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之

朱慶之

朱慶之,男,漢族,出生於1956年11月,江蘇宜興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元培計劃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執行主任,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主任、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文科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研究室主任。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學士;
1983年8月至1986年6月,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專業,歷史學碩士;
1987年8月至1990年6月,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文學博士;
1992年6月-1993年5月,德里大學(Delhi University)梵文系、佛教學系訪問學者;
1994年1月-1995年5月,美國CSCC(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研究基金,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亞洲與中東學系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1982年1月-1988年12月,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所助教、講師;
1990年6月-1992年6月,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講師;
1992年6月-1994年9月,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副教授;
1993年1月-1993年5月,印度尼赫魯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1994年10月-1995年4月,美國費城Swarthmore College兼任講;
1994年10月-1998年9月,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教授;
1995年-1998年,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所長;
1997年1月-1997年5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與中東學系訪問教授;
1998年9月-至今,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教授;四川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浙江大學文學院漢語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2000年6月-2000年8月,挪威奧斯陸大學東歐與亞洲學系客座教授;
1999年10月-2002年3月,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
2002年3月-2003年2月,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國語科外籍教授;
2008年至今,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系主任。

專業兼職

中國語言學會理事;
中國訓詁學會理事;
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語言組組長;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四川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

學術兼職

四川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浙江大學中古與近代漢語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 《漢語史研究集刊》編委;
《中國語言學論壇》編委。

主講課程


1)古代漢語
2)漢語辭彙史
3)佛典語言研究
4)冥祥記研究
5)世說新語研究
6)祖堂集研究
7)中印文化交流史

研究方向


漢語史,佛教漢語,中印文化交流史。

主要貢獻


人才培養

1) 1993年-1996年,四川大學漢語史專業碩士生2名;
2) 1997年-2000年,四川大學漢語史專業博士生3名;
3) 1999年-現在,北京大學漢語史專業博士生4名,博士后1名。

出版物

2002年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華林》第2卷,中華書局;
王梵志詩“八難”“八字”考,《中國禪學》第1卷,中華書局;
“泥日”“泥曰”與“泥洹”,《紀念王力先生誕生一百周年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漢語外來詞研究雜談,韓國中國學研究會編《中國學研究》第22輯,中國學研究會;
漢譯佛經與佛教混合漢語,《東西文化交流研究》第4輯,韓國敦煌學會,2002年5月;
2001年
王梵志詩“脆風壞”考,《中國語文》第6期,商務印書館;
佛教混合漢語初論,《語言學論叢》24輯,商務印書館。獲2002年度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0年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辭彙的影響,《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1輯,上海教育出版社
從梵漢《法華經》看“偈”“頌”的所指,《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巴蜀書社;
1999年
佛典與漢語音韻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集,巴蜀書社;
訓詁學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與雷漢卿合作),《古漢語研究》第1期,長沙;
1998年
佛教漢語的“時”和“時時”,《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集,巴蜀書社;
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羅傑瑞、柯蔚南作,朱慶之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集,巴蜀書社;
1997年
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五個語言學證據,《學術集林》第11輯,上海遠東出版社;
敦煌變文中的“助”與“助喜”,《中國語文》第3期,北京;
敦煌變文詩體文“換言”現象及其來源,《敦煌文學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談談我的佛教漢語研究,《文史知識》第2期,中華書局,北京;
“加持”考源,《段文傑敦煌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1995年
漢譯佛典在原典解讀方面的價值舉隅─以KERN英譯《法華經》為例,《學術集林》第6輯,上海遠東出版社;
漢譯佛典中的“所V”式被動句及其來源,《古漢語研究》第1期,長沙;
Some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Early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Sino-Platonic;
Papers, No. 66,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1994年
漢語外來詞二例,《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北京語言學院;
佛典與《孔雀東南飛》,《原學》第1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醍醐”“三昧”的早期用例─兼談漢語佛教用語的溯源,《文史知識》第4期,中華書局,北京;
1993年
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第5期,北京;
1992年
《佛典與中古漢語辭彙研究》(專著),1992年6月,文津出版社,台北;
書評:讀《佛典與中古漢語辭彙研究》(方一新、王雲路),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1期,長沙,頁8-12;
佛教漢語研究の第一步(末木文士美),東方,1993年第12期,東京,頁28-30;
獲首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關於句末疑問語氣詞“那”來源的考察,《古漢語研究》第1期,長沙;
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辭彙發展的若干影響,《中國語文》第4期,北京;
又收入《中國語文四十周年紀念刊文集》,1993年,商務印書館;
獲首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金蓮”語事考原,《文史》第35輯,1992年,中華書局,北京;
1991年
魏晉南北朝佛典中的特殊疑問詞,《語言研究》第1期,武漢;
“將無”考,《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
1990年
佛經翻譯與中古漢語二題,《中國語文》第2期,北京;
《儀禮》“竹簋方”辨正,《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第1期,長春;
詞語溯源二例─“步步生蓮華”和“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文史知識》第6期,中華書局,北京;
“野馬”義證,《古漢語研究》第2期,長沙;
1989年
從魏晉佛典看中古“消息”詞義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第2期,成都;
“蓮花”的文化內涵,《文史雜誌》第3期,成都;
釋“悲”“哀”,《文史知識》第4期,中華書局,北京;
“敢”有“凡”義及其原因,《古漢語研究》第2期,長沙。

研究項目

實用中古漢語詞典(中文本與英文本),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
漢語史研究計算機語料庫(1億字),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
荻原雲來《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中文索引,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

獲獎記錄


1997: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基金:漢語詞源詞典;
1995:專著《佛典與中古漢語辭彙研究》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4:論文《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辭彙發展的若干影響》獲首屆全國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4:國家教委優秀青年教師基金:中古漢語辭彙史研究;
1993: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CSCC)研究基金,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研究;
1992:中印文化交流項目印度政府獎學金,1992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印度德里大學進修梵文、巴利文和佛教文獻學;
1991:國家青年社會科學基金:佛典律藏辭彙研究;
1991:四川省“八五”重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佛經翻譯對漢語辭彙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