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條衚衕

桃條衚衕

桃條衚衕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衚衕"二字在元代寫作"通",明代以後被官方規範為"衚衕"。

正文


桃條衚衕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衚衕"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稱"弄"。"衚衕"二字在元代寫作"通",明代以後被官方規範為"衚衕"。過去一般認為"衚衕"是蒙古語城鎮的音譯或是蒙古語"水井"的借詞,因為凡有居民聚落處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區以水井為中心,分佈居民區由來以久。最近《北京晚報》又刊登了新的考證文章,認為"衚衕"不是蒙古語"水井"的借詞,是漢語。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北京衚衕的名稱包羅萬象,五花八門,但都具有它的特點。多以衙署官方機構、宮壇寺廟、倉庫作坊,橋樑、河道、集市貿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決定衚衕、街巷的名稱,其中許多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9aeaa01009m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