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徠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

基本介紹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誌、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歷屆回顧


歷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回顧
第1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2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3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4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5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6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7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8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10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11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12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13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14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15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16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17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18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1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20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21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22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23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24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25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26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27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28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2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30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31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32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33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34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35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36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37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38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3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40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第41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42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43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第44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獲獎名單


1975年第01屆

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炎熱的下午》
最佳外語片:《現在我的愛》

1976年第02屆

最佳影片:《洛奇》《電視颱風雲》
最佳外語片:《面對面》

1977年第03屆

最佳影片:《星球大戰 1 :新希望》
最佳外語片:《朦朧的慾望》

1978年第04屆

最佳影片:《返鄉》
最佳外語片:《羅莎夫人》

1979年第05屆

最佳影片:《克萊姆夫婦》
最佳外語片:《青蔥歲月》

1980年第06屆

最佳影片:《憤怒的公牛》
最佳外語片:《鐵皮鼓》

1981年第07屆

最佳影片:《大西洋城》
最佳外語片:《街童》

1982年第08屆

最佳影片:《E.T.外星人》
最佳外語片:《衝鋒飛車隊 2》

1983年第09屆

最佳影片:《母女情深》
最佳外語片:《芬妮與亞力山大》

1984年第10屆

最佳影片:《莫扎特傳》
最佳外語片:《第四個男人》

1985年第11屆

最佳影片: 《巴西》
最佳外語片:《亂》《烽火人間》

1986年第12屆

最佳影片:《漢娜姐妹》
最佳外語片:《流浪女》

1987年第13屆

最佳影片:《希望與榮耀》
最佳外語片:《孩子們,再見》

1988年第14屆

最佳影片:《小杜瑞特》

1989年第15屆

最佳影片:《為所應為》

1990年第16屆

最佳影片:《盜亦有道》

1991年第17屆

最佳影片:《一代情梟畢斯》

1992年第18屆

最佳影片:《殺無赦》

1993年第19屆

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單》

1994年第20屆

最佳影片:《低俗小說》

1995年第21屆

最佳影片:《離開拉斯維加斯》

1996年第22屆

最佳影片:《秘密與謊言》

1997年第23屆

最佳影片:《洛城機密》

1998年第24屆

最佳影片:《拯救大兵瑞恩》

1999年第25屆

最佳影片:《局內人》

2000年第26屆

最佳影片:《卧虎藏龍》

2001年第27屆

最佳影片:《不倫之戀》

2002年第28屆

最佳影片:《關於施密特》

2008年第34屆

最佳影片:《機器人瓦力》WALL·E,迪斯尼
第二名:《蝙蝠俠6:暗夜騎士》
最佳導演:丹尼·鮑爾《貧民富翁》
第二名:克里斯托弗·諾蘭《蝙蝠俠6:暗夜騎士》
最佳男主角:西恩·潘《繆克傳》
第二名:米基·洛克《摔跤手》
最佳女主角:薩莉·霍金斯《無憂無慮》
第二名:梅麗莎·里奧《冰凍之河》
最佳男配角:希斯·萊傑《蝙蝠俠6:暗夜騎士》
第二名:艾迪·瑪爾森《無憂無慮》
最佳女配角:佩內洛普·克魯茲《輓歌》《午夜巴塞羅納》
第二名:維歐拉·戴維斯《虐童疑雲》
最佳編劇:邁克·李《無憂無慮》
第二名:查理·考夫曼《解構紐約》
最佳新人導演:斯蒂夫·邁奎恩《飢餓》
最佳外語片:賈樟柯《三峽好人》中國
第二名:《牆壁之間》法國
最佳動畫片:《與巴什共舞》索尼經典
最佳紀錄片:《走鋼索的人》木蘭
第二名:《與巴什共舞》索尼經典
最佳攝影:餘力為《三峽好人》
第二名:《貧民富翁》
最佳藝術指導:《解構紐約》
第二名:《蝙蝠俠6:暗夜騎士》
最佳配樂:《貧民富翁》
第二名:《返老還童》
“道格拉斯·愛德華”獨立/實驗電影獎:《鑄就光芒》、《RR》

