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電視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的電視事業
-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月刊雜誌
中國電視
中國的電視事業
中國的電視事業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誕生的。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北京電視台開始試驗播出。此後,上海、哈爾濱等城市也相繼開辦了電視台。早期的中國電視播放影片和轉播戲劇占很大比重,新聞節目主要是紀錄性的電視片。70年代以後,每晚的新聞聯播除本台消息外,還有全國各省台提供的新聞,成為全國電視台協辦、各省台全部轉播的名牌欄目。
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北京電視台開始試驗播出。創辦之初,由於設備的限制,電視台覆蓋面只限北京一地(半徑25千米),電視觀眾也很有限,因為擁有電視機者極少。此後,上海、哈爾濱等城市也相繼開辦了電視台,到1960年,全國的電視台、試驗台和轉播台達29座。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的電視事業一度停頓。但後來,全國各省、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相繼建立了電視台,並大體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全國微波幹線播出網。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試播彩色電視。1987年底,中國的電視機年產量近2000萬台,社會擁有量突破1億台,電視觀眾達6億人,電視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播媒介。
中央電視台
1983年3月,廣播電視部為加速電視事業的發展提出“四級辦電視”的口號,即除了中央和省一級辦電視台,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允許省轄市、縣兩級辦電視。於是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級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截至1993年,經廣播電視部正式批准登記的電視台達586 家,全國的電視覆蓋率為81.2%,電視觀眾已達8.06億。
一、中國第1座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早期稱北京電視台 )於1958年5月1日建成,試播黑白電視,9月2日正式開播。這是中國電視事業的開始。同年10月,上海電視台開播,12月,哈爾濱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前身)試播。此後,天津、廣東、吉林、陝西、遼寧、山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湖北、四川、雲南等省市相繼開辦電視台或電視實驗台。各台在建設過程中,積極採用國產器材組裝設備,對發展中國電子工業起了促進作用。到1979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起了彩色電視台。至1987年,全國有各級電視台366座,辦有405套節目,每天播齣節目2328小時。到1987年底,遍布全國的發射台、轉播台1.76萬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建設了總長達 3.7萬餘公里的微波支線。1985年起利用國家發射的通信衛星,可以把中央電視台的節目,直接傳送到新疆、西藏等邊遠地區。全國電視覆蓋率1987年已達總人口的73%。北京、上海、廣州、瀋陽等城市的電視台辦有3~4套節目供觀眾選擇收看。在新疆、西藏、內蒙古和吉林延邊等少數民族地區,還分別辦有維吾爾、哈薩克、藏、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語言的電視節目。 80年代以來,中國的有線電視也在逐步發展。到1987年底,全國已建成有線電視傳輸分配系統 3000多個。
二、中國各級電視台均由國家經營管理,都是中國共產黨各級委員會和各級人民政府的輿論機關,也是領導與群眾之間溝通情況、公開對話的橋樑。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廣播電視廳(局)的事業管理受同級人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雙重領導,以同級政府領導為主;宣傳工作受同級黨委領導和中央廣播電影電視部指導。中央電視台和地方電視台形成了既統一協調又各自獨立的全國性電視新聞網和節目交換網。各電視台主辦的電視節目,一般由新聞性、社會教育性、文藝性、服務性以及電視教學 5類節目構成。新聞性節目是整個電視節目的主幹,包括圖象新聞(錄像和影片)、口播新聞、字幕新聞、現場報道、訪問、評論等體裁。社會教育性節目的內容,涉及思想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祖國山河、建設新貌、科技衛生、生活知識等。注意熔思想、知識、藝術於一爐。文藝性節目既有對各種藝術門類的介紹、實況播出和電視化再加工,也包括電視特有的藝術品種,如電視劇、連續劇、系列劇、電視小品和專為電視播出的文藝晚會等。服務性節目主要是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一般常識和指導,還有氣象、海洋預報節目。教學節目包括學校性質的系統教學和各種科技文化知識講座。各類節目講求豐富多彩,健康文明,並注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各類節目播出比例,一般為新聞節目佔15%,社會教育節目佔25%,文藝、體育節目佔45%,服務性節目占 5%,教學節目佔10%。此外,各級電視台還播出一些外國電視節目, 為中國觀眾提供了解世界的一個“形象窗口”。通過與外國合作拍片、交換節目、互訪、評獎等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強了中外電視同行的友誼和合作,也促進了中國電視節目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三、中國電視業創建時間不長,但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1985年開始使用通信衛星傳輸技術,西藏、新疆自治區首府以及海南島等邊遠地區都可以通過地面站接收中央電視台節目。到1987年底,有28個省、市電視台可以每天向北京回傳節目。中央電視台可以通過衛星及時將重大新聞事件和體育比賽從國外傳到國內或從國內傳到國外。中央和省、市、自治區電視台的採錄、製作、播出、傳送系統普遍採用先進的電子技術,使電視節目錄製手段和節目質量日益提高。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電視台都有能力自行錄製新聞節目,新聞聯播節目時效加強,數量增多,每天新聞可達50多條。為加強和觀眾之間的聯繫,各電視台還創辦了一批專業報刊。全國辦有廣播電視報紙100多種,電視刊物9種。全國廣播電視報刊每期發行總數為3800多萬份(1988),居全國各類報紙發行量的首位。
由於電視具有傳播及時、形象逼真、節目內容多樣,觀眾不受文化、職業、地區、年齡限制等優點,電視越來越成為最普及的傳播媒介。1988年中國電視機社會擁有量為1.4億架(不包括台灣省)。全國每天平均有2億人次以上城鄉觀眾。中國電視事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前景。
為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注重社會效果,滿足人民求知、獲取信息等多方面的需要,寓教育於娛樂和服務之中。與國外交流節目的目的是加強互相了解,促進和平和友誼,正確樹立中國現實的形象。
電視劇
1983年3月,廣播電視部委託幾家報刊聯合舉辦第三屆全國優秀電視劇評選,名為飛天獎。此為中國電視劇全國性的最高權威獎。同年,浙江的《大眾電視》雜誌設立金鷹獎,由讀者投票評選優秀電視劇和優秀演員,此為中國電視劇的民間獎。
電視台播放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始於70年代末,1978年春節前夕,北京電視台首次播出,1983年春節,中央電視台正式確立了每年一度的這項節目的現場直播。1996年春節實現了北京、上海、西安三地的聯合直播。節目主持人串聯全場;主要內容有歌舞、小品和相聲等。收視率高達90%以上。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節目與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結合在一起,成為中國人歡慶春節的一個組成部分。電視台的其他節目如為您服務、動物世界等欄目也獲得群眾廣泛好評。一些專題片如《話說長江》、《讓歷史告訴未來》等也受到好評。
1990年北京舉行亞運會,中央電視台組織全國各省台協同完成了規模空前的電視轉播,向各國提供了950小時的電視節目,協助外來電視機構傳送節目達2045小時。充分地展示了中國電視的實力與水平。到1993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已傳送到全球約90個國家和地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