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縣
湖北省咸寧市下轄縣
通城縣,別稱雋邑,隸屬湖北省咸寧市,漢為下雋縣地,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咸寧、岳陽、九江金三角中心交匯點,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縣境介於東徑113°36′~114°4′,北緯29°2′~29°24′之間,總面積1140.7平方千米。通城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適中,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截至2019年,通城縣轄9個鎮、2個鄉;另轄5個鄉級單位。縣政府駐雋水鎮。截至2020年11月1日,通城縣常住人口為426288人。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分崇陽縣南上雋、樂化、天寶8鄉置通城縣。1958年11月,通城、崇陽合縣。1961年12月,恢復通城縣,仍屬孝感專員公署。1998年咸寧撤地設市,屬咸寧市。通城縣名源於“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之意。境內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國道、岳九鐵路交叉過境;景點有“華中第一瀑”——白水岩瀑布,“江南葯庫”之稱的葯姑山,“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黃龍山,道家黃袍山等。
2018年,通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6.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24.35億元,增長1.1%;第二產業實現56.39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實現55.76億元,增長11.6%。2020年4月,通城縣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通城周為楚地,秦屬南郡。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置下雋縣。武帝時屬長沙國。建武十三年(37年)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下雋縣隸長沙郡。
三國時屬吳,為周瑜封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改隸巴陵郡。
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改下雋縣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通城縣城)。
史料記載圖片
梁大同五年(539年),廢上雋縣,復下雋縣,又從下雋縣分立樂化縣,今通城地分隸樂化、下雋兩縣,屬上雋郡。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樂化、下雋縣併入蒲折縣,屬荊州江夏郡。
唐天寶元年(742年),分蒲折南境置唐年縣(今通城、崇陽境),屬鄂州。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升錫山市為鎮。元和五年(810年)更名通城鎮。
五代楊行密(902年~903年),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保大中期(約950年),遷唐年縣治於今縣城西南白面山下。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改為崇陽縣,屬鄂州。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分崇陽縣南上雋、樂化、天寶8鄉置通城縣。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通城併入崇陽。紹興十七年(1147年),恢復通城縣,屬武昌軍。
元屬武昌路。
明、清屬武昌府。
民國通城縣城圖
民國元年(1912年)后,廢府改道,通城屬江漢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后,屬湖北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十八年至二十四年(1929年~1935年)間,通城大部分地區屬湘鄂贛革命據根地,葯姑山、黃袍山先後都建立了縣蘇維埃。
1949年通城解放后,屬湖北省大冶專員公署。
1952年秋後,屬孝感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陽合縣。
1960年1月,屬武漢市。
1961年12月,恢復通城縣,仍屬孝感專員公署。
1965年8月,屬咸寧專員公署,后改咸寧地區。
1998年咸寧撤地設市,屬咸寧市。
通城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介於東徑113°36′~114°4′,北緯29°2′~29°24′之間。縣境東南與江西省修水縣交界,南與湖南省平江縣接壤,西和西北與湖南省岳陽縣、臨湘市毗鄰,北和東北與本省崇陽縣相鄰。縣城(雋水鎮)往東南29.5千米至南樓嶺,與修水縣交界;往南20.4千米至界上,與平江縣交界;往西21.2千米到達大界,與臨湘縣交界;往西南25千米至雁門界牌坳,與岳陽縣交界;往北6千米至鐵柱港,與崇陽縣交界。東、西最長約45千米,南北最寬約40.5千米,總面積1140.7平方千米。縣城距省會武漢市200千米,距咸寧市溫泉111千米。
通城縣東西最長約45公里,南北最寬約40.5公里。為丘陵起伏的盆地,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平坦開闊。高度由南向北遞減,最高點是與江西省修水縣、湖南省平江縣交界處的黃龍山主峰只角樓,海拔1528.3米;最低點是四庄鄉小井偏北邊境,海拔78米。雋水河穿城而過得名的雋水鎮是通城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流中心。
山地
通城縣境東西北西北三面群山環抱,構成面積488.7平方千米的中高山區,約佔全縣總面積的42.84%。其中,海拔250~500米的346.18平方千米,501~800米的107.6平方千米,801~120的高度。的高度。的30.19平方千米。1200米以上的4.73平方千米。東南邊緣的黃龍山系屬幕阜山脈。黃龍山系又分東北支,西南支和中支。東北支由黃龍山、白面山、南樓嶺、苦竹嶺、獅古尖、黃袍山等組成,縣境東面及東北諸山皆有此支所出。西南支由鳳凰翅、燕子岩、冬桃山、張師山、黃金山、白石山、古侖峰、相師山等組成,西南諸山都屬此支。中支由黃龍山北麓兩個兩個出東西兩分支,伸入縣境中部。東分支由雲溪山、大包山、九曲嶺接雞籠山;西分支由清涼山、黃鶴樓北接錫山,向西接九嶺、梧桐山、尖山。