2009年第35屆

最佳影片:《拆彈部隊》
第二名:《懸而未決》
最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拆彈部隊》
第二名:邁克爾·哈尼特《白色絲帶》
最佳女主角:尤蘭德·莫洛《斯蒂芬妮》
第二名:卡瑞·穆里根《成長教育》
最佳男主角:傑夫·布里奇斯《瘋狂的心》
第二名:科林·費斯《單身男人》
最佳女配角:莫妮克《真愛》
第二名:安娜·肯德里克《懸而未決》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無恥的混蛋》
第二名:彼得·卡帕迪《通靈人士》
最佳劇本:《懸而未決》
第二名:《通靈人士》
最佳動畫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第二名:《飛屋環遊記》
最佳外語片:《夏日時光》
第二名:《白色絲帶》
最佳攝影: 《白色絲帶》
第二名:《拆彈部隊》
最佳音樂: 《瘋狂的心》
第二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最佳製片: 《第九區》
第二名:《阿凡達》
最佳紀錄片: 《安吉尼斯海灘》、《小海灣》(並列)
道格拉斯·愛德華獎:《安克雷奇》

2010年第36屆

最佳影片:《社交網站》
第二名:《卡洛斯》
最佳導演(並列):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卡洛斯》、大衛·芬奇《社交網站》
最佳男主角:科林·費斯《國王的演講》
第二名:埃德加·拉米雷茲《卡洛斯》
最佳女主角:金惠子《母親》(韓國)
第二名:詹妮弗·勞倫斯《冬天的骨頭》
最佳男配角:尼爾斯·阿萊斯楚普《預言者》
第二名:傑弗里·拉什《國王的演講》
最佳女配角:傑基·韋佛《動物王國》
第二名:奧利維亞·威廉姆斯《捉刀手》
最佳劇本:艾倫·索金《社交網站》
第二名:大衛·塞德勒《國王的演講》
最佳外語片:《卡洛斯》(法國)
第二名:《母親》(韓國)
最佳動畫片:《玩具總動員》
第二名:《魔術師》
最佳紀錄片:《歸途列車》
第二名:《畫廊外的天賦》
最佳攝影:馬修·利巴提克《黑天鵝》
第二名:羅傑·狄金斯《大地驚雷》
最佳作曲(並列):亞歷山大·德斯普拉《捉刀手》、特倫特·雷澤納/阿提喀斯·羅斯《社交網站》
最佳藝術指導:《盜夢空間》(影評)
第二名:《國王的演講》
新生代獎:《微型傢具》
獨立試驗電影獎:《電影社會主義》
電影遺產獎:修複電影《大都會》
事業成就獎:Paul Mazursky

2011年第37屆

最佳影片:《後人》
第二名:《生命之樹》
最佳導演:特倫斯·馬立克《生命之樹》
第二名:馬丁·西科塞斯《雨果》
最佳男主角:邁克爾·法斯賓德《談心療法》、《簡愛》、《羞恥》、《X戰警:第一課》
第二名:邁克爾·沙南《尋求庇護》
最佳女主角:尹靜姬《詩》
第二名:克麗斯汀·鄧斯特《憂鬱症》
最佳女配角:傑西卡·查斯坦《科里奧蘭納斯》、《罪孽》、《幫助》、《尋求庇護》、《德州殺場》、《生命之樹》
第二名:珍妮特·麥蒂爾《阿爾伯特·諾比茲》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夫·普魯默《初學者》
第二名:帕頓·奧斯瓦特《脫線女王》
最佳電影劇本:《分離》
最佳電影音樂:《漢娜》
第二名:《亡命駕駛》
最佳藝術指導:《雨果》
第二名:《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最佳攝影:《生命之樹》
最佳紀錄片:《被夢遺忘的洞穴》
最佳動畫電影:《蘭戈》
最佳外語片:《南京!南京!》(中國)
第二名:《分離》

