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本位制
國際貨幣體系
美元本位制指的是當今世界上所通行的、以美元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結算貨幣和外匯交易手段的一種國際貨幣體系。
美元本位制即以美元為基本貨幣計量單位,如1美元=6.3人民幣;這種相對的是人民幣本位制1RMB=XX美元
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形成了由中心國和外圍國組成的中心―外圍體系。美國是當之無愧的中心國。外圍國家主要是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及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向美國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級產品來獲得美元。歐洲等國則向美國購買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產。東亞國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購買債券的形式流回美國,部分石油輸出國的美元則在歐洲形成一個巨大的離岸美元市場。這一市場中的美元也以購買各類金融資產的方式迴流美國。
為了避免大量美元在外國以現金形式存在,並在某些時候集中拋售的可能性,美國必須將自身的金融市場做大,提供兼具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投資機會,才能很好地吸引和吸納這些美元。為此,美國需要鼓勵金融創新,為投資者提供數量和品種更多的投資工具,更低的准入門檻,更為寬鬆的交易環境等。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該法案規定,只要銀行能夠操作充足的資本,就允許其擴大服務範圍和拓寬業務領域,美國的金融業從此實現了全面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使得美國的金融衍生產品不斷出新,金融市場不斷擴大,美國經濟的虛擬化程度大大提高。隨著美國金融業的飛速發展,美國的經濟結構中以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成分越來越突出,實體經濟的比例則漸趨下降。美國實體經濟創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已經從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實體經濟中最具代表性的製造業也從1950年占其GDP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而其虛擬經濟創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則從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國戰後的三大支柱產業,汽車、鋼鐵和建築業早已不再具有往日輝煌,代之而起的支柱產業是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因此,在美元本位制下,新的國際分工格局形成了。作為中心國,美國將自己打造成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為全世界輸送美元儲備和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美元投資工具。當然,美國還保留了部分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並在這些製造業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在美元本位制下,當前的國際分工格局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和不平等性的特點。整體性體現在:外圍國家以美國為重要的出口對象,通過不斷增加對美國的出口來獲得更多的美元,即國際購買力。美國消費者通過購買這些外圍國家出口的廉價消費品,獲得了大量的補貼。這樣的分工結構既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更為外圍國家提供了增長的動力。這是一個“雙贏”的結局,只是利益分享的比例不同而已。
差異性體現在金融業與製造業在生產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金融業是資金和智力密集的產業,需要大規模的資金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投入。在這兩方面生產要素上,美國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製造業對這兩方面要素的要求則沒有那麼高。其次,金融的重要功能是風險管理,而對風險的甄別和管理需要高超的信息收集、處理和管理的能力,因此可以說金融業也是經營信息的產業。相對而言,製造業有原料的採購、生產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屬於“實體經濟”的範疇。再次,金融業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一旦金融風險過大而出現金融危機,將對金融業和實體經濟帶來巨大的破壞,這一特點也是製造業所不具有的。
不平等性體現在美元本位制是一種明顯的霸權體制。美國成為世界貨幣體系的主導者和世界金融、經濟秩序、規則的制定者,現行貨幣體系對其缺乏相應的約束,導致美國存在較大的道德風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美國人開始認為他們可以突破傳統的國際收支平衡理論,創造出新的國際收支平衡理論,將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平衡與資本項目的平衡這兩個等式合二為一,即由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順差來彌補經常項目下的逆差。這就使得美國人可以在大肆揮霍的同時,保證那些流出去的美元順利地流回美國的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為美國的政府和企業提供廉價的資金。但事實證明,這是一種自作聰明、一廂情願的安排。美元本位制下國際分工格局的不平等缺乏良好的平衡機制,是一種不穩定的制度安排。
除整體性、差異性、不平等性外,美元本位制還具有巨大的自強化性。體現為由於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之間具有極高的利益關聯度,而導致外圍國家掙脫該體系的難度非常大。外圍國家任何試圖擺脫該體系束縛的嘗試都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顯而易見,自強化性決定了美元本位制具有強大的內在穩定性。美元本位制的自強化性意味著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短時間內現有體制改變的阻力很大。美元本位制下,美國將世界各國的命運與自己綁在一起,並佔盡了好處,總是吃到甘蔗最甜的那一節。美國的企業可以在全世界投資和融資而不必承受匯率波動的風險,美國的金融機構可以在世界範圍內為企業和各類投資者提供金融服務而獲得巨額利潤,美國的政府或企業在融資時所支付的成本遠遠低於它們投資所獲得的收益。不平等的分工格局決定了中心國家可以強行分得世界新增財富的大部分,外圍國家要想突破這種格局而成為新的中心國家必將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不平等性決定了美元本位制存在深刻的矛盾,決定了該制度將來必然崩潰。在美元本位制下,由於美國的貨幣政策是獨立的,不必考慮世界其它外圍國家的情況,因此世界外圍國家可能因為美元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而受害。2002年格林斯潘為消除9·11事件和高技術股票泡沫破滅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而將聯邦基金利率穩定在1%這一低水平上。儘管這一舉措有助於支持美國國內經濟不至於滑坡,但卻導致美元流動性大增,使得全球市場上出現流動性過剩,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儲備了充足的彈藥。同時,美國長期處於雙赤字狀態,負債狀況日益惡化。美國沒有選擇通過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同時約束財政支出等措施,改善自身的收支狀況來約束自己,而是通過吸引境外美元進入本國的金融市場,客觀上加劇了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
以上分析表明,美元本位制具有高度的不合理性和風險性。儘管此次金融危機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推翻美元本位制,但其根基已經發生了動搖。歐盟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不斷提議改革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試圖打破美元獨霸天下的地位。隨著以“金磚四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大國的崛起,美國作為中心國的地位在不斷削弱,美元本位制也會由以前的固若金湯走向逐步瓦解。但不容否認,美元本位制的演變必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曲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