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皮溝金礦

中國以商務服務為主業的國有資產

夾皮溝金礦位於樺甸市(縣級市),處於中朝古陸東北緣,輝發河深大斷裂帶東南側,產於太古宙—古元古代變中基性火山沉積雜岩中的金礦。夾皮溝金礦現名為夾皮溝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隸屬於中國黃金集團,是國家黃金生產重要礦山之一。

2020年12月17日,夾皮溝金礦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公司業務


夾皮溝金礦現名為夾皮溝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隸屬於中國黃金集團,是國家黃金生產重要礦山之一,是全國採金歷史最悠久的生產礦山,從1820年正式土法採金開始至今已有189年的歷史,曾是全國黃金第一大礦,以盛產優質黃金聞名於世,被稱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搖籃。1845年開始采岩金。到1940年時累計產金36000噸。
日本侵華時,曾進行掠奪性開採,採用“以人換金”的方法生產黃金2.775噸。1940年礦區各項裝備配齊,開始生產,當年產金97.2公斤,銅21.12噸;1941年產金97.2公斤,銅21.12噸;1942年產金398.2公斤,銅91.36噸;1943年產金517.5公斤,銅91.5噸;1944年產金647.6公斤,銅100.26噸。
當年夾皮溝主要開採夾皮溝-立山金礦蝕變帶(亦稱礦區主蝕變帶),此帶總長5000米,脈寬30米,厚數米。據1937年化驗資料,礦石平均含金124.75克/噸,含銅35.5千克/噸。所產金精礦(含金25%,銀515克/噸,銅35%)全部送往奉天(今瀋陽)金礦精鍊廠熔煉。據史料載,1940-1944年間礦區共採選出金精礦5820噸,采出礦石532111.4噸。
1938年後,夾皮溝金礦使用滲濾氰化提金。1939年末,夾皮溝建成300噸/日選礦廠,修通樺夾公路。從1940年開始,使用混汞—浮選法回收汞金,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為止。礦石經鄂式破碎機(老虎口)初碎,再經圓錐破碎機破碎成18~5毫米碎礦,加水和白灰進入球磨機磨成漿狀式的微粒,經汞板回收70%左右的自然金微粒后,加入選礦藥劑,送入浮選機攪拌,使剩餘金屬礦物附著於泡沫中,浮到浮選槽表面,用刮板刮出;經濃縮、沉澱、過濾、乾燥成金精礦粉;浮選后的尾礦砂隨水放掉。由汞板回收的混汞金(也稱汞膏),經過脫汞加工成海綿金,摻入適量硼砂和蘇打入石墨坩鍋內,置燒焦炭的火爐中熔化成金液,倒入鐵質容器內,隨比重的差異而分層沉澱冷卻。剝去上層雜質部分,留下層部分即得合質金(含金55~75%)。至1941年3月,夾皮溝金礦共生產金精礦218噸(噸含金104.5、含銀266克、含銅11.1%);生產混汞金218公斤(含金27%,含銀7.8%)。金精礦運至滿洲礦業開發株式會社奉天金礦精鍊廠(今瀋陽冶鍊廠)煉製,得成品金97.2公斤。
夾皮溝金礦
夾皮溝金礦
建國后,通過勘查在這先後發現大中型礦床7處,小型金礦5處,構成了夾皮溝金礦田。
礦產情況
夾皮溝金礦位於樺甸市以東98公里處,處於中朝古陸東北緣,輝發河深大斷裂帶東南側,產於太古宙—古元古代變中基性火山沉積雜岩中的金礦,即綠岩帶型金礦中的石英脈型亞類。北西西向的夾皮溝-大石砬子構造帶控制著礦田內各礦床的分佈。該礦帶長50km,寬1~3km。