丘陵
通城縣境丘陵地區面積525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46.02%。按地勢可劃分為南部高丘陵區和北部低丘陵區。南高丘陵區包括東起塘湖鎮東南至麥市鎮,西南至馬港鎮、五里鎮、石南鎮和北港鎮、雋水鎮南部的丘陵地區,面積近300平方千米,其間山丘分佈多且密,高于山高于山頂山海拔高於300米,余處海拔高度一般在150~300米。北部低丘陵區包括東北部的四庄鄉、沙堆鎮,西北部的大坪鄉、關刀鎮、雋水鎮北部丘陵區,面積200餘平方千米,山丘分佈較高丘陵區少且地勢低,除堆山、鐵柱山兩山海拔超過150米,餘地一般為90~150米。
平畈
通城縣境內平畈多散佈於河溪兩側和丘陵之間,俗稱段、畈、壠。全縣共有大小平畈60餘處,為本縣水稻主要產地,其面積一般在1~5平方千米,總面積127平方千米。約佔全縣總面積的11.13%。
通城地處中緯度,四季分明,屬亞熱季風氣候,光照適中,氣候溫和。無霜期為258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城區)至1600毫米在山區)。主要災連續連續低溫、旱澇、連陰雨、大風、冰雹、高溫。通城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適中,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但由於季風和地貌的影響,時空分佈不均,春季低溫陰雨,夏季洪澇乾旱等災害性天氣常出現。全縣年平均日照時數1706小時,年平均氣溫1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4℃,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7℃,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0.7℃,極端最低氣溫~15.2℃。雨量充沛,時空分佈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556毫米,其中4~10月降雨量1267.1毫米,佔全年雨量的81%,年平均相對濕度79%,最小相對濕度8%。氣候常因南方暖濕氣流經過縣境,受幕阜山脈的影響,形成地域性小氣候,使暴雨集中,降雨強度加劇,成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風速1.6米/秒,最多風向東北風,年平均蒸發量1344毫米,年雷暴日數41天。
通城縣風景
通城縣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32種,分佈在全縣境內70餘處,是我國中部地區稀有金屬、稀土和非金屬礦產資源的主要產地之一,部分礦種儲量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已探明儲量和確定地理分佈的礦種有10多種,即金屬礦:釩、鈮鉭礦,其中鈮鉭礦屬稀有黑色金屬,儲量約17362噸,為全省之冠;非金屬礦:獨居石、石煤、長石、石英、雲母、高嶺土、石灰石、花崗石,其中獨居石儲量約34000噸,居全國之首。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3種。即:獨居石、鈮(鈹)、鉭、銣銫、釩、鎢、鈾、長石、石英、水晶、雲母、大理石、建築用花崗岩、飾面用花崗岩、板岩、螢石、高嶺土、水泥用粘土、礦泉水、石煤、地熱、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築用灰岩、磚瓦用粘土、長石、建築用河砂、飲醫兩用礦泉水等。全縣擁有礦區54個,其中大型礦區4個(河砂、鈹鉭鈮、花崗岩、獨居石),中型礦3個(建築用灰岩、水泥用灰岩、釩礦)
本縣雨量充沛,溪流密布,水利資源豐富,縣內有溪港135條,溪流彙集成雋水河主流、菖蒲港、鐵柱港、沙堆河四大河流,在崇陽境內其它三條河流全部注入雋水河主流經赤壁、嘉魚注入長江。其中:雋水河縣內長43公里,年徑流量2.44億立方米;菖蒲港全長37公里,年徑流量3.08億立方米;鐵柱港全長24.68公里,年徑流量2.04億立方米;沙堆河全長23.5公里,年徑流量1.07億立方米。境內有中小型水庫73座,總蓄水量16811.6萬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六座,即雲溪、閣壁、龍潭、百丈潭、左港、東沖,年蓄水量分別為3620萬立方米、1142萬立方米、972萬立方米、1380萬立方米、1340萬立方米、1093萬立方米。縣委政府抓住蓄、引、提和工程配套4個環節興修水利,形成以百丈潭、東沖、雲溪、龍潭和閣壁5座中型水庫為骨幹的4大灌溉體系。大小水電站127處,裝機162台,23745萬千瓦,年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被列為全國400個"十五"規劃重點水電農村電氣化縣之一。
通城縣水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水利設施多,有中小型水庫97座,其中:中型水庫6座,小(1)型水庫15座、重點小(2)型26座、一般小(2)型50座,庫容1.69億立方米;國營和鄉鎮水電站64座,裝機容量2.5萬千瓦,年均發電6000萬千瓦時,其中:國營電站19個,裝機1.63萬千瓦;水閘415座,泵站199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291處,規模以上機電井31處,堤防工程64處,攔水堰240處,水塘12214口;中型灌區281.3千米,乾渠13條188.7千米,支渠166條346.27千米,灌溉面積21.7萬畝。
通城縣木本植物共有24科283種,其中以松、杉、楠竹、茶、油茶為主要樹種。草本植物中,可供藥用的就有70種。水生植物資源有藕、芡實、荸薺、菖蒲、水生蓮、蒿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2種:銀杏、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8種:花櫚木、刺楸、楨楠、樟樹、鵝掌楸、厚朴、粗榧、紫荊木;省級保護植物有:金錢松、凹葉厚朴、檫木、青錢柳、楊梅、青檀、厚邊木犀、山拐棗、南紫薇。
通城縣野生動物有7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白頸長尾雉、雲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穿山甲、金貓、小天鵝、蒼鷹、白鷳、勺雞、草號鳥、紅角號鳥、雕號鳥、虎紋蛙等;省級保護動物有:花面狸、狗獾、豬獾、食蟹獴、豹貓、小麂、華南兔、大白鷺、白鷺、灰胸竹雞、董雞、珠頸斑九鳥、翠金鵑、藍翡翠、家燕、金腰燕、八哥、松鴉、灰喜鵲、白頸鴉、畫眉、紅嘴相思鳥、壽帶、杜鵑、玉錦蛇、黑眉錦蛇、滑鼠蛇、烏梢蛇、眼鏡蛇、銀環蛇、尖吻蝮、棘腹蛙、澤蛙、黑斑蛙、雙團棘胸蛙、湖北金錢蛙、棘胸蛙等。
