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昏地暗

漢語成語

徠天昏地暗,漢語成語,拼音是tiān hūn dì àn,意思是天地昏黑無光,形容刮大風時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出自《龍移》。

釋義


昏:天黑。天地昏黑無光。形容刮大風時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敗,社會黑暗。

出處


唐·韓愈《龍移》詩:“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典故


指天色昏暗,大地無光。《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英台出嫁馬家,行至安樂村口,忽然狂風四起,天昏地暗,輿人都不能行。”丁玲《杜晚香.平凡不平凡》:“一時天昏地暗,不辨東西南北。”也形容氣氛緊張激烈或程度深。《說唐》第六十四回:“可憐明州二十五萬兵馬,一時殺得天昏地暗,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烈火金鋼》第二十五回:“這一傢伙,叫誰看著,小李庄村也得鬧個天昏地暗,攪成稀泥爛醬!”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飛沙走石、暗無天日、荊天棘地、月黑風高、慘無天日、凄風苦雨、天昏地黑、昏天黑地

反義詞

日麗風和、風和日麗、天朗氣清、雨過天晴、月白風清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天色或社會

例句

颱風一來,到處飛沙走石,天昏地暗。
宋·文天祥《徐州道中》詩:“一時混戰四十萬,天昏地黑睢水湄。乃知大風揚沙失白晝,自是地利非天時。”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回:只見狂風四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武王伐紂平話》中卷:其日壞了太子,感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天雷大震,慘霧漫漫。
徠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勞動的開端》:“暴風裹著團團碎雪,裹著煤屑,攪得天昏地暗。”
《西遊記》第五二回:“早又見天色將晚。妖魔支著長槍道:‘悟空,你住了。天昏地暗,不是個賭鬭之時。’”
《蕩寇志》第一百回:“這塲惡戰,直殺得天昏地暗,山嶽動搖。”
《儒林外史》第五回:“披頭散髮,滿地打滾,哭的天昏地暗。”
陶行知《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試一看鄉村生活,當農忙之時,主婦更是要忙得天昏地黑。”
老舍《二馬》第五段五:“一條街代表租界,一條街代表中國城。前者是清潔,美麗,有秩序;後者是污濁,混亂,天昏地暗。”

英文翻譯


there is gloom above and derkness be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