礦石類型主要有四種,含金黃鐵礦型、含金黃銅礦型、含金石英脈型和含金多金屬型。主要含金礦物有自然金、含銀自然金、少量碲金礦、銀金礦等。主要礦石礦物有輝銀礦、銅銀鉛鉍礦、黃鐵礦、白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黃鐵礦、輝鉍礦、磁鐵礦、白鎢礦黑鎢礦、菱鐵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綠泥石、絹雲母方解石等。礦石結構主要有粒狀、乳滴狀、膠狀、壓碎和交代狀。礦石構造有條帶狀、網脈狀、塊狀、浸染狀和角礫狀。多數自然金呈包裹體賦存於黃鐵礦或石英中,少數在黃銅礦、方鉛礦、磁黃鐵礦之中,呈裂隙與間隙金出現。黃鐵礦中的自然金粒徑較大,在24.5μm左右;石英中金粒在12.3μm左右。。金的嵌布粒度很不均勻,一般為0.037~0.01mm,但0.037mm以上的粗粒金含量也不少。全礦區金平均品位25.22克/噸,伴生銀52.5克/噸,銅11%,鉛3.324%,鋅12.65%。
夾皮溝金礦化嚴格受石英脈控制,石英脈常沿片理化帶充填,脈的旁側常有線型蝕變。礦化具有多期性,以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最發育。
地質狀況
一、地層與砂金類型
樺甸地層有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其中,夾皮溝、會全棧、溜河地區為太古界鞍山群地層;金銀壁至青茶館地區和紅旗溝大砬子一帶為古生界泥盆系地層;沿松花江兩岸分佈的是新生界第三系地層,河谷兩岸分佈的主要是新生界第四系地層,洪水位以上的現代河漫灘、沖積扇淺灘、殘破積層,均分佈有砂金。
樺甸主要砂金有三種類型:現代河谷沖積砂金、階地砂金礦床、埋藏型 砂金礦床。其中,現代河谷沖積砂金分佈於原生金礦帶上中下游的現代河谷,現已探明的砂金礦床有夾皮溝河谷砂金礦床、葦沙河砂金礦床、板廟子河谷砂金礦床、金銀壁河砂金礦床、輝發河水系砂金谷段、木其河砂金礦床、金廠溝砂金礦床等10處。
上述砂金礦床,大部分在夾皮溝金礦採金史上韓邊外采砂金區域之內。
二、岩層與脈金礦床
樺甸岩層分佈,為多期次侵入,以海西期最為強烈,海西期花崗岩分佈在金銀壁至古洞河一帶(樺甸境以北);呂梁期花崗岩,分佈於東北岔至大砬子一帶,即夾皮溝至北西帶下盤。
樺甸屬於天山至陰山東西複雜構造帶東端,相當於中國科學院最新劃分大地構造位置的膠東北緣的深大斷裂東側。輝發河大斷裂呈北向東,貫穿樺甸中部,次一級構造為北西向以及北東向和近南北向構造。這些構造經多次變動,相互干擾和複合,嚴格控制內生礦產分佈。
樺甸境內脈金分佈廣泛,其儲量為吉林省首位,境內主要分佈在三個成礦帶:夾皮溝至王家店金礦帶、二道甸子金礦帶、金廠溝金礦帶。
夾皮溝金礦採金史上(包括韓邊外)采脈金區域,主要是在“夾皮溝至王家店金礦帶”。
夾皮溝至王家店金礦帶,礦床分佈在夾皮溝至大砬子北西弧形斷裂帶兩側,長40公里,寬5公里,稱夾皮溝金礦田。
夾皮溝金礦田包括夾皮溝金礦床、三道岔金礦床、二道溝金礦床、八家子礦脈、四道岔礦床、板廟子礦床、以及王家店金礦點等。
夾皮溝金礦床 主蝕變帶長5000米,寬300米,有工業礦體13條。長度大於500米,延深大於600米的有兩條,即新6號脈、新3號脈,各脈平均品位2.26~6.8克/噸。
三道岔金礦床 為大型礦床,礦帶長約2000米,延深800米,寬在100米以上。礦脈大於200米的,走向有兩條(即1、2號脈),延深400米,厚度最大為18.92米(2號),一般厚度為0.6~2.5米,最高品位203克/噸,平均品位15克/噸,探明礦量為124萬噸,金屬量15噸以上。
二道溝金礦床 共6條礦脈,長度200米左右,延深大於400米的有3條(即5、2、1號脈),厚度一般在1~3米,品位一般在6.2~19.4克/噸,平均12克/噸。
八家子礦脈 工業礦體共6條,以3號和5號脈為主,品位在20克/噸以上。礦體埋藏深,單脈長50~150米,最長240米,最大延深450米,厚度0.3~2.5米,最厚3.5米。
四道岔礦床 工業礦體共6條,主要是8號脈,走向長51米,品位高達40克/噸以上,礦石可選性好,實收率可達90%以上。
板廟子金礦床 由28個工業礦體組成,其中25個盲礦體,最長2500米,最大延深600米,寬20米。單個礦體最長320米,最短18米,一般50~200米,最大延深240米,水平厚度最大7米,最小0.05米,一般0.2~1米,品位在4~20克/噸,有的達40~100克/噸,最高達281.3克/噸,平均品位為20.5克/噸。
