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思想史

近現代部分

內容介紹


《中國政治思想史(近現代部分)(1840-1949)》主要介紹1840年到1949年之間發生的主要政治思潮和政治思想流派,梳理這一時期政治思想的總體演變脈絡,並分析其演變的背景與動因,總結其中的思想成就與缺失。在編寫過程中,力求運用當代政治學的知識成果,以及中西、古今對比的視野,分析在近現代新的歷史條件下國人的政治思維方式的特點,觀察其在中國政治文化現代轉型過程中的地位,評判其得失;在首先讀懂文本、儘可能準確呈現各種思想的基本內涵和內在邏輯的前提下,然後給出以理服人的分析和評價;在內容和材料選擇上,力求做到既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又兼顧系統性。

作者介紹


張星久,男,1956年生,山東成武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擔任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系主任、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制度與政治文化,先後出版《台灣政治風雲》、《新編中國政治制度史》等著作多部,發表了有關政治合法性、君主專制政體類型分析、儒家文化以及中國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系列論文數十篇,酷愛政治學的教學事業,執教二十餘年,頗得學生的喜愛與鼓勵。

作品目錄


總論 第一節 傳統思想的危機與中國政治思想的轉型 一、國際背景:西方的擴張與“西方的分裂 二、國內背景:思想變革的內在動力與障礙 第二節 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的演變特點與基本線索 一、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的演變特點 二、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的演變過程第一章 從龔自珍到洋務運動期間的思想衝突與演變 第一節 龔自珍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一、家世、學術背景與經歷 二、龔自珍的社會批判思想與改革主張 三、傳承與過渡:龔自珍政治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魏源“師夷”主張與洋務派思想的政治啟蒙價值 一、魏源“師夷”主張的政治意義 二、洋務派思想的政治啟蒙價值第二章 中國農民的“天國”理想與實踐——太平天國領袖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基本的思想內容與特點 一、“天國”理想與平等、正義思想 二、實現政治理想和原則的具體綱領:《天朝田畝制度》 三、社會批判思想與實現天國理想的行動綱領 四、《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後期主動向西方學習的意識 第二節 關於太平天國思想與實踐的評價與討論 一、太平天國思想的近代性與革命性 二、太平天國領袖的宗教烏托邦思想對革命的利與弊 三、對儒家文化的反叛與“路徑依賴 四、在把握理想與現實關係方面的深刻教訓第三章 資產階級改良思想的發生與破產(上)——康有為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改良思想的先聲 一、改良思想的發生背景 二、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第二節 康有為的生平及思想體系的形成過程 一、家世、學行與“獨好陸王”的早期思想 二、出入佛學、西學與思想的危機彷徨期 三、思想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 康有為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 一、宇宙觀與人性論 二、“三世進化”的歷史發展圖式 第四節 康有為的大同思想 一、“入世界、觀眾苦”:揭露社會的種種苦難和不平等 二、大同世界的美好圖景 三、康有為大同思想的意義與內在矛盾 第五節 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思想 一、改良變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如何“變”:變法的手段與方式第四章 改良主義思想的發生與破產(下)——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梁啟超“流質易變”的一生 一、生平事迹梗概 二、梁啟超思想的“易變”及其象徵意義 第二節 梁啟超的自由民權思想 一、“我輩之公敵”:對專制制度的批判 二、自由與民權思想 三、“開民智,作新民”:現代國民教育思想 第三節 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 一、“全變”、“盡變”的變法思想 二、梁啟超的憲政思想 第四節 嚴復、譚嗣同的政治思想 一、嚴復的政治思想 二、譚嗣同《仁學》的政治思想第五章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及其流變(上)——鄒容、章太炎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鄒容及其《革命軍》 一、生平簡介 二、《革命軍》的政治理念 第二節 章 太炎思想的演變過程 一、接受舊式學術訓練階段 二、由“維新”到“革命”三、思想轉入消極,提倡尊孔讀經 第三節 章 太炎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反滿革命思想 二、悲觀主義的“俱分進化論”三、個人主義的國家觀 四、反對代議制,主張直接民主制第六章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及其流變(中)——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 第一節 生平與三民主義的形成過程 一、家世與早年求學經歷 二、興中會的成立與革命思想的形成 三、同盟會的成立與三民主義的形成 第二節 三民主義思想的內容 一、三民主義思想的哲學前提 二、前期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三、後期三民主義思想的發展 四、歷史地位與局限第七章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及其流變(下)——戴季陶的三民主義思想 第一節 生平及思想演變過程 一、學習經歷與反滿活動 二、從宣傳社會主義走向保守反共 第二節 民生本體論與孔孫道統說 一、民生本體論 二、孔孫道統說與三民主義的道德基礎 第三節 實現三民主義的方法:國民革命論 一、國民革命思想的基本原則與內涵 二、反對國共合作,反對馬克思主義 第四節 中國共產黨對戴季陶主義的批判及戴季陶主義產生的根源 一、中國共產黨對戴季陶主義的批判 二、戴季陶主義形成的社會根源與思想根源第八章“五四”前後短暫傳播的新思潮——中國的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和國家主義思想 第一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影響 一、作為思想變革運動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二、新文化運動在現代政治思想變遷中的地位 第二節 中國的無政府主義思潮 一、無政府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 二、主要流派及其思想 三、無政府主義在中國的破產 第三節 基爾特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一、基爾特社會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背景 二、中國基爾特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基爾特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破產 第四節 中國國家主義派的政治學說 一、國家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情況 二、中國國家主義派的基本觀點 三、國家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問題上的根本區別第九章 以胡適為代表的中國自由主義思潮 第一節 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代表人物 一、維新變法與自由主義在中國的萌芽 二、從新文化運動到20年代的人權運動 三、從30年代至抗戰勝利后 第二節 胡適的生平與思想形成過程 一、早期教育與新思想的洗禮 二、留學期間接受杜威實驗主義哲學 三、回國后的政治與學術活動 第三節 實驗主義與進化論:胡適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 一、胡適對實驗主義、進化論的介紹 二、實驗主義、進化論在方法論方面對胡適的影響 第四節 從自由主義到改良主義 一、個人主義:“易卜生主義”二、政治自由思想與點滴漸進的改良主義 三、關於中西文化的主要觀點 四、自由主義的歷史命運及其內在矛盾第十章 鄉村建設派的政治主張——以梁漱溟為中心 第一節 鄉村建設派的形成及其活動 一、從清末的村治運動到平民教育運動 二、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 第二節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 一、生平及思想發展脈絡 二、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觀 三、復興中國文化之路: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 四、對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簡單評析第十一章 戰國策派的文化形態史觀與政治主張 第一節 戰國策派思想的產生背景 一、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發生的時代背景 二、理論來源 第二節 戰國策派的文化形態史觀與政治主張 一、從文化形態史觀解釋中國歷史 二、中國的命運與出路 三、戰國策派的理論缺陷與思想實質第十二章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與特點 一、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 二、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輸入與介紹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逐步形成 二、關於近現代中國社會的性質與主要矛盾的理論 三、關於中國革命的性質與道路的理論 四、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思想 五、新民主主義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