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

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子安,號耐庵,或稱“錢塘施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

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36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后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陰,在祝塘鎮徠教書。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71歲或72歲遷興化,族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296

出生

約1296年生於興化新垛鎮。

1332

中舉

36歲中進士。

1368

棄官回鄉

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

棄官回鄉
1368

編寫《水滸傳》

著有《水滸傳》。

編寫《水滸傳》
1370

逝世

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

逝世

人物生平


根據《施氏譜序》等有關資料記載:施氏由蘇州遷興化,復由興化徙居白駒場。 
施耐庵因避戰亂遷興化隱居寫《水滸傳》。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為軍師。后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後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那裡地方偏僻,四周環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陽(興化別名)好避兵”之說,於是特意差人給顧逖送去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年荒世亂走天涯,尋得陽山(指昭陽,興化古稱)好住家。願辟草萊多種樹,莫教李子結如瓜。(當時民謠:“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顧逖見信后,馬上給施耐庵回信,歡迎他來興化避難。信中也答詩一首:君自江南來問津,相送一笑舊同寅。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將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了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著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而後由顧逖相助,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房產,在這裡隱居著《水滸》。
明初洪武年間,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詔出使四川,功成辭官回到故里,名揚一時。徐麒請蘇州(一說為錢塘即杭州)隱士施耐庵到家裡當私塾先生。
留世資料: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極少,搜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說他原籍蘇州,后遷淮安,為至順辛未進士,曾官錢塘二載,以不合當道權貴而棄官歸里,閉門著述。施之常後裔,自幼才氣過人,為人仗義。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
據這些材料分析:
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江蘇省大豐市境內),其墓地在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東北一百五十米。
施耐庵19歲時中秀才,28歲時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
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划,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史書鮮有記載。即使有的材料,雖有明確記載,但材料本身的真偽與可信程度,如今還沒有得到公認。我們認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長期生活在杭州一帶,有人推測他可能是一個專門為說書藝人編寫話本的書會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個粗通文墨、技藝精湛的說書藝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歸隱,閉門著述。有人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將卞向交情不錯,卞向張推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徒弟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從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這個人還是有的,但關於他的生平事迹史書鮮有記載。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詔書請他出來薦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請后仍不應徵,據說張士誠還曾經親自登門拜訪過他,見他正在書房撰寫《江湖豪客傳》一書,即《水滸傳》也。後來張士誠兵敗,施耐庵為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繼續著述《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
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策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徒弟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后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寫完《水滸傳》后沒過幾年就病逝了,而《水滸傳》如今還代代流傳!

寫作經歷

寫《水滸傳》
施耐庵因避戰亂遷此隱居寫《水滸傳》。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為軍師,后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後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
刻畫梁山108將
施耐庵接信后,將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了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著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而後由顧逖相助,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房產,在這裡隱居著《水滸》,施耐庵結識了許多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再創造,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為首的梁山108將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武松打虎原型
明初洪武年間,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詔出使四川,功成辭官回到故里,名揚一時。徐麒請蘇州(一說為錢塘即杭州)隱士施耐庵到家裡當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鎮環境幽美的大宅里,邊教書邊寫作《水滸傳》,當地人都尊稱他為“耐庵公”。
還有很多關於施耐庵的故事。據說,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許多地名,都取之於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莊”是全書中的重頭戲,其實祝家莊就是祝塘鎮。小說中武松景陽崗打虎,寫得栩栩如生。據說當時施耐庵不過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陽崗散步,見有條黃狗睡在松樹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黃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為原型進行創作,把后陽崗改作景陽崗,黃狗變成吊睛白額大蟲(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傳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館教學時,還經常教學生畫畫。他要求嚴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畫,直到學生畫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後教學生畫了108幅。這些畫,張張面孔不一樣,個個動作不同,神態各異,個性有別。他刻畫的108個人物形象,據說就是《水滸傳》里的108將。劉伯溫先生曾經上了兩本,在洪武皇帝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領勝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績。”洪武帝准奏,下詔書到江陰召他進京,召了幾次,他只推脫有病,把聖旨謝絕了。他有通天的本領,除了做文章,他又會醫病、卜易、命相、看風水、打拳等等…

