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
成語
諱疾忌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huì jí jì yī。出自《韓非子·喻老》,名醫扁鵲三見蔡桓公,皆看出桓公有病,且一次比一次嚴重,但桓公卻不承認,也不肯就醫,終至喪生。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比喻不認錯。
諱:忌諱、避忌;忌:怕,畏懼。指隱瞞疾病,願醫治。喻掩飾缺、錯誤,願改。
宋·周敦頤《周·》:“今,喜規,諱疾忌醫,寧滅悟。”
:扁鵲蔡桓,,扁鵲曰:“君疾腠(讀ò,皮膚紋),治恐深。”桓侯曰:“寡疾。”扁鵲,桓侯曰:“醫治病功。”居,扁鵲復曰:“君病肌膚,治益深。”桓侯。扁鵲,桓侯悅。居,扁鵲復曰:“君病腸胃,治益深。”桓侯。扁鵲,桓侯悅。居,扁鵲桓侯。桓侯故,扁鵲曰:“疾腠(ò),湯熨(醫布包熱葯敷患)及;肌膚,針石(醫針石針刺穴)及;腸胃,火齊(醫湯藥,火齊湯)及;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早從事焉。”(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譯文: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為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儘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患著浮腫,而諱疾忌醫,但願別人糊塗,誤認他為肥胖。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立此存照”》
【近義詞】:文過飾非
【反義詞】:知錯必改
作主語、賓語、定語;比喻不認錯
【正音】諱:不能讀作“wěi”。
【辨形】諱:不能寫作“誨”。
【辨義】諱疾忌醫和“文過飾非”,都有“隱瞞自己的缺點或錯誤”的意思。但~偏重在“怕人批評,不肯接受幫助”;“文過飾非”偏重指尋找各種理由來掩飾錯誤、缺點。
1 現在社會有個通病,那就是諱疾忌醫,得過且過。
2 諱疾忌醫的人又怎麼會成為一個知錯就改廣納群賢的人呢。
3 任何犯錯誤的同志,只要他不諱疾忌醫,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我們還是歡迎他的。
4 因此,諱疾忌醫終究不是好辦法,要根本地解決問題還得從理論的本源定義上找原因才行。
5 如果不諱疾忌醫,中國人應該敢於坦率承認,在中國文化乃至東方各國中即使能找到有關思想的閃光,也僅是與大局無補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