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坡抬工號子

龍骨坡抬工號子

龍骨坡抬工號子又稱搬運號子、抬工號子。是民歌體裁號子的一種。龍骨坡抬工號子是一種三峽抬工在勞作中所吟唱、具有濃郁地域性特徵的民間音樂,龍骨坡抬工號子發源於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三峽抬工中廣為傳唱。反映了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以及樸素的審美情趣。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搬運號子(龍骨坡抬工號子)
所屬地區:重慶· 巫山
遺產編號:Ⅱ-101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重慶市巫山縣
遺產級別:國家

簡介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歌,抬工號子流行範圍比較廣泛,產生於人力裝卸、挑抬、推拉貨物等重體力勞動者中。根據其勞動特點,搬運號子基本上可以分為3類:①裝卸號,比較聞名的有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等地的碼頭工人裝卸號,如起重號、上肩號、扛包號等;②推車號,如四川成都的《板車平路哨子》、安徽省的《拉板車號子》以及天津的《推車號》等;③挑抬號,包括抬筐號、起肩號、卸包號、裝車號、扛棒號等等。
比較有特點的有上海的《四拼檔號子》、四川自貢的《五金扛運哨子》等。由於搬運勞動強度大,協作緊密,因而號子的實用性強,歌詞大都為勞動呼號,很少實意詞。多為領、和
形式,少數有單人唱或對唱的形式。其音樂特點為:①由於它始終在往返走動的過程中唱,因此號子的節奏音
型、旋律線起伏、速度變化等都必須與勞動的步伐協調一致;②聲調高亢、響亮,氣息強烈,有呼喊、召喚的
特點。樂句幅度短小,領、和緊湊。③音樂構成因素較單一,結構形式變化少,曲式簡單。節奏規整,節拍以
2/4為主,部分有2/4與3/4交替以及4/4的。
龍骨坡抬工號子是巫山縣域內抬工們勞作時所唱的歌謠,發源於巫山縣廟宇鎮,這種民間音樂形式是在巫山人世世代代辛勤勞動的汗水裡孕育而產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特色


抬工號子
抬工號子
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類遺存可上溯到距今204萬年前的“巫山人”,可謂源遠流長。先民們為了生存要建屋造房、架橋鋪路,特別是大型的石料及建材等,必須要由眾多男性青、壯年以集體力量擔負,這就形成了抬工群體,久而久之產生了眾多的幫組體系,所以又稱“抬幫號子”。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抬工們通過吼唱號子,加強勞動紀律性,抒發內心感情,釋放緩解疲勞,使集體步力合一,感到輕鬆協調。龍骨坡抬工號子根據音樂速度分為兩大類:快腿號子和慢腿號子。路面平、寬,較好上腿的採用快腿號子,歌詞內容豐富,風趣幽默,曲調歡快、高亢。如快腿號子《啄啄號子》、《倒採茶》等。崎嶇山路,上陡下滑,採用慢腿號子,歌詞內容靈活,無固定歌詞,多以報途中遇到的路況,採用問答方式,前後統一。曲調平穩,旋律起伏。如慢腿號子《喲嗬號子》等。龍骨坡抬工號子旋律的特點是:節奏規整,領和對稱,速度平穩,曲詞風格較簡單、樸實。除領唱者在每句的開頭稍有變化外,和者均採用同樣的曲調以襯詞伴和,只是終止時才把節奏拉長,突然停頓,表示一段唱完又起一段或宣布休息。

傳承意義


由於時代的飛躍發展和社會生存力的快速進步,先進的生產工具特別是大型運輸機械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繁重的體力勞動方式,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使眾多古老的民俗現象逐漸消失。“龍骨坡抬工號子”傳承都是靠上輩口傳心授,這對於資料整理工作極為不利。加上老一代抬工相繼去世或年邁體衰不能再抬再唱,“龍骨坡抬工號子”瀕臨滅絕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