王家店金礦點 100米以上礦體有44條。
三、企業原八大礦山金礦床地質特點
三道岔礦區 含金石英脈賦存於鞍山群斜長角閃岩及混合片麻岩內的三條片理化帶中,帶長220~1650米,寬4~40米。其兩條片理化帶內產7條含礦石英脈,規模較大者3條,均受北東向斷裂控制。單脈長度50~200米,厚0.5~5米,延深200~400米。呈板狀,透鏡以雁行式排列或平行脈產出。在主脈間小脈多為扁豆狀、串株狀、不規則脈狀或網脈狀分佈。膨縮、尖滅、分支、複合現象明顯。產狀:傾向105~125°,傾角60~80°。礦石中金屬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黃鐵礦、自然金、自然銀等。脈石礦物為石英、綠泥石、方解石等。具細脈狀、條帶狀、角礫狀構造。圍岩蝕變有硅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碳酸鹽化。平均品位:金13.8克/噸,銅0.32%。礦床成因類型屬熱液裂隙充填型礦床,規模為大型。
二道溝礦區 含石英脈產於花崗閃長岩與壓碎的鞍山群角閃斜長片麻岩外接觸帶50米範圍內。受北西向構造控制。工業礦體4個,長24~290米,厚0.3~7米,深80~310米。走向北西,個別北東向,傾向75°,個別115°,傾角50~75°。礦體形態變化複雜,具透鏡狀、不規則脈狀等,分支、複合、膨縮現象顯著,吊側幕式排列。礦石礦物成分中金屬礦物以自然金、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為主,其次有自然銀等。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等,粒狀、格子狀等結構,呈條帶狀、網脈狀構造。圍岩蝕變分佈於礦體及礦化斷裂兩側的片理化帶中,主要有硅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褪色化,次為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等。品位:金6.9~12.2克/噸,銅0.05~0.24%,鉛0.62~1.86%。礦床成因類型屬中溫熱液裂隙充填型礦床,規模屬中型。
小北溝礦區(即北溝礦區)含金石英脈賦存在鞍山群混合岩、片麻岩中。共4個脈群。最大的一脈群長430米,幅寬0.3~4米,平均厚1米,深330米。單脈長15~20米,寬幾厘米到1.4米,呈雁形排列,受北西向壓扭性斷裂控制。傾向60°,傾角70~80°。其餘脈群規模較小。礦石中金屬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輝鉍礦、自然金等。呈條帶狀、角礫狀、細脈侵染狀構造。圍岩蝕變較弱,僅見絹雲母狀、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品位:金平均18.5克/噸,銅0.65%。礦床成因類型為熱液裂隙充填型礦床,工業類型為石英硫化物脈狀金礦床。規模屬中型。
八家子礦區 區內鞍山群三道溝組角閃片岩、斜長片麻岩、絹雲片岩及混合片麻岩中有一條斷裂,長1500餘米,深450米以上,內有石英正長斑岩脈充填,兩側片理化發育,含金石英脈即賦存於此。產狀:傾向145~155°,傾角75~85°。脈斷續長150~300米,深400餘米。單脈均為大小不等的扁豆狀體,大者長10餘米,寬0.5米。石英脈帶分佈與片理化帶略有斜交,呈雁行式。礦石中金屬礦物有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自然金。呈條帶狀、塊狀、網狀構造。圍岩蝕變以絹雲母化、碳酸鹽化為主,硅化、綠泥石化次之,兩側蝕變範圍分別在10~15米左右。平均品位:金14.3克/噸以上,銅0.23%,鉛1.59%。礦床成因類型屬熱液裂隙充填型礦床。規模為中型。
