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創作的散文集

《阿勒泰的角落》是作家李娟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0年6月。

該書講述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山區開著一個半流動雜貨鋪和裁縫店時的生活故事。作者以自然筆調記錄日常點滴趣事,向讀者展示了北疆阿勒泰地區淳樸自然的風物人情。

《阿勒泰的角落》獲2013年第四屆天山文藝獎、2014年花地文學榜年度散文金獎。

內容簡介


《阿勒泰的角落》 依據李娟先後到過的不同地域,分為喀吾圖、巴拉爾茨、沙依橫布拉克、在橋頭、紅土地五個章節。書中描寫了眾多在阿勒泰生活的人,包括李娟的母親、老外婆、妹妹、當地村民爾沙、納德亞一家,還包括阿勒泰的風景,同時展現了冬窩子、爬犁、拖依等獨特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

作品目錄


在喀吾圖在巴拉爾茨在沙依橫布拉克在橋頭在紅土地
一個普通人葉爾保拉提一家孩子們秋天在戈壁灘上
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河邊洗衣服的時光深處的那些地方妹妹的戀愛
喀吾圖奇怪的銀行河邊的柳樹林和喀甫娜做朋友有關納德亞一家拔草
我們的裁縫店門口的土路帶外婆出去玩我們的房子點豆子
看著我拉麵的男人有林林的日子裡外婆的早飯坐爬犁去可可托海金魚
喝酒的人巴拉爾茨的一些夜晚補鞋子的人懷揣羊羔的老人三個瘸子
爾沙和他的冬窩子更偏遠的一家漢族人在橋頭見過的幾種很特別的事物粉紅色大車