個人作品


出版圖書

《水泊梁山》《水滸傳》《四大名著-名家繪畫》

人物事件


古錢塘
古錢塘
《施耐庵墓誌》記載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極少,搜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說他原籍蘇州,后遷淮安,為至順辛未進士,曾官錢塘二載,以不合當道權貴而棄官歸里,閉門著述。
棄官回鄉
19歲時中秀才,28歲時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
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划,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史書鮮有記載。即使有的材料,雖有明確記載,但材料本身的真偽與可信程度,至今還沒有得到公認。我們認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長期生活在杭州一帶,有人推測他可能是一個專門為說書藝人編寫話本的書會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個粗通文墨、技藝精湛的說書藝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歸隱,閉門著述。有人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將卞向交情不錯,卞向張推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徒弟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遷徙淮安
從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這個人還是有的,但關於他的生平事迹史書鮮有記載。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詔書請他出來薦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請后仍不應徵,據說張士誠還曾經親自登門拜訪過他,見他正在書房撰寫《江湖豪客傳》一書,即《水滸傳》也。後來張士誠兵敗,施耐庵為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繼續著述《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
病逝
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策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徒弟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后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寫完《水滸傳》后沒過幾年就病逝了。水滸傳至今還代代流傳!

拳打惡霸

施耐庵《秋江送別圖》
施耐庵《秋江送別圖》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遊玩,正遇見一個惡霸在強奪農夫的茶園。他十分氣憤地趕上前去阻止。惡霸見來人理直氣壯,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後,惡霸打聽到來人的住處后,便花錢雇了一幫打手,圍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見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邁出了門。打手們見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個黑臉大漢,手舉根鐵棒挾著風聲朝施耐庵的頭頂劈來。施耐庵側身擺頭,一個“順風扯旗”,讓過了棒鋒,雙手就抓住了鐵棒,同時飛起右腳,正好踢在大漢的小腹上,那傢伙便滾出一丈多遠。施耐庵舞起奪來的鐵棒,一陣旋風般的橫掃,嚇得那幫傢伙四處逃竄。

棒打無賴

有一年的元宵節,施耐庵上街觀花燈。忽然看見一個惡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婦女。他怒火頓起,用右手將那傢伙提起,然後像摔死狗似的將他摔在地上。惡少嚇得連連磕頭求饒,施耐庵這才饒了他。誰知第二天,那傢伙糾集了七八個無賴前來報復。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來一根粗繩,讓無賴們用繩子拴住他的雙腿,然後叫他們用力拉。可是,儘管他們一個個累得臉紅脖子粗,施耐庵的雙腳像生了根,紋絲不動。接著,他取出鐵棒,一記“烏龍擺尾”,便將身旁的一棵大楊樹“咔嚓”一聲打斷。無賴們見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個個叩頭認輸了。後來,施耐庵在寫《水滸》時,還將這段親身經歷融進魯智深在大相國寺降伏眾潑皮的情節中去了呢。