下戲台礦與立山礦區 為夾皮溝金礦床本區。主蝕帶長5000米,寬300米。從清朝開始開採,歷經民國、東北淪陷時期採金,解放后採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復產、九十年代再恢復生產。岩金礦床賦存於花崗片岩中,屬於古期金礦脈,有10多條工業礦體。下戲台礦區1990年復坑時基本上在老1、老2、老3號脈生產。立山礦區1997年復坑,自西向東開採了新1、老5、老8、新2、新4號脈等,以新4號脈規模最大,金品位達21.67克/噸。幾條脈走向均為北東70°左右,向南西傾斜,傾角18~40°。長度最大的為老5號脈770米,最深的新6號脈670米,厚度最大的為新4號脈,幅寬17米以上,平均幅寬8米。新6、新3號脈長度均大於500米,延深均大於600米。
四道岔礦區 圍岩為鞍山群混合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角閃片岩、均質混合岩。含金石英脈10條左右。呈似板狀、扁豆狀,以左行雁行式產出,受北東、北東向斷裂控制。傾向南東或北西,傾角25~70°。脈長80~470米,寬0.1~1米。圍岩蝕變較弱,僅見綠泥石化、硅化。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少量方鉛礦、黃銅礦,呈條帶狀、網脈狀分佈。金品位0.2~34克/噸,最高105.9克/噸。礦床成因類型屬熱液型,規模小型。
礦產資源
夾皮溝金礦礦區內的金屬礦床,金礦化極其普遍,金礦床以石英脈型為主,含金石英脈是多期、多類型,多階段的產物。已查明的礦區金礦床共12處,其中大、中型礦床6處,小型礦床6處。
礦區內的金屬礦床金礦化極其普遍,又以石英脈型為主。含金石英脈均為中溫熱液裂隙,充填石英脈礦床。近礦圍岩由於受成礦地質作用影響,普遍有圍岩蝕變的現象,蝕變礦種有硅化、絹雲母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及黃鐵礦化等。
一、礦物種類及含量
夾皮溝金礦礦物組成比較簡單,礦物種類共有15種,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及磁鐵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是石英、斜長石、絹雲母等。
二、主要金屬礦物嵌布粒度
黃鐵礦(FeS):粒度大於0.074毫米,佔91.79%,方鉛礦佔95.07%,黃銅礦佔80.26%。黃鐵礦、方鉛礦嵌布度略粗於黃銅礦。
三、主要金屬礦物出現狀態
黃鐵礦(FeS):在礦石中多顯粒狀及不規則狀,少部分呈現知自晶半自形晶出現並伴有溶蝕現象,部分黃鐵礦與白鐵礦成連晶出現。
方鉛礦(PbS):在礦石中含量很少,僅在礦體局部富集,從八家子坑口光片中見到方鉛礦多呈他形極不規則狀出現在石英中。由於應力作用,使方鉛礦顆粒有明顯柔皺結構,也有少許顆粒呈次文象結構,在礦石中方鉛礦交代黃鐵礦及石英。
黃銅礦(CuFeS):在礦石中含量較少。分佈不均勻。多呈不規則粒狀,脈狀及碎屑狀出現在黃鐵礦邊緣和脈石中,有少量黃銅礦與方鉛礦呈連晶出現個別黃銅礦顆粒包裹磁鐵礦。
閃鋅礦(ZnS):含量極少,與黃鐵礦呈連晶出現。
磁鐵礦(FeO):僅在二道溝坑口見到,呈不規則粒狀集合體出現。顆粒表面多具裂隙並被後期脈石礦物充填。
此外尚有自然金、含銀自然金、少量碲金礦、銀金礦等,至於輝銀礦(AgS)、銅銀鉛鉍礦、白鐵礦(FeS)、磁黃鐵礦(FeXS)、輝鉍礦(BiS)、白鎢礦(CaWO)、黑鎢礦(FeWO)、菱鐵礦(FeCO)等礦物,因含量較少而無工業利用價值。
四、非金屬礦物出現狀態
石英(SiO),呈其他半自形粒狀出現,顆粒大小不等,最大粒度2毫米以上,一般在0.3~0.1毫米,最小粘度在0.05毫米以下。石英顆粒周邊常有斜長石及絹雲母分佈。
斜長石,呈他形晶體不規則狀及板狀出現在石英周圍,顆粒表面有絹雲母及綠泥石分佈。
絹雲母,呈細小鱗片狀出現在斜長石中或其他礦物表面。絹雲母是由斜長石蝕變而生成,粒度均在0.01毫米以下。
