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藜的結果 展開

張藜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雲南昆明人,1966年出生。1986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2003年於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獲哲學博士學位。1989年4月至今在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工作,並先後兼任: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中國(大陸)地區秘書兼司庫(1999—2005年)、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項目辦公室主任(2000—2003年)、《中國科技史雜誌》副主編(2000年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2004年至今)、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研計劃處處長(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史工作委員會執行委員(2003年11月至今)及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2006年至今)等職。1999年10月—2000年1月為比利時列日大學科學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研究方向


張藜[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藜[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科學社會史、近現代化學史。

著作及論文


迄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並著有《新中國與新科學:高分子科學在現代中國的建立》等。目前正在研究與撰寫《中國科學院史稿·1956-1966年》。
論文“國家需要、部門利益與科學家自主性的調適——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籌建與初期發展為中心的探討”(《自然科學史研究》,2003年第3期)於2009年獲“第六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博士學位論文“中國高分子科學的建制化(1949-1965)”於2005年獲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DHS青年科學史獎”提名獎。

論著目錄


論文

20世紀中期無機化學的復興,《自然科學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258-268頁;
50年代初院系調整對我國高等化學教育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年第2期,第41-48頁;
中國西部科學院理化研究所始末,《中國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第24-35頁;
《化學新理》——物理化學在中國傳播的起點,《中國科技史料》,1996年第1期,第92-95頁;
20世紀上半葉物理化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第七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文集》(王渝生主編),第350-356頁,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萊比錫學派的特點及其對物理化學的貢獻,《自然科學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51-160頁;
德文《物理化學雜誌》的創刊及其影響,《化學通報》,1996年第12期,第47-49頁;
國家需要、部門利益與科學家自主性的調適——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籌建與初期發展為中心的探討,《自然科學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93-214頁;
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解讀“高分子化學專門化草案”,《法國漢學·教育史專號》,第449-474頁,2003年;
中國社會中的科學組織——以中國科學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員會為中心的探討,《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年第5期,第53-61頁;
科學的國家化:20世紀50年代國家與科學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5年12月,第5-18頁;
口述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現狀,《中國口述史的理論與實踐》,第30-36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薩本鐵的前半生,《中國科技史雜誌》,2006年第4期,第287-304頁;
從蘇聯到美國:中國高分子科學國際交流活動的歷史考察,《科學文化評論》,2006年第6期,第20-36頁;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the U.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 China’s Polymer Science,HISTORIA SCIENTIARUM,2007年3月,第294-309頁;
1964年的《中國科學院工作條例》與‘理論聯繫實際’問題(樓彩雲、張藜),《自然科學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265-280頁;
科學家的經濟生活與社會聲望:1949—1966年——以中國科學院為例,《中國當代史研究》第一輯,第106-142頁;
為制定《三十六條》做調研——宋振能訪談錄(與樓彩雲合作),《院史資料與研究》2009年第3期,第1-14頁;
我們在中宣部科學處——黃青禾、黃舜娥先生訪談錄(與鄭丹合作),《科學文化評論》2009年第4期,第65-85頁;
外部需求與自身發展的衝突:對1956—1966年中國科學院分院體制的歷史考察,《科學文化評論》2009年第6期,第45-68頁。

專著

《新中國與新科學:高分子科學在現代中國的建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國科學院教育發展史》(主持編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參與撰寫

化學,《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董光璧主編)中卷第9篇,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743-786頁;
化學,《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第12卷《近代后編(1919-1949)下》丁編第五十九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00-1741頁;
近代化學,《世界化學史》(周嘉華、張藜)第二編,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4-350頁;
近代化學教育,《中國化學史·近現代卷》(趙匡華主編)第七章,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5-266頁;
從經驗科學到實驗科學:拉瓦錫與化學革命,《科學技術史二十一講》(劉兵等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01-216頁;
Sah, Peter P. T.,New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Cengage Learning/Charles Scribner's Sons,2007。

其他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世界科學史漫話叢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國有機化學的奠基者——庄長恭先生,《科學時報·科學周末》,2004年11月26日;
懷念錢人元先生,《科學時報·科學周末》,2004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