名字由來

施耐庵雕像
施耐庵雕像
施耐庵一邊講學一邊寫書。一天,他寫到《水滸傳》中石秀智殺裴如海,頭陀敲木魚這一段,突然想到東林庵珍藏的木魚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問:你這庵里的木魚木槌,為何像寶貝一樣珍藏呢?徐麒說:這庵里原先住著一位老和尚,他念經拜佛用心極誠,一邊念經一邊敲木魚。說著他用手指著木魚的凹陷說:你看,想讓他們懂得,讀書,做學問就是要專心致志。施耐庵聽了,連連點頭:我們寫書,也要有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才行啊!事後,他提筆寫了“耐庵”兩個字,貼在門楣上,意思是告誡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難,寫好《水滸傳》。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稱為“耐庵先生”,時間長了,他也覺得這個名字不錯,便改名為:施耐庵。
明朝文獻
近些年來,施耐庵祖籍蘇州的說法受到了學界的質疑,2003年《蘇州雜誌》發表了黃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對施耐庵祖籍蘇州的說法提出了商榷。
黃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楊新撰《故處士施公墓誌銘》(即施耐庵之子施讓墓誌銘):
“處士施公,諱讓,字以謙。鼻祖世居揚之興化,后徙海陵白駒,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順辛未進士,高尚不仕。國初,征書下至,堅辭不出。隱居著《水滸》自遣。積德累行,鄉鄰以賢德稱。生以謙,少有操志。……景泰四年歲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鶴道人楊新撰,里人顧蘩書,陳景哲篡蓋”。
黃俶成認為,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獻。
據悉,這篇《故處士施公墓誌銘》載於較早版本的《施氏族譜》。該族譜是1952年才發現的,但不幸的是,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毀失了。
1962年6月一個有關施氏源流的文物被發現了,興化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振宣在施家橋農民陳大祥家發現用於墊籮底的方磚上有字。經辨認,乃是施讓“地照”(舊時迷信,人死後由其家屬立“地照”向後土之神購得土地,一般刻在磚頭或石頭上,與死者靈柩一齊下葬)。此磚乃是1958年該村農民為了建豬圈,掘取墓磚時所得。后據文物部門發掘考證,這塊“地照”上的施讓,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讓。
二十年後,在施讓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轟動海內外的文物,這就是《處士施廷佐墓誌銘》磚。據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孫,叫施廷佐,葬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貴者,墓銘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彥端(即施耐庵)“會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懷故居興化,(還)白駒,生祖以謙。……”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與前兩次公布、發現的史料、文物符合。
興化施耐庵紀念館
興化施耐庵紀念館
這塊墓誌銘磚連同前引墓銘、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並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興化。黃俶成認為,這個世系以及所云“懷故居興化”正是“鼻祖世居揚之興化”的最有力的佐證、最明確的註釋。至今,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仍有其後代居住,模樣與施耐庵畫像驚人相似。

人物爭議


關於施耐庵的籍貫,有多種說法。

蘇州說

寫進族譜和祠堂
咸豐四年(1854年)陳廣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譜序》云:
“吾興氏族,蘇遷為多,白駒場施氏耐庵先生生於明洪武初由蘇遷興化,復由興化徙居白駒場。其第二世處士君,揚一鶴先生曾為作墓誌銘。及於施氏之自蘇施家橋來遷,即場之田廬複名以施家橋……清咸豐四年歲次甲寅處署后二日賜進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戶部主事加一級陳廣德頓首拜撰。”
而咸豐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孫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紀述》中也寫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蘇遷興,后徙白駒場。”
這兩段文字說得都很清楚,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間由蘇州遷到興化,然後再遷到白駒場。
趙伯英和奇林編著的《施耐庵年譜》中說:
“公元1296年秋(元成宗元貞二年歲次丙申)一歲,生於蘇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彥端,字子安,號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長卿,母為卞氏。施氏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後裔。
公元1308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歲,在蘇州城外的滸墅關季氏家塾就讀。
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五歲,在季家繼續就讀。在季家就讀的時間很長,此後季先生的女兒嫁給了他。
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佑元年)十九歲,考中秀才,同季氏結婚……”
按以上各種說法,施耐庵不僅祖籍蘇州,而且生於蘇州長於蘇州,還討了蘇州老婆,是個徹頭徹尾的蘇州人。

興化說

明朝文獻可以作證
近些年來,施耐庵祖籍蘇州的說法受到了學界的質疑,2003年,《蘇州雜誌》發表了黃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對施耐庵祖籍蘇州的說法提出了商榷。
黃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楊新撰《故處士施公墓誌銘》(即施耐庵之子施讓墓誌銘):“處士施公,諱讓,字以謙。鼻祖世居揚之興化,后徙海陵白駒,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順辛未進士,高尚不仕。國初,征書下至,堅辭不出。隱居著《水滸》自遣。積德累行,鄉鄰以賢德稱。生以謙,少有操志。……景泰四年歲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鶴道人楊新撰,里人顧蘩書,陳景哲篡蓋”。
黃俶成認為,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獻。
據悉,這篇《故處士施公墓誌銘》載於較早版本的《施氏族譜》。該族譜是1952年才發現的,但不幸的是,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毀失了。
1962年6月,一個有關施氏源流的文物被發現了,興化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振宣在施家橋農民陳大祥家發現用於墊籮底的方磚上有字。經辨認,乃是施讓“地照”(舊時迷信,人死後由其家屬立“地照”向後土之神購得土地,一般刻在磚頭或石頭上,與死者靈柩一齊下葬)。此磚乃是1958年該村農民為了建豬圈,掘取墓磚時所得。后據文物部門發掘考證,這塊“地照”上的施讓,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讓。
二十年後,在施讓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轟動海內外的文物,這就是《處士施廷佐墓誌銘》磚。據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孫,叫施廷佐,葬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貴者,墓銘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彥端(即施耐庵)“會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懷故居興化,(還)白駒,生祖以謙。……”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與前兩次公布、發現的史料、文物符合。
興化施耐庵紀念館(8張)
這塊徠墓誌銘磚連同前引墓銘、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並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興化。黃俶成認為,這個世系以及所云“懷故居興化”正是“鼻祖世居揚之興化”的最有力的佐證、最明確的註釋。
如今,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仍有其後代居住,模樣與施耐庵畫像驚人相似。

