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琮
清代治水專家
徠陳琮(1731-1789)字國華,號蘊山,今玉鎮鄉人,清代治水引專家,官至永定河道台。
陳琮生下來左手就多了一個指頭,雖然常有人取笑他,但他並不自卑。他性格內向、深沉,有很堅強的毅力;也很聰明,遇事反應快,辦法多,受到人們的讚賞。
陳琮任清河縣丞時,被分配管理河工。縣丞是縣令的副職。清河縣在淮河流域,歷來水患嚴重,陳琮負責管理河工肩負重擔。他經常深入工地,巡視工程進展情況,寒冬臘月,酷暑炎夏,都是如此。特別是夏季洪水期,沿河經常出現險情,陳琮更是長期吃住都在工地,指揮抗洪搶險,真算得兢兢業業,不辭勞苦。有些重大問題,陳琮總能及時向上級提出很中肯的意見。因此,上司很欣賞他,便提拔他做了固安縣縣令。
陳琮在固安縣也以治水而聞名,不久被升為南河同知。南河是專管河道的府級官署,同知是副職。從此,陳琮就成了管理河道、治理水患的專業官員了。南河管理的河流水域有黃河下游、大運河中段、洪澤湖等。陳琮到任后,不辭勞苦,考察了所管理的所有河流,設計了全面的治理計劃,並把自己所考察到情況和自己設計的治水方案報告了管理河道的總督裘曰修。裘曰修對陳琮很賞識。乾隆皇帝南巡,親自來視察黃河、大運河等徠河道的情況,裘曰修向皇上介紹了陳琮的情況,皇上就召見了陳琮。皇上詢問了各河道水域的情況和治理方面的問題,陳琮一一回奏,有條有理,清晰而簡明。皇上很滿意,於是提升他任永定河道台。
永定河是海河的支流,自古水患極多,因洪水一來,橫衝直撞,經常改道,所以古稱無定河。康熙年間經過大力治理,改稱永定河,但仍經常發生水災,所以清朝政府專設河道官署管理。道台屬正四品的官職,比知府還高兩級,陳琮從同知升為道台,是連升三級了,可見皇上對他的重視。
陳琮深知職務高了,責任也更大了,他更加勤勤懇懇地工作。他細緻地考察了永定河的情況,包括幹流和支流的源頭、流經地的地形地貌、河道的寬窄深淺變化、流域內降雨情況等等。在掌握了詳實的資料后,陳琮提出了許多治理永定河的具體意見。乾隆皇帝到天津巡幸,特地召見了他,讓他彙報工作。陳琮詳盡地報告了永定河的情況和對永定河下游的治理情況,並把他精心繪製的"永定河全圖"呈獻給皇上,皇上很滿意,賞賜了他很多東西作為獎勵。
陳琮在工作之餘,還多方收集古今有關永定河的資料,包括歷來的受災情況、河道變化情況、歷代的治理情況及經驗教訓等等,編輯成了一部《永定河志》,他通過3年時間的精心考證和校訂才完成。書編成以後,他把書進獻朝廷,皇上御覽后,認為這部書很有價值,可以給後來治理永定河和其他河流提供參考,就下旨將這部書交給懋勤殿收藏。
陳琮為官清廉,多年管理河工,經手的經費是很多的,但他潔身自好,兩袖清風。他對百姓、士卒、民工也是很關心的,所以百姓、士卒、民工對他也很愛戴。
陳琮自從調任永定河道台後,就再也沒有調動過,58歲那年病死在任上。乾隆皇帝聽說陳琮死了,嗟嘆不已,連稱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