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四年 | 工學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四年 | 工學 |
環境工程 | 四年 | 工學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四年 | 工學 |
生物工程 | 四年 | 工學 |
生物製藥 | 四年 | 工學 |
管理工程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四年 | 經濟學 |
工商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市場營銷 | 四年 | 管理學 |
人力資源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物流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物流工程 | 四年 | 管理學 |
工業工程 | 四年 | 管理學 |
質量管理工程 | 四年 | 管理學 |
藝術學院 | 廣告學 | 四年 | 文學 |
工業設計 | 四年 | 工學 |
動畫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設計學 | 四年 | 藝術學 |
視覺傳達設計 | 四年 | 藝術學 |
環境設計 | 四年 | 藝術學 |
產品設計 | 四年 | 藝術學 |
數字媒體藝術 | 四年 | 藝術學 |
工藝美術 | 四年 | 藝術學 |
視覺傳達設計(中外合作) | 四年 | 藝術學 |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四年 | 理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四年 | 工學 |
軟體工程 | 四年 | 工學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四年 | 管理學 |
物聯網工程 | 四年 | 工學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四年 | 工學 |
建築工程學院 | 土木工程 | 四年 | 工學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 四年 | 工學 |
建築學 | 五年 | 工學 |
工程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城鄉規劃 | 五年 | 工學 |
數理學院 | 金融工程 | 四年 | 經濟學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四年 | 理學 |
統計學 | 四年 | 理學 |
金融工程(中外合作) | 四年 | 經濟學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 | 四年 | 文學 |
日語 | 四年 | 文學 |
人文學院 | 法學 | 四年 | 法學 |
社會工作 | 四年 | 法學 |
行政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電子商務及法律 | 四年 | 管理學 |
體育學院 | 表演 | 四年 | 藝術學 |
安徽工程大學
截至2020年8月,學校共有12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24個學術學位二級 學科碩士點、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5個、安徽省重大建設學科1個、安徽省重點學科6個。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紡織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食品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美術學、設計學、化學、生物工程、軟體工程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產業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體育人文社會學、應用數學、微生物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應用技術、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應用力學與工程結構、金融工程、創意產業與社會管理、中外設計文化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工程、公共管理、藝術、金融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機械工程、材料工程、控制工程、紡織工程、生物工程
安徽省重大建設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
安徽省重點學科: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紡織工程、發酵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設計藝術學
校園風光
截至2018年8月,學校共有教職工近1300人,其中專任教師1000餘人。學校聘請一批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內的學者擔任兼職教授,引進“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擔任學科領軍人才,50餘人被選拔為安徽省教學名師、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拔尖人才、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擁有8個安徽省教學團隊。
安徽省
教壇新秀:龔本剛、瞿成明、儲長流、董金權、桂雲苗、高建綱、王勇、楊仁春、魏利勝、王雷、陳善群、吳小太、朱賢東、劉峰、張明、任一鳴、陶旭晨、張雲豐、王翠娥
安徽省教學名師:周鳴爭、干洪、張光勝、費為銀、許德生、吳之傳、李震、凌有鑄、陳躍東、陶庭先、鄔紅芳、劉軍、唐鈴鳳、楊會成、許德章、汪張林、周曉宏、陶玉貴、王淮梁
安徽工程大學省級教學團隊一覽表 |
---|
序號 | 立項年份 | 團隊名稱 | 團隊帶頭人 |
1 | 2008 | 工科化學課程建設教學團隊 | 吳之傳 |
2 | 2010 | 力學系列課程建設教學團隊 | 干洪 |
3 | 2010 | 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 陳其工 |
4 | 2013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 許德章 |
5 | 2014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建設教學團隊 | 陶庭先 |
6 | 2015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 | 周鳴爭 |
7 | 2016 | 行政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 葉常林 |