2012年第38屆

最佳影片:《愛》
(第二名:《大師》 )
最佳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大師》
(第二名: 凱瑟琳·畢格羅《刺殺本·拉登》)
最佳女主角:詹妮弗·勞倫斯《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第二名: 艾曼紐·麗娃《愛》)
最佳男主角:`喬奎因·菲尼克斯《大師》
(第二名: 丹尼斯·拉維特《神聖車行》
最佳男配角: 達維特·亨利《南國野獸》
(第二名: 克里斯托弗·瓦爾茲《被解放的迪亞哥》)
最佳女配角: 艾米·亞當斯《大師》
(第二名:安妮·海瑟威《黑暗騎士崛起》/ 《悲慘世界》)
最佳剪輯:《刺殺本·拉登》
(第二名:《逃離德黑蘭》)
最佳攝影:《007之大破天幕殺機》
(第二名:《大師》 )
最佳電影音樂:《南國野獸》
(第二名:《大師》)
最佳電影劇本:《逃離德黑蘭》
(第二名:《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最佳藝術設計:《大師》
(第二名:《月升王國》)
最佳動畫片: 《科學怪狗》
(第二名:《美麗的一天》)
最佳紀錄片:《守門人》
(第二名:《尋找小糖人》)
最佳外語片:《神聖車行》

2013年第39屆

最佳影片(並列):《地心引力》、《她》
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
第二名 斯派克·瓊斯《她》
最佳男主角:布魯斯·鄧恩《內布拉斯加》
第二名 切瓦特·埃加福特《為奴十二年》
最佳女主角(並列):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阿黛爾的生活》、凱特·布蘭切特《藍色茉莉》
最佳男配角(並列):詹姆斯·弗蘭科《春假》、傑拉德·萊托《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最佳女配角:盧皮塔·尼永奧《為奴十二年》
第二名 朱恩·斯奎布《內布拉斯加》
最佳劇本:理查德·林克萊特、朱麗·德爾比、伊桑·霍克《午夜之前》
第二名 斯派克·瓊斯《她》
最佳動畫:《艾特熊與賽娜鼠》
第二名《起風了》
最佳紀錄片:《我們講述的故事》
第二名 《殺戮演繹》
最佳外語長片:《阿黛爾的生活》
第二名 《絕美之城》
最佳配樂:本恩·本內特《醉鄉民謠》
最佳攝像:艾曼紐爾·盧貝茲基《地心引力》
最佳剪輯:阿方索·卡隆、馬克·桑格《地心引力》
最佳藝術指導:K.K.巴萊特《她》

2014年第40屆

最佳影片:《少年時代》
第二名:《布達佩斯大飯店》
最佳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少年時代》
第二名:韋斯·安德森《布達佩斯大飯店》
最佳男主角:湯姆·哈迪《洛克》
邁克爾·基頓《鳥人》
最佳女主角:帕特麗夏·阿奎特《少年時代》
朱麗安·摩爾《依然愛麗絲》
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爆裂鼓手》
愛德華·諾頓《鳥人》
最佳女配角:阿伽塔·庫雷斯扎《艾達》
雷妮·羅素《夜行者》
最佳外語片:《艾達》
《冬眠》
最佳劇本:《布達佩斯大飯店》
《鳥人》
最佳紀錄片:《第四公民》
《生徠活本身》
最佳攝影:《鳥人》
《透納先生》
最佳動畫片:《輝夜姬物語》
《樂高大電影》
最佳電影音樂(並列):《性本惡》
《皮囊之下》
最佳藝術指導:《布達佩斯大飯店》
《雪國列車》
最佳剪輯:《少年時代》
《布達佩斯大飯店》

