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鬃山口岸

甘肅省唯一的邊境口岸

馬鬃山公路口岸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西鄰新疆,南接酒泉玉門市、酒泉瓜州縣,東靠內蒙古自治區的額濟納旗,西北與蒙古國的戈壁阿爾泰省相連,有65公里的邊境線。全區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有人口1178人,其中與蒙古國有親緣關係的184人。

1992年10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馬鬃山口岸作為邊境貿易口岸正式對外開放。

形成歷程


據史料記載,中國經馬鬃山地區,與蒙古乃至俄羅斯進行民間貿易往來明清時就曾幾度繁榮。明末清初,內地的內蒙古以及新疆的商旅,利用龐大的駝隊,販運絲帛、布匹、日用鐵器、磚茶、炒米、皮毛、沙金等貨物,經橋灣或明水,匯聚到滾坡泉(公婆泉)打尖休憩,補充草料食物,然後由那然色布斯台抵外蒙古乃至俄羅斯進行貿易。為行商方便,在橋灣、伊哈托里、那然色布斯台沿線建有住宿的土房,掘有水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條較為固定的通商路線。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有限開放與蒙古、新疆、西藏的貿易,允許內地與嘉峪關外諸少數民族進行生活日用品貿易。到乾隆至同治年間,由於朝廷的支持和保護,內地與外蒙古的貿易更加頻繁,馬鬃山傳統商路的商賈行跡也日漸多了起來。外蒙古獨立后,中蒙商人仍不時通過這條商路往來經商,蒙古人民共和國曾在躍進山以北沿途設置稅卡,徵收稅賦,直至1930年前後才因雙方衝突而中斷。

特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蒙兩國均有在中蒙邊界甘肅段開設口岸,進行經貿往來的意向。1990年10月,蒙古國巴彥洪果爾省人民呼拉爾執行副主席奧琪巴特率代表團來酒泉,就開設馬鬃山口岸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相關技術合作談判,達成了開設口岸的初步意見,並簽署了備忘錄;1992年4月26日、27日,甘肅省政府代表團與蒙古國巴彥洪果爾省、戈壁阿爾泰省執行委員會代表團,在馬鬃山區滾波泉(公婆泉),就開通口岸問題進行會商,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和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巴彥洪果爾省關於開設馬鬃山——那然色布斯台口岸會商備忘錄》。雙方商定:在中蒙邊界182號界標東35米處設置過境標誌(國門),建設雙邊季節性開放口岸;1992年9月1日,口岸基礎設施建成交付使用,口岸有關管理機構也相繼配置就緒,中蒙馬鬃山——那然色布斯台口岸宣告正式開通。
1993年8月1日開關時間,蒙古國以保護國內自然保護區為由單方面毀約,提出關閉口岸,經省政府請示外交部,同意蒙方要求暫時關閉口岸,保留繼續開關的權利,但關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