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藜的結果 展開

張藜

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

張藜,筆名樺成林、鍾子玉,遼寧大連人,1932年10月17日出生,漢族。中共黨員。1945年就讀於大連一中,1948年進東北魯藝戲劇系攻讀文學,1950年畢業於東北魯藝文學研究室。

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品有《鼓浪嶼之波》《山不轉水轉》《久別的人》等。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32年,生於大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他從小就過著苦日子,並遭到過日本鬼子的毒打。

教育經歷

張藜工作照
張藜工作照
1945年就讀於大連一中。
1948年進東北魯藝戲劇系攻讀文學。
1950年畢業於東北魯藝文學研究室。

工作經歷

畢業留校從事文學創作。
1955年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從教,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美學進修生,東北瀋陽音樂學院教師,
1970年調入北京中央民族樂團創作室專職創作員。
《詞刊》編委

寫作經歷

張藜生活照
張藜生活照
1945年曾把蘇聯紅軍救助中國女孩的事寫成《輸血的故事》,在當時的《中蘇友好》雜誌上發表。
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
在一段時間裡,他出版了300多首歌詞的專輯《相思潮》。
1984年秋天,由於同鄉秦詠誠的推薦,他結識了李谷一。李谷一一連唱了張藜十幾首歌,其中《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一下子唱紅了大江南北,從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鼓浪嶼之波》《山不轉水轉》《久別的人》《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等歌曲成了億萬人民喜歡的歌曲。
著有歌詞《亞洲雄風》《籬笆牆的影子》《苦樂年華》《命運不是轆轤》《不白活一回》《苦籬笆》《鼓浪嶼之波》《女人不是月亮》《半邊樓》《運河人家》《情債》《小英雄哪吒》等,作品集《歌詩之路》《百靈鳥》《相思潮》《張藜歌詩三百首》《張藜歌詩評論集》《草原上有個美麗的傳說》等。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張藜合照
張藜合照
2016年5月9日中午12點52分,在北京復興醫院因多種疾病併發症去世,享年83歲。
2016年5月15日上午10點,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竹廳舉行。

個人作品


歌詞
《亞洲雄風》《籬笆牆的影子》《苦樂年華》《命運不是轆轤》
《不白活一回》《苦籬笆》《鼓浪嶼之波》《女人不是月亮》
《半邊樓》《運河人家》《情債》《小英雄哪吒》
作品集
《歌詩之路》《百靈鳥》《相思潮》《張藜歌詩三百首》
《張藜歌詩評論集》《草原上有個美麗的傳說》

獲得榮譽


作品名稱獎項名稱獲獎結果
《籬笆牆的影子》選入《二十世紀華人經典》
《亞洲雄風》獲亞運會歌曲大獎(獲獎)
《籬笆牆的影子》《山不轉水轉》《苦樂年華》(獲獎)

社會活動


張藜日常照
張藜日常照
16歲參加魯藝后,曾在秧歌劇《永安屯翻身》《楊勇立功》中擔任角色,而且還在歌劇《白毛女》中擔任領唱。
1957年調入吉林省歌舞劇院、吉林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央民族樂團作詞,國家一級編導。北京音樂家協會理事。
1957年秋天,他調到吉林歌劇院工作,正趕上整風運動,心直口快的張藜因為給院里提了些意見,因而在反右鬥爭中成了“右派”,被下放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一去就是9個月。
1962年,又被下放到農村改造,這一去就是十幾年。
1978年12月,已經平反的張藜決定向命運進行一次挑戰,他要到北京闖一闖,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音協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

人物評價


張藜和別人的照片
張藜和別人的照片
張藜在五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像《籬笆牆的影子》《苦樂年華》《亞洲雄風》、《我和我的祖國》《久別的人》《山不轉水轉》等,都深受大家的喜愛,在群眾中廣為傳唱。
張藜被圈內人稱為“大器晚成”,因為他的成長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20世紀60年代,他早期的作品曾被一些前輩名家予以否定,但他不僅不氣餒,反而更加倔強地艱辛攀登,刻苦學習創作,最終被廣大聽眾喜歡,走向成功。他的詞作構思獨特,新穎而富有生活氣息,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