吳興說

紀念館館長辨析
施耐庵紀念館的館長竇應元說,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興化,也不是蘇州,而是浙江。
“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對聯:吳興綿世澤,楚水封明湮”,竇應元介紹說,吳興就是如今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親施元德是搞水運的,有關史料中稱其為“舟人”,後來施元德在興化落腳,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駒場。
施耐庵紀念館3高清組圖(64張)
竇應元認為,關於施耐庵的籍貫、科舉、生卒年月等問題,一直迷霧重重,很多說法都需要進一步澄清,“比如,有一種說法稱施耐庵在元至順二年(1331年)考中進士,”但根據元朝的官方資料,至順二年登科的進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屬猴,在35歲時取得進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歲,這些都沒有什麼疑問。但如果他在元至順二年考取進士,以這個時間點往前後推算,則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卒於1370年。但是,根據出土的文物資料,施耐庵的兒子施讓是1373年出生的,難道施耐庵死了3年之後又生了兒子?”
那麼,施耐庵的進士功名到底是怎麼得到的呢?
竇應元認為,施耐庵的進士,不是通過元朝的科舉考試得來的,而是張士誠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張士誠在高郵建立政權,國號大周,封了一批讀書人進士功名,這其中,就應該包括施耐庵。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於1320年,而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與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死後三年生子’的悖論。”
竇應元說,施耐庵的很多活動與張士誠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時,應該將其和張士誠“捆綁”在一起,這樣很多謎案即可迎刃而解。

結緣蘇州

施耐庵祖籍何處,對此學界見仁見智,尚無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施耐庵與蘇州有著極深的淵源。
在各種有關施耐庵籍貫的說法中,都提到了一個地方——白駒場,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這裡長期生活過。那麼,白駒場又是一個什麼地方?
白駒場,是古代兩淮鹽場之一,是張士誠的故鄉,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駒場一帶,張士誠率領“十八條扁擔”造反抗元。
據記載,張士誠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為軍幕,施耐庵抱著“經世濟民”的想法欣然前往,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後跟隨張士誠來到平江(即蘇州),與其部將卞元亨來往密切,后張士誠居功自傲,獨斷專行。
根據這些史實,又有學者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觀點:施耐庵原籍興化,后又跟著張士誠來到了蘇州並逗留過一段時間,而張士誠敗亡后,明朝官府四處偵查其舊部,施耐庵為了避禍,於是又回到了江北老家。
有學者認為,施耐庵創作的不朽巨著《水滸傳》,其題材與元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有關,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其實就是元末起義軍將領們的影子。
向東十餘里,大豐市境內,建有施耐庵紀念館。此地舊名花家垛,傳為施耐庵當年著書之所。清流環抱,荻港蕭蕭,沙鳥低翔,漁舟緩唱,蘆葦茂密,有著濃郁的《水滸傳》里的氣息,遊人到此,會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

後世紀念


陵園

施耐庵墓園
施耐庵墓園
由施耐庵紀念館向西十餘里(今泰州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境內),為施耐庵陵園。墓前立一磚砌三門牌坊,正中橫樑上,懸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蒼松翠柏間,趙朴初手書“重修施耐庵墓記”的石碑立於墓前,鄰近還有一綠島,一條小河環島流過,人在高處俯視,卻似獅子(施子)盤繡球,因而俗稱“風水寶地”。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張惠仁有詩讚之曰:
隔岸白駒迷曉霧,盤球獅子沐晨陽。
耐庵泉下泰然卧,評說由人論短長。

