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目

海龍目

一徠種海洋生物的類型,口前位,口裂上緣僅由前頜骨或前頜骨與頜骨共同組成管狀吻。無顱頂骨和后耳骨。咽骨退化。鰓常呈簇狀。脊鰭、臀鰭及胸鰭均不分枝,只有腹鰭與尾鰭部分分枝,若有第1脊鰭存在必為刺鰭,腹鰭如存在必為腹位或前腹位。

科目介紹


海龍目(Syngnathiformes)口前位,口裂上緣僅由前頜骨或前頜骨與頜骨共同組成管狀吻。無顱頂骨和后耳骨。咽骨退化。鰓常呈簇狀。脊鰭、臀鰭及胸鰭均不分枝,只有腹鰭與尾鰭部分分枝,若有第1脊鰭存在必為刺鰭,腹鰭如存在必為腹位或前腹位。雄性腹部有由皮褶形成的育卵袋。側線位低,鰓很退化,鰓孔小,鰾無鰾管。主要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水域近岸地區。本目為體形特殊的小型海魚。

管口魚科


海龍
海龍
徠管口魚科,體呈長桿狀;略側扁。吻部長,為長管狀。口位於 吻端,斜裂;上頜無齒,下頜前方具細齒,鋤骨齒略延延;下頜有一須。體被小櫛鱗。背鰭硬棘部由 VIII至XII個分離之小棘合成,軟條22~27;臀鰭無硬棘,軟條部與背鰭軟條部相對,位體之後半部,軟條23~28;腹鰭位體中央略後方,軟條 6;胸鰭圓而小,具軟條17;尾鰭菱形或圓形。全世界共1屬,可能有3種(Nelson, 1994)。熱帶礁區的中大型魚類,常以頭部向下的姿勢隱蔽自己。具特殊的覓食方法,即利用其管狀的吻部,如吸管般的吸
海龍目
海龍目
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等為生。體色會隨環境略有變化,當其欲進行捕食時,體色會變暗,以垂直方式來接近被掠食者。有時也會借著依附其它大型魚類如鸚哥、須鯛等的身邊共游,捕食不注意防備的小魚。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熱帶海域。 (右圖為中華管口魚)

長吻魚科


長吻魚科,體略延長,甚側扁。頭中大,吻部突出呈管狀。眼中大。口位於管狀吻的頂端;無頜齒。體側胸鰭上方有一些骨板,有些在腹部正中也有骨板。體被盾鱗狀的鱗片,具銳利的棱脊或小刺;側線有或無。第一背鰭硬棘IV-VIII,棘間有鰭膜相連,第II棘特別延長,第二背鰭軟條11~19;臀鰭基底稍長。
主要棲息於近海大陸棚砂泥底小型魚類。以浮遊動物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在海底常頭部向下,身體保持傾斜姿勢,當游泳時則體呈水平狀。
分佈於世界三大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玻甲魚科


海龍目
海龍目
玻甲魚科,體極側扁,呈薄板狀,透明;體被骨質甲,甲具節,相密接,骨質腹緣薄,甚銳尖。吻長而突出,呈管狀。口小,端位;無齒。尾鰭並非魚體之最後端,體的最後方是由背鰭特化而成,第I棘長而尖,其下另具2棘;第二背鰭、尾鰭及臀鰭均位於體下部而向下彎曲。全世界共2屬4種(Nelson,1994)。珊瑚礁區的小型魚類。平時成群,以吻朝下之方式立泳,有時亦可以一般魚那樣的做水平游泳。主要以浮游生物,特別是浮遊甲殼類為食。不具有經濟價值,但其獨特之運動方式極為特殊,是水族界的新寵。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海域。
玻甲魚(Centriscus scutatus;shrimp-fish) ,海龍目管口魚亞目玻甲魚屬的1種(見圖)。體長形,最大可達150毫米。特別側扁,腹緣薄銳。身體完全透明,為玻璃狀骨片所包,因而得名。吻特別突出呈管狀。口小,端位。無齒。眼間隔小於或等於眼徑,具一凹陷或一縱溝。體無鱗。鰭條均不分枝。第一背鰭第一鰭棘特別尖長,構成體末端;與第二鰭間隔呈一凹刻。臀鰭較大,扇形,位於肛門后。尾鰭位於第二背鰭與臀鰭之間。胸鰭發達。腹鰭甚小。體無色或略呈淡青黃色,大部透明。分佈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區,在中國僅分佈於東海和南海。
玻甲魚為生活在淺海的奇形小魚。游泳方式特殊,常常管狀吻向上,腹緣向前直立游泳,也有時吻向下顛倒著游泳。中國玻甲魚科另一種為條紋蝦魚,眼間凸而不凹,背鰭第一鰭棘與體軀最後骨板間關節能活動,分佈於台灣省東南及西南珊瑚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