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
德勒茲
吉爾·路易·勒內·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公元1925年1月18日—公元1995年11月4日),法國作家、哲學家,後現代主義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出生和逝世於法國法蘭西島大區巴黎市,享年70歲。
德勒茲1925年1月18日出生在法國首都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開始致力於哲學研究。他的哲學思想其中一個主要特色是對慾望的研究,並由此出發到對一切中心化和總體化攻擊。
目錄
德勒茲是法國影響巨大的後現代哲學家,是六十年代以來法國復興尼採運動中的關鍵人物,德勒茲正是通過激活尼采而引發了對差異哲學和慾望哲學的法蘭西式的熱情。
如今,德勒茲的影響遍布人文科學的各個角落,他的《反俄狄普斯》和《千座高原》(又譯作《千高原》)業已取得世界性的聲譽。鑒於德勒茲還遠未在我國學術界獲得應有的重視,我們特意刊發以下文章,以期引起知識界對德勒茲的興趣和重視。
德勒茲的著眼點是慾望,他修正了通常的慾望概念。在拉康和弗洛伊德這裡,慾望是由於欠缺而引起的一種主體心理狀態,因而它是匱乏式的、收縮式的、否定式的。德勒茲則將慾望看成是生產性的,積極的,主動的,創造性的,非中心性的,非整體化的,慾望是和尼採的意志類似的一種創造性力量,它具有革命性、解放性和顛覆性,它應該充分地施展出來。
德勒茲的政治學是一種慾望政治學,他並不排斥階級政治,但是,要顛覆資本主義國家機器,階級政治是不充分的。霸權式的法西斯主義不僅僅存在於希特勒式的政權政治中,它還可能存在於資本主義的各個角落中,存在於每一個人隱秘的心靈深處,個人身上的自我可能是培育法西斯主義的溫床,因為一個固定化的、內斂的完整主體都可能埋藏著法西斯主義的人格種子,因此,德勒茲的主張是反俄狄浦斯,即反自我,因為自我正是慾望的首要編碼機器,這樣,他的批判矛頭直指弗洛伊德。
德勒茲對一切中心化和總體化企圖都發起了暴風驟雨般的攻擊,無論這種總體性是哲學式的,還是機構式的。只要是禁區、結構、壓抑,只要是權威、機構和暴君,德勒茲都難以容忍。
但是,德勒茲與這些后結構主義同志不同的是,他從來不是一個結構主義者,在結構主義如火如荼的六十年代,德勒茲已經是一個激進的后結構主義者了。德勒茲的后結構主義色彩直接來自尼采,而不是來自於索緒爾,他似乎是少見的未受索緒爾影響的后結構主義思想家,這使得德勒茲的身影顯得孤立而突兀。即便是福柯,也曾在當時的結構主義陣營中徘徊。
未受結構語言學洗禮的德勒茲,確確實實,從一開始就有政治和歷史抱負,從一開始就充滿著尼采式的激進的責任意識和革命意識,在六七十年代的法國,德勒茲的確與眾不同,為此,對於“這個法國數一數二的哲學才子”,福柯由衷地表達了他的敬意:“二十世紀將是吉爾.德勒茲的世紀。”
1995年11月4日,德勒茲因不堪肺病折磨,在巴黎十七區寓所跳窗自殺,享年70歲。
德勒茲的其他主要著作有《電影Ⅰ:動作-影像》、《電影Ⅱ:時間-影像》、《什麼是哲學》和《感覺的邏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