創作背景


阿勒泰地區位於新疆北部,是個多民族聚集地,其中哈薩克族約佔人口總數的一半。李娟一家之所以選擇來阿勒泰,是因為當時家中所有的錢只夠用來在一個偏遠的地方租房子做生意。她們到達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圖,在喀吾圖開了一家裁縫店,之後又轉行開雜貨鋪。因為做生意的緣故,李娟一家跟隨牧民在夏牧場和冬牧場之間輾轉遷徙,流動的生活讓她走遍阿勒泰的各個角落,見識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式各樣的人。隨著經歷的增長,李娟便慢慢創作出了《阿勒泰的角落》中的散文。書中收錄了李娟自1998年到2003年之間陸續發表在《文匯報》《南方周末》上的短篇散文。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阿勒泰的角落》記錄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書中除了一家人濃厚的生活氣息之外,更能發現李娟與生活的坦然相處。她不發表關於生活的意見,她感受生活。因此,讀者看到的是一種生活的姿態,對生活的坦然與欣喜。明明住的是四面透風被人遺棄的房子,作者還樂滋滋地想著自己住的是套大房子。之後又搬進一間用土塊蓋起的小房子,也覺得溫馨無比。裁縫鋪的店面只有十來個平方,前半截做生意,後半截睡覺、吃飯。對李娟來說,這樣的環境下,牆皮突然掉下來一塊,也是被鍋里燉的風乾羊肉溢出的香氣酥下來的。外面的女孩子都不願意嫁過來的地方,李娟卻能在這片紅土地上自得其樂。
在書中,讀者可以看到一種在現代社會幾近絕跡的生活方式:賒賬。牧民在雜貨鋪賒賬,在裁縫鋪加工衣服賒賬,酒鬼喝酒也是賒賬。牧民春天上山之前,剛離開荒涼的冬牧場,羊群瘦弱,手上沒有現錢,生活用品又急需。在雜貨鋪賒賬,只需在本子上寫下名字,牧民來年春天就會主動上門還賬,看著本子上的名字劃掉再放心離去。在喀吾圖,牧民們的生活固然貧窮,但每個人都堅守著自己的信仰。當地人又很重禮節,相互之間問候往來很少空手上門,正式的拜訪和赴宴更是要精心準備禮物。而禮物一般都是一塊布料,這些布料在小小的喀吾圖流轉,送出去的布可能好幾次被送回自己家,直到某天被送進裁縫鋪做成衣服。但布被送進了裁縫鋪,付不起加工費的卻大有人在,物質的貧窮也抵擋不住哈薩克族族女子愛美的天性,她們拿不出錢,就從家裡拿雞做抵押,實在連雞也拿不出來的,僅僅是看著做好的衣服掛在牆上,也會感到欣喜。
在作者筆下,一隻夜夜鑽作者被窩取暖趕也趕不走的野貓,在茫茫荒野茫茫長夜之中竟成為她的精神依靠。作者甚至救過快要凍餓而死的老鼠。在作者看來,人類只是服從了自然規律從大地獲取糧食,動物也是服從了自然規律獲取生存。橋頭曾駐紮過一批雲母礦職工,他們撤離后留下一批狗。因為和人相處的久,這些土狗和人格外親近,但這卻成為人冬季打狗的捷徑。在這些事件的敘述中,不難發覺作者對人與動物價值區別的追問,對動物、人類在整個自然中的生存境況的終極關懷。對於地震、洪水一類的天災,人類將其歸於命運。而人類對其他生物的絞殺,對動物而言何嘗不是無能為力的命運。作者認為,世間一切的不平衡都以另一種更大的平衡維繫著,最終都歸於近乎荒蕪的波瀾不驚。
雙重視角
作為一個受過現代文明洗禮的漢人,李娟對阿爾泰描寫所產生的意義是多重的:作為生長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漢人,李娟是“異鄉人”;但多年的紮根生活,又是“故鄉人”,於是有了主客雙重視角。同時,作為在城市中生活過的人,深切感受過現代化洗禮的人,對游牧遷徙這種古老的生存方式的展現就帶有了現代性的審視意味,雖然在文本中並不明顯,但仍能發覺對古老游牧文明的捕捉是一雙受過現代文明洗禮的眼睛。反過來,這份古老也在審視現代人的生存狀態。
口語化書寫
仔細閱讀李娟的文章不難發現,與當代很多作家喜歡關注時事不同,李娟的筆下訴說的都是日常生活。葉爾保拉提一家、河邊洗衣服的時光、外婆的早飯、補鞋子的人,諸如此類,都成為李娟書寫的對象,也可以看出李娟對日常生活書寫的傾心。而這種對日常的書寫,通常是通過口語化的對白實現的。《阿勒泰的角落》中幾乎每一篇都會有大量的口語和對白,而這種對白又因為源自日常生活,使得讀者十分容易進入當時的情景。在《爾沙和他的冬窩子》這篇文章中,描寫“爾沙講起漢話來,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間,起碼隔著三個逗號的停頓”,李娟就真的用了三個逗號,爾沙說話時憨厚的樣子立刻出現在眼前。李娟的口語化書寫產生的另一個效果就是幽默,雖然故事的主題或許並不滑稽,但李娟卻總能在嚴肅的地方找到輕鬆的成分,讓讀者不會被憂鬱的氣氛籠罩。

作品評價


《阿勒泰的角落》讓讀者有機會伴隨李娟走過羊道,熬過冬牧場,回到她寫作的原鄉。她的文字重新喚起我們幾乎要遺忘的“天真”、“純凈”之美,也讓阿勒泰從一個地理和精神上雙重的偏遠角落,變成大家所熟識的文學地標。與其說她是用細膩的情感和質樸的筆致描述了個人的生活,毋寧說,她是透過私人的感觸呈現了新疆的歷史脈動,在那自然素凈的文字背後,是新疆廣裹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時間很綿長,而人變得很小很小。(花地文學榜頒獎詞評)
她敏銳的捕捉,純真的筆調,使得筆下的風景令讀者身臨其境,人物也因對話、內心描摹的生動而活靈活現。(《南方人物周刊》評)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出版社ISBN版本備註
2010年6月萬卷出版公司978-7-5470-1010-5第一版
2013年9月新星出版社978-7-5133-1253-0第二版 

作者簡介


李娟,1979年生於新疆,現居阿勒泰,供職於新疆文聯。童年和少女時代不停輾轉於四川、新疆兩地。高中輟學后,跟隨家庭有過短暫的阿勒泰哈薩克村莊的生活經歷。后又於十年後,兩次重返牧場,深入哈薩克牧人家庭,創作出牧場系列作品。迄今出版作品有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冬牧場》《遙遠的向日葵地》《羊道》系列等。曾獲2006年第二屆天山文藝獎、2010年第九屆上海文學獎、2011年度人民文學獎、2012年第二屆朱自清散文獎等獎項。
李娟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