紀念館

施耐庵紀念館
施耐庵紀念館
1992年國家文物局和江蘇省、大豐縣政府撥出專款施耐庵紀念館,8月動工,建立1993年8月落成。
施耐庵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曾隸屬興化)西郊花家垛島上,傳為施耐庵當年著書之所。此處清流環抱,荻港蕭蕭,沙鳥低翔,漁舟緩唱,蘆葦茂密,有著濃郁的《水滸》氣息,遊人到此,會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兒窪。人們從南面的水泊橋走上花家垛,拐彎向東便是施耐庵紀念館,它佔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478平方米。
館內結構
進入由著名書法家啟功書寫的“施耐庵紀念館”匾大門,你可看到一尊高3.8米的大理石的施耐庵雕像(為雕塑家葉宗鎬所作),館內前後三進大廳和左右側廳,左右碑廊以及建在後院的兩側的半亭,顯得結構嚴謹,饒有意趣,第一進為接待廳;二進為景仰廳,大門上方懸掛女書法家蕭嫻題額“鄉國之光”,兩旁門柱上寫有對聯一副(由著名書法家臧科書、詩人童斌撰寫):
韜光養晦,一代英才居勝境;
施耐庵紀念館2高清大圖
施耐庵紀念館2高清大圖
激濁揚清,千秋峻筆著奇書。裡面陳設國畫家繪製的施耐庵著書及其行蹤的圖像;有絹制介紹施耐庵生平的連環畫48幅。鎮江書法家李宗海撰聯曰:
有捨己為人俠骨義腸,卻從魯達、武松、李逵身上畫出;
具掀天揭地深謀遠略,乃自晁蓋、宋江、吳用胸中寫來。
再向後為文物廳,上方懸掛書法大師武中奇題額“文心獨運”。兩旁門柱上有對聯一副(由著名書法家陳大雨書,詩人童斌撰寫):
百回《水滸》,秉春秋煲眨忠奸,千古人間消塊壘;
一曲《秋江》,承風騷思憂治亂,五州文苑仰宗師。
館藏文物、史料
施耐庵像
施耐庵像
廳內陳列有關施耐庵文物、史料,分為施耐庵家世、生平、著書軼聞和社會影響四個部分,陳列有《施氏長門譜》,出土的施耐庵獨生子《故處士施公讓墓誌》和《施讓地照》,曾孫《施廷佐墓誌銘》等數以百計的文物和史料,為人們解開了數百年懸案“施耐庵之謎”,有關施耐庵的各種文物史料,人們還可看到許多不同版本的《水滸》。據不完全統計,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滸傳》在國內的各種版本有53種。在國外流傳也很廣,朝鮮、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義大利、法國、俄羅斯、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等國都有《水滸傳》的譯本,美國的譯本有《水滸傳》《水滸傳選集》《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水滸傳辭彙》、《野豬林》等。日本的譯本多達20多種兩邊側廳布置著臧克家馮其庸等全國著名詩書畫家讚頌施耐庵的各種藝術作品。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滸傳》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我國有中國水滸學會、浙江水滸學會、山東梁山水滸研究會、鹽城市水滸學會、大豐市施耐庵研究會等學術團體專門研究施耐庵和《水滸》,召開研究會,出版刊物。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播出后,觀眾數以億計。正如日本漢學家鹽俗溫稱:“《水滸傳》是驚天動地的快文,中國小說之冠冕,是雄飛世界文壇的優秀古典小說”。倫敦大學盧慶濱博士且曾遠涉重洋,不遠萬里來大豐白駒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僅是中國的文學巨匠,也是世界文壇的名人;《水滸傳》不僅是祖國文學藝術的瑰寶,還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精華。

祠堂

死後建施祠,毀於抗日戰火
施耐庵死後,他的十二世孫施奠邦發起,將其在白駒鎮上的故居改建為施氏宗祠。後來幾經修復擴建,遂成前後三進,旁有偏殿之禮堂。第一進為門廳,內設茶坊;第二進為書坊,供藝人說《水滸》;第三進為福蔭堂,供奉遷興始祖施耐庵及其後裔的靈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毀於抗日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