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龍廟

四川成都大邑縣的景點

子龍廟又稱將軍廟,位於成都市大邑縣。在大邑縣城東1公里銀屏山下趙雲墓前。廟幾經興廢,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縣李德躍重建子龍廟。乾隆、嘉慶間進行過三次大的修葺,道光咸豐年間又加以維修和擴建,成為擁有三重大殿的祠宇。1930年,劃為郊外公園,又在廟內建擴荷池、築月台、坪梅亭、小滄洲、占荷亭等樓台亭榭,使子龍廟的環境更加寬闊優美。尤其在每年廟會期間,遠近遊人,熙來攘往,盛極一時,別有一番情趣。近年又將正殿、廂房、因山間、荷花池、占荷亭、小滄州等修復,重現了舊日風姿,為大邑縣重要的旅遊開放勝地。

大邑子龍廟


簡介

距成都市56公里,佔地300餘畝。位於靜惠山腳下的三國遺跡子龍廟最出名的景點。子龍廟是為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趙雲而建。
趙雲,字子龍,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據明代《蜀中名勝記》載:“靜惠山一名東山,山下土城,相傳為蜀漢名將趙雲築,蓋雲帝防羌於此。
有雲墓及廟存。”子龍廟現有三重大殿,另有望軍亭、子龍碑等遺跡。墓園不大,墓前有清乾隆四年所立“故順平侯趙公子龍墓”的石碑一通。
墓園大門有讚頌趙雲的楹聯“靈爽永護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 1983年改建為公園,新立了革命烈士車耀先的塑像。

子龍廟會

子龍廟又稱將軍廟,每逢正月十五、清明、中秋,來此祭掃將軍墓、憑弔古迹的遊人、香客絡繹不絕。會場還搭台唱川戲,商家雲集,門庭若市。
子龍碑文
子龍碑文
廟宇雄偉壯觀,正殿上有趙子龍金身塑像,英姿勃勃。正殿後,子龍墓大如山丘,陵墓依山而建,環境清幽肅穆,墓前有磚木結構大四合院一座,可容數百人參觀。
庭前墓碑高七尺、寬三尺,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兩旁為石刻填金楹聯:“一身赤膽衛蜀國,滿腔忠魂保江山。”旁有清代康熙十年大邑縣令李德輝鐫刻的《漢順平侯墓碑記》:“漢鎮東將軍墓者,漢順平侯鎮東將軍趙侯,諱雲,字子龍,以壽終。
其君臣僚佐痊其遺骸於茲山(即錦屏山)。”“當兵火未經以前,青山對峙,有望軍樓。
相傳為將軍鎮此閱兵處。”“城北皆有祠宇。歲時伏臘,游觀之趾相錯,”“先為修築墳塋,一切傾頹,仍舊完好,復建祠三楹,拜庭一宇。”“又念將軍之功,歷代崇祝,雖聖天子且春秋賜祭……於是春秋祭祀,永著為例。”從清乾隆年間到晚清,歷任大邑縣令都要來此祭拜,有的還賦詩抒懷。

發展歷史

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劉成勛劉湘、劉文輝都是大邑人,他們認為,趙子龍功勛蓋世,使大邑成了人傑地靈的“蜀之望縣”,一個縣就出了三個軍長、四個師長、九個旅長……他們每年回鄉都要來祭拜將軍廟,或捐款培修,或鑄金匾懸掛廟堂,以表敬仰。
大邑子龍廟
大邑子龍廟
1926年7月,廣州國民革命政府任命劉湘任二十一軍軍長、劉成勛任二十三軍軍長、劉文輝任二十四軍軍長。次年正月十五正逢子龍廟會期,他們為趙子龍送金匾來了。
劉成勛(辛亥革命元老)處世老練,人稱“劉水漩”,他派人送來金匾,上書“勛名壽考”。
劉湘28歲當軍長,綽號“巴壁虎”“劉莽子”,他送的金匾為“浩氣英光”。劉文輝外號“多寶道人”,他送來金匾“虎威永鎮”。劉成勛的匾掛在正殿趙子龍神像頭頂,引人注目。
劉湘叫人把那塊匾移到神像后掛著,換上自己的匾。劉成勛氣得揚言要砸劉湘的匾,被參謀長勸住。
劉文輝的金匾找不著好位置掛,派人給侄兒劉湘帶話,要他挪個位置。劉湘不同意,劉文輝大罵劉湘,侍衛長勸他息怒。他的金匾掛到了正殿中間的穿樑上,面對著“浩氣英光”金匾,背向山門,和劉湘針鋒相對。
大邑子龍廟歷經千年滄桑,汶川大地震后被恢復重建。