通城縣魚類資源較豐富,主要是一些廣適性和山溪性魚類,分屬四目八科三十四種。其中:魯科二十六種、鯰科一種、鰍科三種、鱧科一種、合鰓科一種、鱺科一種、鰭科一種。如草魚、鰱魚、鱅魚、青魚、鯉魚、團頭魴、三角鯿、長春鯿、鯽魚、鯰魚、黃鱔、烏魚、赤眼鱒、黃尾、密鯝、細鱗斜合鯝等。還有彈蝦、米蝦、田螺、蚌殼、甲魚、烏魚、螃蟹、泥鰍等
截至2019年,通城縣轄9個鎮、2個鄉:雋水鎮、麥市鎮、塘湖鎮、關刀鎮、沙堆鎮、五里鎮、石南鎮、北港鎮、馬港鎮、四庄鄉、大坪鄉;另轄5個鄉級單位:鹿角山林場、錫山森林公園管理處、黃龍林場、黃袍林場、葯姑林場。縣政府駐雋水鎮。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421222100000 | 雋水鎮 |
421222101000 | 麥市鎮 |
421222102000 | 塘湖鎮 |
421222103000 | 關刀鎮 |
421222104000 | 沙堆鎮 |
421222105000 | 五里鎮 |
421222106000 | 石南鎮 |
421222107000 | 北港鎮 |
421222108000 | 馬港鎮 |
421222200000 | 四庄鄉 |
421222201000 | 大坪鄉 |
421222500000 | 鹿角山林場 |
421222501000 | 錫山森林公園管理處 |
421222502000 | 黃龍林場 |
421222503000 | 黃袍林場 |
421222504000 | 葯姑林場 |
通城縣總人口492007人。其中農業人口400395人,非農業人口91612人;男性255920人,佔52%;女性236087人,佔48%;縣城雋水鎮常住人口113700人;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口91903人;鄉村勞動力198060人,其中:男勞動力99633人,女勞動力98427人;人口密度為43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6.93‰;人口平均壽命73.5歲,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9.2%(以上為2009年數據)。
通城縣總人口47.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1萬人,湖北省咸寧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通城縣常住人口為380758人。
截至2018年末,通城縣常住人口41.6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5.53%,比上年提高1.63個百分點。全年總戶數15.28萬戶,戶籍人口52.74萬人,全縣全年出生人口6668人,人口出生率12.39‰,出生人口性別比112.53%,人口自然增長率7.92‰;死亡人口2400人。
2021年6月30日,咸寧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通城縣常住人口為426288人。
縣長 | 劉明燈 |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 朱鳳英 |
副縣長 | 項小斌 |
副縣長 | 王功輝 |
副縣長 | 侯紅輝 |
副縣長 | 王斌 |
副縣長 | 舒昌俊 |
以上數據截至2019年 |
201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0億元,是2011年的1.62倍,年均增幅10.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7億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幅1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7億元,是2011年的2.9倍,年均增幅2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5億元,是2011年的1.8倍,年均增幅13.7%;外貿出口4300萬美元,是2011年的2.8倍,年均增幅23%;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500元、12730元,分別是2011年的1.8倍、1.7倍。經濟結構逐步優化,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1:41:38。
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0億元,增長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4億元,增長10%;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0億元,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8億元,增長12%;外貿出口5500萬美元,增長18%;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6705元、13623元,分別增長9%、8.6%。
2018年,全年可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1億元,增長8.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01億元,增長8.6%;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億元,增長11.5%;外貿出口5.13億元,增長24%;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8869元、14890元,分別增長8.5%、8.8%。
2020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國務院扶貧辦《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實施辦法(試行)》和《湖北省2019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2019年通城縣擬退出省定貧困縣。
2018年,通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6.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24.35億元,增長1.1%;第二產業實現56.39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實現55.76億元,增長11.6%。其中批發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營利性服務業和非營利性服務業分別增長7.2%、7.5%、10.1%、12.2%和13.4%。三次產業結構比由去年的20.3:40.2:39.5調整為17.8:41.3:40.9。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2812.5元,同比增長8.3%。