2015年第41屆

最佳影片:《聚焦》
第二名:《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
最佳導演:喬治·米勒《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
第二名:托德·海因斯《卡蘿爾》
最佳女主角:夏洛特·蘭普林《四十五周年》
第二名:西爾莎·羅南《布魯克林》
最佳男主角:邁克爾·法斯賓德《喬布斯》
第二名:格扎·羅格《索爾之子》
最佳女配角:艾麗西亞·維坎德《機械姬》
第二名:克麗斯汀·斯圖爾特《錫爾斯瑪利亞》
最佳男配角:邁克爾·沙南《我想有個家》
第二名:馬克·雷蘭斯《間諜之橋》
最佳劇本:《聚焦》
第二名:《失常》
最佳攝影:《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
第二名:《卡蘿爾》
最佳剪輯:《大空頭》
第二名:《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
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
第二名:《聾啞部落》
最佳動畫片:《失常》
第二名:《頭腦特工隊》
最佳紀錄片:《艾米》
第二名:《沉默之像》
最佳原創音樂:《失常》、《卡蘿爾》
第二名:《八惡人》
最佳藝術指導:《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
終身成就獎:安妮·科特斯(電影剪輯師)

2016年第42屆

最佳影片
《月光男孩》
第二名:《愛樂之城》
最佳導演
巴里·詹金斯《月光男孩》
第二名:達米恩·凱澤爾《愛樂之城》
最佳女主角
伊莎貝爾·於佩爾《她》/《將來的事》
第二名:麗貝卡·豪爾《克里斯》
最佳男主角
亞當·德賴弗《帕特森》
第二名:凱西·阿弗來克《海邊的曼徹斯特》
最佳女配角
莉莉·格萊斯頓《某種女人》
第二名:米歇爾·威廉姆斯《海邊的曼徹斯特》
最佳男配角
馬赫莎拉哈什巴茲·阿里《月光男孩》
第二名:埃西·奧嘉塔《沉默》
最佳動畫片
《你的名字》
第二名:《紅海龜》
最佳劇本
《龍蝦》
第二名:《海邊的曼徹斯特》
最佳紀錄片
《我不是你的黑鬼》
第二名:《辛普森:美國製造》
最佳外語片
《小姐》
第二名:《托尼·厄德曼》
最佳剪輯
《辛普森:美國製造》
第二名:《愛樂之城》
最佳美術設計
《小姐》
第二名:《愛樂之城》
最佳電影音樂
《愛樂之城》
第二名:《第一夫人》
最佳攝影
《月光男孩》
第二名:《愛樂之城》

2017年第43屆

最佳影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第二:《佛羅里達樂園》
最佳導演(並列):吉爾莫·德爾·托羅《水之形》、盧卡·圭達尼諾《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最佳男主角:提莫西·查拉梅《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第二:詹姆斯·弗蘭科《災難藝術家》
最佳女主角:莎莉·霍金斯《水之形》
第二:弗朗西絲·麥克道曼《三塊廣告牌》
最佳男配角:威廉·達弗《佛羅里達樂園》
第二:山姆·洛克威爾《三塊廣告牌》
最佳女配角:勞里·梅特卡夫《伯德小姐》
第二:Mary J。 Blige《泥土之界》
最佳外語片(並列):《每分鐘120擊》《無愛可訴》
最佳動畫:《養家之人》
第二:《尋夢環遊記
最佳劇本:喬丹·皮爾《逃出絕命鎮》
第二:馬丁·麥克唐納《三塊廣告牌》
最佳紀錄片/非虛構電影:《臉龐,村莊》
第二:《Jane》
最佳剪輯:Lee Smith《敦刻爾克》
第二:Tatiana S。 Riegel《我,托尼婭》
最佳藝術指導:Dennis Gassner《銀翼殺手2049》
第二:Paul D。 Austerberry《水之形》
最佳配樂:Jonny Greenwood《霓裳魅影》
第二:亞歷山大·德斯普拉《水之形》
最佳攝影:達恩·勞斯特森《水之形》
第二:羅傑·迪金斯《銀翼殺手2049》
新世代獎:格蕾塔·葛韋格
道格拉斯·愛德華茲獎(頒給實驗性電影):李·安妮·施密特《Purge This Land》