8 | 2017 | 信息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楊會成 |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安徽省特色專業13個、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5個、安徽省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8個、安徽省示範實驗實訓中心10個、安徽省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個、安徽省專業改造與新專業建設點9個、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3個、安徽省精品課程42門;建有省級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和省級專業學位案例庫、教學案例推廣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自動化、藝術設計
校園風光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自動化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安徽工程大學-安徽鑫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安徽省特色專業:紡織工程、藝術設計、應用化學、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行政管理、測控技術與儀器、輕化工程、工業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服裝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應用化學、藝術設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行政管理、電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生物工程、英語、服裝與服飾設計、環境設計、環境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安徽省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自動化專業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生物類專業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基地、紡織工程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安徽工程大學—奇瑞迪凱重科安徽工業車輛有限公司管理學科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服裝設計與工程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安徽工程大學達內軟體技術(杭州)有限公司實踐教育基地、安徽工程大學安徽佑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
安徽省示範實驗實訓中心:化工與環境類專業教學實習中心、生物技術專業教學實習和實訓基地、機械基礎實驗室、機械與材料工程實習實訓基地、工程訓練中心、紡織工程專業實訓實習中心、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創新與實踐實訓中心、汽車工程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紡織技術實驗中心
安徽省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電子電氣與智能信息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生物化工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安徽省專業改造與新專業建設:軟體工程、土木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金融工程、金屬材料工程、建築學、機械工程、數字媒體藝術、物聯網工程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軟體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安徽工程大學省級精品課程一覽表 |
---|
序號 | 立項年份 | 課程名稱 | 負責人 |
1 | 2004 | 工科高等數學系列課程 | 費為銀 |
2 | 2004 | 電子技術基礎系列課程 | 呂虹 |
3 | 2004 | 工程圖學 | 李震、秦耘 |
4 | 2004 | 無機及分析化學 | 丁純梅、陶庭先 |
5 | 2005 | 有機化學 | 吳之傳 |
6 | 2005 | 控制理論 | 田麗 |
7 | 2005 | 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 | 周鳴爭 |
8 | 2005 | 機械原理與設計 | 王立濤、喻全余 |
9 | 2006 | 紡織材料學 | 許德生 |
10 | 2006 | 社會心理學 | 蘇國紅 |
11 | 2007 | 材料科學基礎 | 朱協彬 |
12 | 2007 |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 | 江明 |
13 | 2007 | 紡紗學 | 畢松梅 |
14 | 2007 | 數控機床 | 許徳章 |
15 | 2009 | 電力拖動控制系統 | 陳躍東 |
16 | 2009 | 軟體工程 | 王忠群 |
17 | 2009 | 展示設計 | 陸峰 |
18 | 2012 | 服飾配套藝術(視頻公開) | 鄔紅芳 |
19 | 2012 | 中華酒文化(視頻公開) | 陶玉貴 |
20 | 2012 | 行政管理學(資源共享) | 葉常林 |
21 | 2012 | 生物化學(資源共享) | 薛正蓮 |
22 | 2012 | 線性代數(資源共享) | 王傳玉 |
23 | 2012 | 染整工藝原理(資源共享) | 黃小華 |
24 | 2012 | 管理學(資源共享,三本) | 周曉宏 |
25 | 2013 | 大學英語(資源共享) | 劉進 |
26 | 2013 | 織造學(資源共享) | 侯大寅 |
27 | 2013 | 機械製造學(資源共享) | 王幼民 |
28 | 2013 | 服裝面料的認識與鑒別(視頻公開) | 閆琳 |
29 | 2014 | 電子政務(資源共享) | 葉常林 |
30 | 2014 | 控制工程基礎(資源共享) | 王海 |
31 | 2014 | 數據結構(資源共享) | 汪軍 |
32 | 2015 | 數字信號處理(資源共享) | 葛願 |
33 | 2015 | 儀器分析(資源共享) | 高建綱 |
34 | 2015 | MIS(管理信息系統)(資源共享) | 陶皖 |
35 | 2016 | 光電技術(資源共享) | 裴九芳 |
36 | 2016 | C語言程序設計(資源共享) | 劉濤 |
37 | 2016 | 計算機網路(資源共享) | 嚴楠 |
38 | 2016 |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資源共享) | 周偉 |
39 | 2017 | 人力資源管理(資源共享) | 謝榮見 |
40 | 2017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資源共享) | 卜曉勇 |