2018年,通城縣地方財政總收入11.34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1億元,增長14.0%。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5.00億元,增長13.0%,稅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62.42%。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35億元,增長11.2%。
截至2018年末,通城縣共有各類市場主體2.52萬戶,比上年增長9.79%。其中,企業類市場主體0.48萬戶,增長23.12%。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0.44萬戶,與上年持平。其中,新登記企業類市場主體1363戶,降低19.25%。
2018年,通城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8元,同比增長8.4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13元,同比增長8.2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63元,同比增長8.60%。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148元,增長9.6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096元,增長12.67%。
2018年,通城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1.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額下降15.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額增長8.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額增長13.1%。
2018年,通城縣房地產開發企業19家,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47億元,同比增長90.2%。商品房銷售面積28.25萬平方米,增長29.17%。
全縣農業總產值195851萬元(現價),其中種植業產值77346萬元,占農業比重的39.5%;林業產值6914萬元,牧業產值105974萬元,漁業產值3177萬元。林、牧、漁業占農業比重的60.5%,農業經濟結構趨於合理。
耕作制度以三熟製為主,二、三熟制比例達98.69%,耕地複種指數達271.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4.4%。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紅薯、馬玲薯、豆類,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中藥材、蔬菜、田藕,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油茶、花生等。(2009年數據)
全縣山地面積108.1萬畝,其中林地98.4萬畝,主要是楠竹片林12萬畝,木本中藥材5萬畝,板栗3萬畝,水果4萬畝,油茶9.1萬畝,茶葉5.12萬畝,杉、松47.6萬畝,其它13.2萬畝,森林覆蓋率57.5%,楠竹立竹1344萬根,活立木蓄積量135.4萬立方米。(2009年)
通城縣牧業主要以生豬為主,家禽、奶牛、山羊等養殖業也有所發展。通城縣是全國重點商品豬生產基地,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建設先進縣”和“全國生豬品種改良先進縣”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縣生豬出欄率突破200%,居全省首位,成為湖北省生豬高產樣板縣。
全縣放養水面3.6萬畝,其中精養魚池10000畝,水產品總產量3300噸,生產魚種900噸,人工孵化魚苗1億尾,主要養殖品種有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和鯉魚、鯽魚、魚、龍蝦、泥鰍。近幾年引進的名優品種有:烏鱧、建鯉、高背鯽、羅非魚、彩虹鯛、麥鯪、淡水白鯧、澎澤鯽、斑點叉尾、南方大口鯰,鱖魚,特種養殖品種有:甲魚、美國青蛙、螃蟹、銀魚、鱔魚。主要養殖方式有:網箱養魚、網箱養鱔、網箱養、稻田養魚、稻田養蝦、塘堰養魚、水庫養魚,欄汊養魚、家庭養魚。國有水面養殖以粗放天養轉變為專業人工養殖,小一、二型水庫和較大面積的塘堰,通過水產協會的橫向聯繫採取集約式合夥承包、買斷經營權及引進外來資金人才等經營方式達到精養高產。(2009年數據)
2018年,堅持“五葯”並舉,新建“雋六味”等中藥材基地2萬畝,瑤鄉御草基地被評為“全國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我縣被列入全省特色農產品(中藥材)優勢區創建縣,通城在全國中藥資源大會上作典型發言,咸寧市首屆中醫藥大會在我縣召開。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58家,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4件,石溪彩米、高峰大米獲批有機產品認證,並亮相首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本草天香”茶油榮獲全省首批“荊楚好糧油”產品,通城被列入全國經濟林產業(油茶)區域特色品牌建設試點縣。
2018年,通城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現價)42.82億元,同比增長1.92%。其中,農業產值16.12億元,降低21.72%;林業產值5.17億元,增長118.67%;牧業產值14.61億元,降低8.92%;漁業產值2.76億元,增長11.12%;農林牧漁服務業4.16億元,增長683.14%。
2018年,通城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9萬畝,下降4.51%;經濟作物面積42.3萬畝,增長3.29%。在經濟作物中,油料播種面積15.49萬畝,增長12.94%;茶園面積7.31萬畝,增長5.33%;藥材面積8.75萬畝,增長137.13%。