2018年第44屆

最佳影片:
《羅馬》
第二名:《燃燒》
最佳導演:
德布拉·格蘭尼克《不留痕迹》
第二名:阿方索·卡隆《羅馬》
最佳男主角:
伊桑·霍克《第一歸正會》
第二名:本·福斯特
最佳女主角:
奧利維婭·科爾曼《寵兒》
第二名:托妮·科萊特《遺傳厄運》
最佳男配角:
史蒂文·元《燃燒》
第二名:休·格蘭特《帕丁頓熊2》
最佳女配角:
雷吉娜·金《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第二名:伊麗莎白·德比茨基《寡婦特工》
最佳劇本:
妮可·哈羅芬瑟、傑夫·惠蒂《你能原諒我嗎?》
第二名:德博拉·戴維斯、托尼·麥克納馬拉《寵兒》
最佳外語片:
《燃燒》,《小偷家族》(並列)
最佳紀錄片:
《逃避者》
第二名:《滑板少年》
最佳動畫片:
《蜘蛛俠:平行宇宙》
第二名:《超人總動員2》
最佳攝影:
阿方索·卡隆《羅馬》
第二名:詹姆斯·拉克斯頓《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最佳剪輯:
約書亞·奧特曼、劉冰《滑板少年》
第二名:阿方索·卡隆、亞當·高夫《羅馬》
最佳音樂/配樂:
尼古拉斯·布里特爾《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第二名:賈斯汀·赫維茲《登月第一人》
最佳藝術指導:
漢娜·貝希勒《黑豹》
第二名:菲歐娜·克羅比《寵兒》
終身成就獎:宮崎駿
新生代獎:趙婷
特別獎:《風的另一邊》

2020年

最佳影片
《小斧子》
第二名
《無依之地》
第二名
史蒂夫·麥奎因《小斧子》
最佳女主角
凱瑞·穆里根《前程似錦的年輕女人》
第二名
維奧拉·戴維斯《藍調天后》
最佳男主角
查德維克·博斯曼《藍調天后》
第二名
里茲·阿邁德《金屬之聲》
最佳女配角
尹汝貞《米納里》
第二名
阿曼達·塞弗里德《曼克》
最佳男配角
格林·特魯曼《藍調天后》
第二名
保羅·拉西《金屬之聲》
最佳劇本
埃默拉爾德·芬內爾《前程似錦的年輕女人》
第二名
伊麗莎·希特曼《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最佳紀錄片
《時間》
第二名
《科萊采夫》
最佳剪輯
Yorgos Lamprinos《父親》
第二名
加布里埃爾·羅德斯《時間》
最佳音樂/配樂
《心靈奇旅》
第二名
《情人的搖滾》(《小斧子》)
最佳攝影
Shabier Kirchner《小斧子》
第二名
喬舒亞·詹姆斯·理查德斯《無依之地》
最佳藝術指導
唐納德·格雷厄姆·伯特《曼克》
第二名
Sergey Ivanov《高個兒》
最佳動畫片
《狼行者》
第二名
《心靈奇旅》
最佳外語片
《高個兒》
第二名
《馬丁·伊登》
Douglas Edwards實驗電影獎
約翰·吉安維托《Her Socialist Smile》
新生代獎
拉妲·布蘭克《女人四十玩說唱》
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
哈里·貝拉方特
傳承獎
諾曼·勞埃德
(孟卿)

華語電影獲獎


1992年第18屆最佳攝影:趙非《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3年第19屆最佳外語片:陳凱歌《霸王別姬》
1994年第20屆最佳外語片:張藝謀《活著》
1995年第21屆最佳攝影:呂樂《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2000年第26屆最佳影片:李安《卧虎藏龍》
2000年第26屆最佳外語片:楊德昌《一一》
2000年第26屆最佳攝影:鮑德熹《卧虎藏龍》
2000年第26屆最佳配樂:譚盾《卧虎藏龍》
2000年第26屆最佳美術:葉錦添《卧虎藏龍》
2004年第30屆最佳外語片:張藝謀《十面埋伏》
2005年第31屆最佳影片:李安《斷臂山》
2005年第31屆最佳導演:李安《斷臂山》
2005年第31屆最佳美術:張叔平《2046》
2008年第34屆最佳外語片:賈樟柯《三峽好人》
2008年第34屆最佳攝影:餘力為《三峽好人》
2010年第36屆最佳紀錄片:范立欣《歸途列車》
2011年第37屆最佳外語片:陸川《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