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無完膚
成語
體無完膚,漢語成語,拼音為tǐ wú wán fū,意思是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形容遍體都是傷。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或被批評、責罵得很厲害。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形容遍體都是傷。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或被批評、責罵得很厲害。
原作“體無完皮”。全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有時亦比喻文章、論點被駁斥的一無是處。師纂,三國魏將。公元263年,從鄧艾偷渡陰平襲蜀,行無人之地七百里,出天險劍閣,列陣綿竹,斬守將諸葛瞻及尚書張尊,至成都受降。鄧艾居功自恃,遭司馬昭所忌。鍾會奉命收拿鄧艾、師纂等人,囚車始出成都,鍾會又作亂。鄧艾部下趁機救出鄧艾等人。魏將衛瓘又遣田續討鄧艾。鄧艾、師纂被殺。師纂性情剛烈,常得罪人,所以死時身上找不出一塊完整的皮膚。
體無完皮、遍體鱗傷、傷痕纍纍、鱗傷遍體、皮開肉綻、支離破碎
白玉無瑕、完美無缺
他雖然被敵人打得體無完膚,卻仍堅決不投降。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被打或駁斥等
have cuts and bruises all over the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