41 | 2017 | 棉紡質量控制(資源共享) | 儲長流 |
42 | 2017 | 服裝CAD(資源共享) | 袁惠芬 |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是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範高校,連續8年獲得安徽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表彰,其中連續5年為標兵單位。
校園秋景
截至2018年8月,學校共有15個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其中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創新服務中心1個、安徽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2個、安徽省實驗室2個、安徽省科技公共服務平台2個、安徽省技術轉移中心1個;獲得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省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項。學校分析與測試中心具有省級食品檢驗機構資質。
安徽工程大學省級科研創新平台 |
---|
平台類型 | 平台名稱 |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與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共建) |
國家級創新服務中心 | 國家級紡織行業創新服務中心 |
安徽省協同創新中心 | 皖江高端裝備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設計藝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先進數控和伺服驅動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紡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微生物發酵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汽車新技術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紡織面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電氣傳動與控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實驗室 | 安徽高性能有色金屬材料省級實驗室 |
安徽檢測技術與節能裝置省級實驗室 |
安徽省科技公共服務平台 | 安徽省紡織行業科技公共服務平台 |
安徽省生物製品與食品檢測檢驗及其標準化技術公共服務平台 |
安徽省技術轉移中心 | 安徽工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
---|
項目名稱 | 等級 | 年份 |
面向新經濟的地方高校工科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 | 國家級 | 2018 |
基於組織模式創新的機器人學院研究與實踐 | 省級 | 2017 |
面向新經濟的輕紡類工科專業改造升級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和實踐 | 省級 | 2017 |
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 | 省級 | 2017 |
借鑒德國工程教育模式探索地方性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 省級 | 2017 |
截至2018年8月,學校近三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4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60餘項;省科學技術獎5項,省社會科學獎2項,獲專利授權1178件,其中發明專利312件。
• 館藏資源
據2018年12月學校圖書館官網顯示,圖書館擁有館藏紙質圖書160.99萬冊、紙質期刊1275餘種,有中外文資料庫59個、電子圖書47.45萬冊、電子期刊66.76萬冊。
• 學術期刊
《安徽工程大學學報》創刊於1986年,是以機械工程、材料工程、電氣工程、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計算機工程、信息技術、
化學工程、食品工程、紡織工程、
生物工程為主,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學科、政治與哲學、法律與社會、語言與文學、經濟與管理、藝術與文化、體育與教育,兼顧經濟管理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學報被美國的《化學文摘》(CA)、俄羅斯的《文摘雜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華藝公司CEPS資料庫等收錄。
校園風光
截至2018年8月,學校與蕪湖市共建安徽工程大學國際工程師學院,打造“國際化、工程化、企業化、多元化”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示範區、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孵化基地;與蕪湖市共建安普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並獲批安徽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與地方共建宣城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意產業研究院、增材製造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院;承擔安徽省、蕪湖市決策諮詢項目30餘項;與蕪湖市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與安徽叉車、奇瑞汽車、大富科技、埃夫特智能裝備等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與美、英、法、德、意、韓、泰等國和台灣地區的近20所大學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
• 校徽
校徽主體圖形採用三角形金字塔造型,基本結構是英文校名中的“A”、“u”和漢字“工”字筆畫的組合。
校徽頂端是一個漢字“人”字,下端是個“工”字,圖中的“1935”字樣為學校的創辦年號。
整體為圓形,周圍採用“安徽工程大學“漢英文字環繞,外圈採用富有層次的雙線裝飾。
校徽
• 校旗
校旗由紅、白、紅三個寬度不等的平行長方形組成,在白色長方形中央有安徽工程大學校徽與規範字體的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的橫向組合。
校旗
校訓:尚德敏學、唯實惟新
校訓
職務 | 姓名 |
黨委書記 | 劉寧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王紹武 |
黨委副書記 | 蘇國紅 |
副校長 | 葉常林、郭興眾 |
紀委書記 | 王紅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