2018年,通城縣糧食產量18.59萬噸,比上年增長8.77%。其中,夏糧0.48萬噸,秋糧18.46萬噸。油料產量1.39萬噸,增長3.73%。
2018年,通城縣豬肉產量5.00萬噸,下降27.5%。年末生豬出欄66.50萬頭,下降18.04%;家禽出籠71.61萬隻,下降18.70%。全年水產品產量1.22萬噸,同口徑比較增長3.39%。
2018年末,通城縣有林地面積105.11萬畝。當年植樹造林4522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0.2%。
2018年末,通城縣常用耕地面積329550畝;農村用電量7625萬千瓦時。有效灌溉面積172650畝。
通城大道經濟開發區核心路段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43985.2萬元,同比增長32.69%,重工業生產增長快於輕工業,其中輕工業完成35115萬元,同比增長27.8%,佔全縣規模企業生產總量的19.1%,重工業完成148748萬元,同比增長33.0%,佔80.9%。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17554萬元,同比增長20.3%,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5%;集體企業完成16291萬元,同比增長60.7%,佔8.9%;股份制企業完成140556萬元,同比增長29.3%,佔76.4%;其它企業完成9462萬元。(2009年數據)
全縣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3402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23200萬元,同比增長28%,實現銷售收入230088.6萬元,同比增長16.98%,實現利稅20256萬元,同比增長11.73%,資產貢獻率達到12.33%,資產保值增值率為113.72%,資產負債率為46.24%,流動資產周轉次數達到2.25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5.68%,全員勞動生產率199526元/人,產銷率達到96.9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67.7%。(2009年數據)
2018年,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4家,達到93家。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30億元,增長14.2%。“五大支柱產業”佔全縣規模工業總量的87%,塗附磨具、電子信息產業再次被納入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行列。瀛通通訊、福人葯業被評為全省“兩化”融合示範企業;平安電工等5家公司被評為省市支柱產業隱形冠軍示範企業;亞細亞陶瓷被評為國家綠色製造示範企業;金福陽公司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承利磨具等11家企業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平安電工、三贏興電子入選省“金種子”企業(全市僅4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
2018年,通城縣工業增加值48.1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家,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0.48億元,同比增長14.1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6.81億元,同比增長17.19%,利稅總額13.56億元,同比增長96.8%,其中利潤總額9.35億元,同比增長86.5%。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4.4%。
2018年,通城縣建築業增加值8.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6.2%。資質以內建築業企業15家,建築業總產值23億元,增長43.75%;房屋竣工面積116.97萬平方米,增長4.32%。
2018年,通城縣施工項目個數383個,比上年增長25.9%。其中,新開工項目個數160個,降低33.8%。
通城縣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第三產業做從業人員2.5429萬人,完成增加值12.74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2%。第三產業發展的特點:一是場所分佈由離散型發展為聚集型;二是三產業內部的規模不斷擴大;三是從事第三產業的領域不斷延伸。
通城縣共有個體私營經濟戶6968戶,其中個體戶6693戶,私營企業275戶。從業人員22638人,其中個體戶17534人,私營企業5104人。個私經濟戶產值達到26948萬元。
通城縣共有市場12個,建築面積82100平方米,投資1.115億元。按種類分:綜合市場1個,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投資額為100萬元;農貿市場6個,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投資額1210.5萬元;小商品市場1個,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投資額2500萬元;蔬菜批發市場1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投資額20萬元;水果批發市場1個,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投資額120萬元;服裝市場1個,投資額1200萬元;建材市場1個,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按結構分:室內市場5個,頂棚市場7個;按交易形式分:零售市場8個,批發市場4個。(2009年數據)
2018你,全年新增進出口權企業3家,培育出口實績企業5家,新增限上商貿企業16家,新建村級電商服務站40家。積極運用PPP模式融資,以“大旅遊、大健康、大文化”為主線,著力打造黃龍山、黃袍山、葯姑山等7大核心景區,“一心兩軸多點支撐”的全域旅遊大格局正在形成。成功舉辦黃袍山帳篷節、黃龍山杜鵑花文化節、雲溪漂流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全年共接待遊客400餘萬人次。