方解石(CaCO),呈他形不規則粒狀,脈狀出現在石英、斜長石及其他礦物之間。粒度粗細不均。

發展歷程


原名吉林省夾皮溝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以2.6億元整體收購,使之進入“國家隊”。
夾皮溝公司是吉林省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是新中國接收的第一家有色和黃金企業,在我國黃金行業素有“中國黃金第一礦”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來,企業已累計生產黃金63噸,為黃金行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截止目前礦區仍保有礦石5200萬噸,含金7噸。
據文獻記載,在這裡發現真正意義的山金金脈是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至咸豐九年(1859年)這12年之間。具體發現如下:1840年發現韋沙河頭道岔礦脈,脈長90米,厚1米,噸礦含金12.25~36.75克。
1845年發現北山官井子礦脈,脈厚40~50米,長1000餘米,噸礦含金20~30克。
據文獻記載:同治、光緒年間,夾皮溝黃金日產量達500餘兩。整個夾皮溝鼎盛時期,一年可采黃金6萬兩(摺合黃金1875千克)。
至今,在夾皮溝仍可以窺見當年黃金採掘的一些殘跡。這裡的地名有上戲台、下戲台、寶戲台等,這就是當年為了慶祝髮現高純度的天然金塊(狗頭金)時,請人唱“蹦蹦戲”(二人轉)的地方。當年礦工在淘洗砂金時曾發現一塊重達300兩的天然金塊,是為礦區最大的單體自然金。俄、日侵略者分別從此掠奪了不少黃金。到了1949年,夾皮溝金礦才回到了人民的手裡。在這裡,國家建立了夾皮溝黃金礦業總公司,從那以後,每年夾皮溝的黃金產量都在1噸以上,幾十年來,已為國家開採出了近100噸黃金。
夾皮溝金礦
夾皮溝金礦
在過去100多年間,有當時本地旺族開採的礦井,也有俄國人、日本人開採的礦井,當夾皮溝金礦回到人民的手中之後,這些礦井大多被廢棄了。現在,就是要重新打開這些廢棄的礦井,對這些礦井進行重新挖掘,尋找過去落後工藝留下的殘留金礦石或是無法挖掘的礦脈,這就叫做殘采。這些礦井都是過去留下的,而且公司沒有這些礦井的資料,採掘這些礦都得摸索著前進。井中情況很複雜,還有一些地方是窄小的斜井,人們要通過,得彎腰側身而行,有些地方還得涉水而過,因此,在這些殘采井中工作的礦工是最為辛苦的。
夾皮溝鎮位於崇山密林之中,在這裡除了鎮子以外,全是大山,幾乎沒有耕地,黃金開採收入是這裡惟一的財政收入。夾皮溝有3萬多人,黃金礦業公司職工就有5000多人,幾乎每個家庭都有金礦的職工。假如幾年之後,這裡的黃金資源告罄,整個鎮子3萬餘人將失去經濟來源。雖然如此,夾皮溝仍然有著自己獨有的優勢。夾皮溝礦區已經成功開採了150年,這裡的金礦職工積累了豐富的採礦經驗,而且在這裡有亞洲最深的金礦礦井——二道溝礦井,井深1000米。在一代又一代的打井工作中,夾皮溝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或許這些專業人才憑藉豐富的經驗會在夾皮溝地區發現新的礦脈。此外,一百餘年來,夾皮溝地域又形成了豐富的“黃金文化”,再加上這裡有很多保存完好的選礦大磨和舊礦,開發一個“黃金”旅遊線路是一個很好的設想。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忘記那個以黃金開採業為支柱產業的夾皮溝,而會看到一個以獨有的“黃金文化”旅遊或者其他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夾皮溝。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名稱
2020年12月17日夾皮溝金礦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