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城東嶽廟

沔城東嶽廟

沔城東嶽廟,又名天齊廟。據志載,城隍廟建於宋代,則東嶽廟建築時代,可能與城隍廟同時建修。 ”沔城東嶽廟,是宋代修建的,是有一定依據的。

簡介


沔城東嶽廟,又名天齊廟。正殿供奉銅鑄“東嶽大帝”一尊,廟址在今玉帶河北岸,山門緊靠橋頭,共三層。第一層,東西兩廂為“哼、哈”二將,青面綠須,一見驚人。丹墀兩廂,供十殿“閻羅王”,第二層為正殿,第三層為佛殿,佛三尊,高約五尺,兩傍三侍者,均為銅鑄,殿壁分供鐵鑄十八羅漢,形神各異,工藝傳奇,又有地藏王一尊,銅鑄、鎦金、坐像,高達二尺,供奉在鍾架下。

傳說


俗傳“人死先至城隍廟報到,轉至東嶽廟轉回”。據志載,城隍廟建於宋代,則東嶽廟建築時代,可能與城隍廟同時建修。理由是,自秦始皇起至清代止,歷代帝王至泰山封禪告祭。在漢唐之際,至岱頂太祀“昊天上帝”,宋代稱泰山神為“齊天仁聖大帝”。曆元、明、清三代,為“東嶽大帝”,如果追到四千年以前,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元代加封泰山神為“齊天大生仁聖帝”,並不惜耗費錢財,大修“東嶽廟”,當然也就影響到每個省、府、州、縣,大興土木,遍修“東嶽廟”,這是必然的現象。《博物志》載:主管各人的魂魄,安排人生長短,所以配祀十殿閻羅王。《五嶽史話》“在各地營建東嶽廟……,最起碼不會晚於宋代。”沔城東嶽廟,是宋代修建的,是有一定依據的。
解放初,從砸毀東嶽大帝銅鑄法身時,在像的背面展現捐資人的姓名,在明萬曆年間,由嘉靖四十四年(1566)進士陳文燭領頭捐資鑄造(因陳文燭做過布政,道教徒)亦有可能。東嶽廟曾經被毀,又重修過。清代陸建瀛,夜夢東嶽大帝示題而高中道光壬午(1822)第七名進士,曾許願重修東嶽廟,在1949年前,正殿上還懸有兩江總督陸建瀛所獻“欲報之德”四字匾額及做過福建廈門道周揆元所書“赫赫明明”四字匾,陸、周兩人均為清道光年代進士,都是沔陽人。
民國十一年,又重修十殿,彩塑閻羅十尊,使神各異,栩栩如生。如判官小鬼,牛頭馬面,刻畫得惟妙惟肖,各種幽刑,無一不有,真能使那些善男信女,觸目驚心。抗戰時,沔陽蘇振東又進修一次東嶽廟。現在沔城回民中學前的地址,即原東嶽廟地基。1924年2月,中國共產黨沔陽縣第一個小組在東嶽廟成立;1926年9月,沔陽縣第一次黨代會在這裡召開,沔城先後為民主革命獻身捐軀的有一百多名烈士。

現狀


改革開放后的1984年,沔城地區群眾在原東嶽廟的舊址上重建了東嶽廟。1992年,由原湖北省人大常委會石川主任和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詩歌家、書法家李爾重及原武漢軍區司令員張學奇題詞,由沔陽地區人民集資和台灣同鄉捐款,在東嶽廟舊址上興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建立了東嶽廟英烈景點區。在園內改建了東嶽廟正殿,閻羅王十殿及觀音殿,以示對清代沔陽名人陸建瀛、周揆元和大革命時期英烈的懷念,也為仙桃市提供了一個旅遊景點和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重塑的東嶽大帝高二丈多,肅穆莊重,威嚴傳神,十殿閻羅,威武赫人,令人毛骨悚然,使那些善男信女和遊客受益匪淺,從中使我們領悟到:人活在世上,要行善積德。這也是補充法律不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