2018年,通城縣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34億元,同比增長12.2%。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完成零售額59.89億元,同比增長12.5%,農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2.45億元,同比增長10.8%。分產業看,批零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銷售額54.79億元,增長12.6%。全年住餐業限上企業實現營業額17.55億元,同比增長11.0%。
2018年,通城縣外貿出口總額48396.2萬元,同比增長28.9%。
截至2018年末,通城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02.46億元,比年初增加21.8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127.99億元,比年初增加10.53億元。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7.04億元,比年初增加16.37億元。其中:住戶貸款32.38億元,比年初增加5.69億元;企業貸款54.66億元,比年初增加10.68億元。
截至2018年末,通城縣共有各類保險機構13家,全年保費收入32963.92萬元,其中:財險保費收入5125.51萬元,壽險保費收入6478萬元,其他各類保險公司共計保費收入21360.4萬元;全年財險和壽險理賠支出達到5444.14萬元。全縣郵電部門完成業務收入27900.7萬元,同比增長32.54%。固定寬頻普及率24.15%。發送各種函件45萬件,包件24.5萬件,特快專遞7.9萬件,雜誌11.3萬份。
2018年,通城縣共接待旅遊者396萬人次,同比增長11.55%;旅遊總收入23.5億元,同比增長17.5%;星級飯店數1個。舉辦有黃龍山杜鵑花文化旅遊節、雲溪漂流文化節、黃袍山帳篷節等特色旅遊項目。
2018年,通城縣旅客周轉量11083萬人千米,比上年下降34.86%。
縣通過舉辦外貿出口培訓班,提高企業外貿出口人員業務素質,積極為企業辦理自營進出口權和出口退稅,幫助企業申報並落實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強化外貿出口服務,促進了全縣外貿出口的快速發展。全縣外貿出口企業達到28家,完成外貿出口額1532萬美元,其中工業外貿出口企業26家,完成出口額1465.2萬美元,佔全縣外貿出口總額的99.1%。同時,在引進外資上取得了一定突破。縣委、縣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完成招商引資政策,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先後引進外資創辦了咸寧新力織造有限公司、新宇雲母製品有限公司、通城麥卡電工材料有限公司等外資企業,2009年全縣引進外資67萬美元。
“三爭”工作成效明顯,全縣共儲備項目935個,列入國家和省、市項目庫項目545個。全年共爭取上級投資項目48個,到位補助資金1.68億元,爭取資金總額居全市第三位。(2009年數據)
史料記載圖片
通城縣域內,遠在龍山文化時期即有人居住。周為楚地,秦屬南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雋縣雋縣又置下雋縣,下雋又稱“雋州”,武帝時屬長沙國。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下雋隸之。三國時屬吳,為周瑜封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改隸巴陵郡。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雋縣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雋水鎮)。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廢上雋縣,分立樂化縣、下雋縣,隸屬上雋郡,陳改為雋州,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樂化、下雋併入蒲圻縣,屬荊州江夏郡,分蒲圻南境置唐年縣(今通城、崇陽境),隸屬鄂州。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錫山市為鎮,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為通城鎮。五代楊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
民國通城縣城圖
通城花鼓戲
通城縣花鼓戲劇院演出
民間歌謠
通城山歌民歌題材廣泛,旋律高亢優美,句式變化不一。有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風俗歌、童謠、搖兒歌等。1981年,普查收集了400多首。其中,收入《湖北民間歌曲集成》的64首,編入《咸寧地區民歌集》的72首。
山歌
大體可分高腔、平腔、急口令、牧牛歌4種。高腔山歌,在縣東南部最為流行,以5句式為主,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較大,高亢悠揚。平腔山歌,流行全縣,以4句式為主,節奏規整,旋律平緩,長於抒情。急口令,流行於雲溪、塘湖、黃袍、大青、清水、錦山、北港等地,節奏鬆緊結合,速度較快,似說似唱,旋律與方言聲調結合,風趣詼諧。放牛歌,節奏明快,旋律輕鬆,縣南群山環抱,峰嶺相對,村童上山放牛時,往往對唱取樂,稱“對山歌”。
田歌
分載禾、耘禾、斫柴歌3種。前兩種,全縣流行;斫柴歌,流行於麥市、水興、雲溪一帶。眾人斫柴,一個擊鼓,唱歌鼓動。內容,或見事即興而成,或唱人物故事、山歌。
童謠
多為農村少年兒童遊玩、勞作時唱的順口溜,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縣內廣泛流傳的有《黃花菜、菜花黃》、《八哥子飛下田》、《麻雞婆、尾巴拖》、《張打鐵、李打鐵》等。此外,還有兒歌、搖兒歌,反映兒童生活情趣和母愛之情。
故事
《張家十伢的故事》是流傳於湖北通城地區的系列民間故事,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多年的沉澱和積累,以張家十伢這個人物形象為核心發展成內容豐富、幽有趣默的系列故事。其中典型的有《張家十伢的出生》、《初一拜觀音》、《頂籠雞》等。
張家十伢,智慧的化名,正義的使者,漢族的“阿凡提”,.群眾的代言人。聰明機智不畏權勢,其故事膾炙人口,千百年來,在通城流傳不衰,為廣大群眾所樂道。《張家十伢的故事》作為民間文學成功申報為第一批咸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活動
個子
通城白雲觀
全縣主要宗教為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四大宗教。