常山趙子龍

子龍廟
子龍廟
蜀漢五虎上將趙雲死後葬於何處,眾說紛紜。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 說:“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並非虛構。
清代、民國出版的《大邑縣誌》《蜀中名勝記》《四川省通志》《邛州志》等史籍都有記載。趙雲葬於成都大邑錦屏山麓,大邑縣城東北角有子龍墓祠。
錦屏山又稱銀屏山,相傳是趙雲駐軍的幾個寨子,有“九寨連營”或“十寨連營”之稱。
子龍廟是後人為紀念趙雲修建的。《邛州志》記載:“(大邑)縣東里許道旁有子龍碑,明巡案監察御史題曰:漢將軍趙子龍之墓。”順著子龍碑的方向遠望,紅牆巍巍,環繞一座古廟。
走進子龍廟,幾重殿宇隱現於叢林翠柏、茂林修竹之間。園林內有假山、荷塘、亭閣等點綴。

周邊交通

公交:城北客運中心至大邑7:00-18:30,每15分鐘一班;金沙車站直達大邑8:45-16;30,每15分鐘一班;石羊客運站至大邑7:40-16:50,每隔20至30分鐘一班。
自駕:從成都出發單程約52 13公里,先沿成都-溫江-崇州-大邑快速公路到大邑縣城(全程52公里),約需1小時左右

河北正定子龍廟


子龍廟
子龍廟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國名將,歷史上的常勝將軍。
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子龍雄姿,正定縣旅遊局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的趙雲廟已於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
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佔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採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
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新廟基本保留和豐富了原廟的歷史風貌,並與周圍的隆興寺、榮國府等著名景點連成一片、相得益彰。趙雲廟的落成開放為中外遊客及趙雲的海外後裔提供了一處瞻仰憑弔、遊覽觀光的場所。

台灣子龍廟


簡介

子龍廟
子龍廟
台南子龍廟坐東向西,南邊緊傍大道。廟宇精雕細刻、金碧輝煌。廟南側有高大的子 龍長坂坡救阿斗塑像,威風凜凜。
塑像底座刻有子龍廟董監事會名譽董事長、中華民國前駐日大使林金莖先生題寫的碑文:“趙子龍,姓趙,名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省正定縣)……”。碑文詳細記述了修建子龍廟的美麗傳說和子龍生平。

歷史背景

台灣子龍廟
台灣子龍廟
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兵趕走荷蘭人攻克台灣。在台推行寓兵於農政策,有位來自福建省同安縣的林六叔被分配墾殖東勢寮(即今子龍廟)。
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村民林廷龍於附近溪中撈魚,發現溪中漂來一塊樟木盤旋不去,經多次驅入溪流仍迴流不前,始將該樟木拾起,竟然發現此木已被白蟻咬成“常山趙子龍”五字,村民嘆為奇觀,莫不感到神靈有意於此庇佑眾生,遂建草寮供奉,早晚焚香膜拜。
不久忽有位陌生人蒞臨本地自稱來自福建泉州之雕刻師,聲言承趙將軍之託夢來此雕刻金身,經村民決議即以此樟木雕成大小兩尊趙雲神像、即今在永昌宮供奉之大子龍、二子龍之金身,距今已歷三百餘年。
兩尊趙雲神像神威大顯,對村民施以聖靈教化,村民莫不以此為精神寄託,減輕思鄉之苦。
乾隆年間,村民林秋眼見草寮頹廢,會集鄉友籌資興建廟宇,至乾隆二十年興建完成,同年十月吉日恭請趙府元帥入廟安座。因趙雲曾被劉禪冊封為“永昌亭侯”,乃取廟名為永昌宮又稱子龍廟。從此原東勢寮庄名亦正式改為子龍廟,此乃台灣唯一以古代名將趙子龍之名號為地名的村莊。
傳說當時趙府元帥神威顯赫,有求必應,庇佑村民平安,所以庄社非常興旺,其間廟宇亦屢有大規模之重修。各地廟宇、神壇前來永昌宮進香參拜並分靈供奉者逐年增加。台中大肚鄉,雲林虎尾鎮,台南東山鄉,台南安南區等廟宇均有供奉拿槍的子龍爺。台南子龍廟已欣然接受正定趙雲廟邀請,將率台灣子龍聯誼會蒞正祭祖懇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