通城話大體上可定為是贛語方言的一種,屬於贛語大通片。以通城話為母語的人分佈在湘鄂贛三省交匯地區,使用人數在40—80萬之間,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境內及周邊地區。是贛語與湘語交匯現象最明顯的地區之一。
通城話有17—20個聲母,72個韻母,6(7)個聲調,保留有古漢語的入聲(有的地方分陽入、陰入,但有的只有入聲)。
通城話在外地人看來確實有些複雜難懂,40乘40公里大的通城縣,通城話會跟西邊北邊的或許有一些明顯的不同。究其原因還是地處交界,受周邊口音影響。而且歷史上的通婚也對此會有很大影響。根據縣內次方言的差異,大體可分為東區次方言(代表點塘湖)、西區次方言(代表點北港)、城區次方言(分別簡稱為東區、西區、城區)。
通城甑蒸糕
麥市乾子:咸寧通城的麥市乾子,至今已經有四百餘年的歷史了,採取獨特的製作工藝,做出百味豆腐乾,口感純美,不失旅遊消遣的最佳食品。
通城麥市乾子
食鹽、雞精、辣椒油等,在保證傳統豆製品高營養的同時,運用了特殊的滷製技術,溶色香、味美、辣、脆於一體。其濃郁的農家風味成為大街小巷的一大特色小吃。
自從引進現代化生產設備后,通城麥市麻辣干已上了流水線生產,真空包裝、微波殺菌,現已熱銷廣東、江西及湖北各地。因其開袋即可食用,也可作烹調配菜。如今麻辣乾子已成為眾人心中居家、旅遊、饋贈親友的佳品。
鄂南糍粑
通城大道
全縣256.5公里列養里程。經總段驗收,年平均優良里程到176.8公里,年平均好路率達到68.9%,分別超計劃4.8公里,0.2個百分點。
1990年始,採取民工建勤,車輛建勤,幹部職工義務投勞以及組織集鎮道路建設大會戰等形式,對城區各主要幹線公路及106國道拓寬改造,鋪設高級,次高級路面。
1994年,雋水鎮城區公路總長比1949年增長64倍,其中水泥路面、次高級路面佔80%以上,從而拉開了中等城市建設的框架。在拓寬改造幹線公路的同時,城區重點交通設施也相繼動工興建,先後修成了雋水大橋,縣長途汽車站,擴建了通城大橋。106國道二期重點建設工程推壠大橋和路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實現簡易通車,新鋪銀城西路,民主北路,沙堆集鎮水泥路面1.9公里;內環南路土方和新塔大橋水下工程全面完成。完成政府大院水泥場地硬化2500平方。
2001年共鋪築水泥路面24800平方米。共投入資金4700多萬元,投工570多萬個,新修公路六條32公里,改造公路6條55公里,新修、翻修油路37公里,新鋪設水泥路面38公里,新建橋18座580多米,全縣所有鄉鎮100%通等級公路,佔72%,99.2%的村通公路或機耕路。
常岳九鐵路和通城至嘉魚高速公路已列入2011年全省重點前期推進項目。
2018年,全縣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100%;客運量797萬人,貨運量200萬噸。全年旅客周轉量11083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34.86%;貨運周轉量16553萬噸公里,增長10.92%。
累計投資1.05億元,完成了寶塔大道建設,啟動了工業大道、中心商務城、雋水公園、行政中心、通泰建材市場、銀山廣場、城關初中搬遷等重點工程;繼續推進了垃圾處理場、秀水花園、玉立花園、怡景花園、景秀東方等續建工程;完成了銀山大道與解放東路的交通對接,完善了一批事關民生的城市基礎配套設施。麥市、北港、馬港、沙堆等重點集鎮建設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功能日益增強。累計投資9070萬元,完成了城西客運站、村級公路、雙龍至葯姑、沙堆至虹橋公路等交通建設項目110個。至2010年底,杭瑞高速通城段即將全面竣工,武深高速嘉通段,通平段建設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2018年,全年建築業增加值8.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6.2%。資質以內建築業企業15家,建築業總產值23億元,增長43.75%;房屋竣工面積116.97萬平方米,增長4.32%。
2018年1月9日康美公司與通城縣國資投資公司、通城縣人民醫院、通城縣人民政府簽訂醫院投資合作協議。通城縣政府指定通城縣國資管理公司與康美公司投資13.5億註冊設立醫投公司。
康美通城人民醫院
通城縣人民醫院與康美葯業強強聯合,建設醫聯體,能夠資源共享、共同發力、優勢互補,加快發展,共創三甲醫院,實現“三醫聯動”和“分級診療”,進一步解決城鄉醫療分佈不均衡,“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
2018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98個(含村、社區衛生室),其中醫院3家;衛生機構工作人員320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44人,註冊護士1144人;衛生機構床位數2248張,其中醫院床位數1675張;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數99.98萬人次。有標準化衛生室行政村比率達到100%。
通城二中
2018年,通城縣簽訂各類技術合同52項,有各類科研機構36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4467人,應用技術成果25項,申報科技項目數18項,獲省級以上批准立項科技項目數3項,科技論文數57篇,專利申請數421項,專利申請授權量276項,發明10項。
截至2108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97所,在校學生84389人,專任教師4233人。其中普通高中2所,在校學生6334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6.1%,初中三年鞏固率99.2%。
通城一中學校現有教學班62個,學生4100餘人,教職工456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中高級教師124人,省管中青年專家1人,市管中青年專家2人,市級名師3人,省級骨幹教師8人,研究生學歷13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100%。通城第一中學為著力打造省級示範學校,推動小康社會的建設,擴大辦學規模。為此,
新一中全景
通城二中創建於1970年的通城縣第二高級中學,位於風景秀麗的銀山腳下,雋水河畔,共投資1500餘萬元,三次擴建使校園面積擴大到120餘畝,總建築面積達48000平方米,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開辦音、體、美特長班,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學的新路。擁有標準化的教學樓、科技樓、音樂樓、圖書館、體育館、田徑運動場、燈光球場、學生公
紅色景點:羅榮桓元帥紀念館、湘鄂贛黃袍山革命烈士陵園、英雄母親黃菊媽陵園、湘鄂贛黨校舊址、通崇修縣政府舊址、紅軍洞、八百壯士墓群等。
自然景點有:黃龍山、黃袍山、錫山、葯姑山、黃袍山白水崖瀑布、水簾洞、怪石峰、插劍岩、巨乳石、仙人埂、玉泉宮(又名大泉洞)、神龍洞、燕子岩群洞、痴情谷、大泉仙谷、夾井峽谷、佛家聖地嫦娥山白玉寺、道家古石屋遺址等等。
人文景點有:一門三尚書遺址、北宋抗金英雄大元帥岳飛之師——方瓊墓地、明朝進士汪潤田故居、黃庭堅退隱黃袍山的“魯直第”、夜珠窩“文定世第”、秦漢時期張良創辦的伐桂書院、幕阜書院遺址、華羅山寨古兵寨遺址等。
寺廟道觀:蘭若寺、白玉寺、胥林寺、普救寺、張良道觀、八仙道觀。
徐水香少將,徐水香(1938-2001):男,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特級飛行員,湖北省通城縣人。 |
葛玉虎大校,通城黃袍人,16歲初中畢業后在黃袍公社任接線員等,相當於秘書。同年參軍,軍涯三十年,參軍后在部隊完成了高中學業,后又在軍校荻得了大學學歷。 |
張現銘上校,1965年出生,湖北通城縣人,1981年入伍,上校軍銜,現任河南省嵩縣人武部政治委員。2004年、2005年被省軍區、軍分區評為“好主官”,2005年,榮立三等功。2006年,被洛陽市委、市政府評為“感動洛陽十大人物”。 |
張明亮,作家,青年學者、智庫專家、多次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及美國總統奧巴馬、德國總統武爾夫會唔交流。 |
葛能全,通城縣麥市人,歷任中國工程院籌備組辦公室主任,中國工程院秘長等職。 |
胡金木,男,漢族,1958年9月生,湖北通城人,198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財政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
何亞斌,男,漢族,1948年生,湖北通城縣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湖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總裁,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副秘書長。 |
吳國珍(1902-1933),通城人。工農紅軍第三師副師長,夜襲汀泗橋陣亡。 |
黃全德,將軍級人物(官方公布的抗戰期間犧牲共產黨軍隊將軍級人物),湖北省通城縣黃袍荻田學堂屋人,出生於貧農家庭。幼時讀私塾,后因父親早逝而輟學。12歲從師學藝(理髮),走村串戶。 |
周先來,男,1961年生,湖北通城人,中共黨員,1980年湖北省商業學校物價專業畢業。 |
譚海華,女,漢族,湖北通城人,1968年8月出生,在職大學,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90年1月入黨。曾任任咸寧市政府副秘書長、政府辦公室黨組成員。 |
胡玖明,男,漢族,1969年9月29日出生,湖北通城人,1991年1月入黨,1991年7月參加工作,中南政法學院經濟法系經濟法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法學學士,管理學碩士。 |
吳炳貴,男,漢族,1965年7月出生,湖北通城人,研究生學歷,1984年12月參加工作,198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2年2月任副縣職級,現任咸寧市政府副秘書長、政府辦公室黨組成員,中共咸安區委常委。 |
黎正剛,男,漢族,1965年10月出生,湖北通城人,研究生學歷。1987年8月參加工作,199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5年2月任副縣職級,現任咸寧市公安局副局長、黨委委員,中共咸安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王仲何,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建設與監理公司經理,男,1966年4月生,湖北通城人,2000年12月入黨,工學學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註冊造價工程師。 |
萬順富(1890-1935)通城黃袍人,中共通城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書記。 |
何國球,男,1966年9月出生,漢族,湖北通城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1995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曾任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黨支部書記、分黨委委員。現為同濟大學教授,上海金屬功能材料開發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全國疲勞學會理事,四川省熱處理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鐵道部科技拔尖人才。 |
毛凌雲(1910~2000年)上將。湖北通城人。號惕園。北平民國大學法律系畢業。歷任軍事委員會處長、國防部秘書、主任,國家安全局副主任及委員等職。 |
李麟,1892-1941,湖北通城人,中將。畢業於黃浦軍校,歷任上校大隊長,第九戰區挺進第十支隊中將司令 |
萬壑濤(1905-1952)少將。字藻萍,湖北通城黃袍山望湖洞人。 |
羅道南(1901-1980)少將,軍長。字希程,湖北通城黃袍山人。 |
魏希文(1912年4月10日~1989年3月4日)湖北通城人,國防部新聞局少將,教育專員,作家。 |
黎珊玉,湖北玉立砂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高級經濟師、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塗附磨具專家,優秀鄉鎮企業家。 |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通城縣名列其中。
2020年2月26日,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油茶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2020年3月,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予以通報表揚。
2020年3月,入選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0年6月30日,列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