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教學
發現教學
"發現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通過對一些事實和問題的獨立探究,積極思考,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使“發現教學”形成理論並作出新發展的,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學派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
二次大戰后,西方各工業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尤其是蘇、美兩國,都在力圖發展科技,培養發明創造人才。1957年,蘇聯的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后,美國上下一片恐慌,由此深感美國學校的科學教育水平落後於蘇聯。為確保美國在科技、軍事上的優勢地位,培養大批科學技術專家和工程師,美國開始要求教育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充實課程的抽象理論水平,並通過教學,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在這種形式下,布魯納提出了“學科結構說”,並指出“在知識大爆炸時代,應尋求新的方法來向新的一代傳授那些正在快速發展的大量知識。”這裡,他所尋求的新方法就是發現教學法。
在《發現的行為》一文中,布魯納對發現法作了詳細的描述,他指出:“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的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這就說明了發現教學法與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的不同之處。
發現法的特點,在於它不是把現成的理論提供給學習者,而是從青少年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依靠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讓學習者自己去發現問題、回答和解決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
(1)強調學習過程。布魯納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
(2)強調直覺思維. 布魯納認為,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不同,它不根據仔細規定好了的步驟,而是採取躍進、越級和走捷徑的方式來思維的。直接思維是影像或圖像性的,它的形成過程不是一般靠言語信息。“直覺思維、預感的訓練”是很容易被忽略而又重要的特徵。精靈的預測、豐富的假設是從事任何一項工作的思想家及其豐富的財富。所以,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防止過早語言化。
(3)強調內在學習動機. 布魯納重視學生形成內部動機,或把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發現活動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知識就會表現出興趣。最好的動機莫過於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的內在的興趣,有新發現的自信感。
(4)強調信息提取. 布魯納對記憶過程持比較激進的觀點。他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而是提取。提取信息的關鍵在於如何組織信息、知道信息貯存在哪裡和怎樣才能提取信息。所以,學生如何組織信息,對提取信息有很大影響。學生親自參與發現事物的活動,必然會用某種方式對它們加以組織,從而對記憶具有很好的效果。
(1)教學要與兒童的認知發展相適應,合理安排教學序列。
(2)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造成強烈的問題意識。
(3)深入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培養其思維操作水平。
(4)注意適時強化。
(1)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形成探究動機。
(2)洞察、展望、分析、比較,提出假說,進行選擇思維。
(3)從事操作,驗證假說,得出結論。
(1)發現教學模式的優點
一是有利於促進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形成,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智力、發揮潛力。發現學習是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究,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並形成自我獎勵、自主學習的內部動機。
二是有利於知識的記憶。發現法使學生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從而可以鞏固對知識的記憶。
三是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學生在經歷了問題的最初困惑到最後解決的漫長曲折的思維過程之後,再碰到類似問題,思維過程將大大縮短,反應將變得敏捷而有效。日本學者通過對比實驗發現,發現法對於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比其他方法都高出30%左右。
四是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發現教學以過程為定向,充分顯示學生的思維過程。而且發現教學有助於培養直覺思維、分析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
(2)發現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發現教學的適應範圍和對象是有限的,它並非適用於所有學科或所有學生。發現法最適用於數理學科,這是因為數理學科有嚴密的邏輯系統,遷移性強,便於發現探究。而發現法在文學、音樂、美術等科目中就難以適用。
發現教學對學生的知識基礎要求較高,發現學習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發現需要、發現經驗,並樹立有效的假設,這較容易引起學生的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
發現教學費時較多,通過發現學習來掌握知識,效率很低,運用不當就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因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習間接知識為主,這就要求學生不需要事事都按照“發現的步驟”去進行,這是不可能的。
發現法對教師要求較高,發現教學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尤其是在教師“引導”與學生“發現”的結合問題上,對教師要求較高,要因教材或因學生而異,教師難以嫻熟運用。
生物教學案例
完全由學生自已擬定過程,並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從而得出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活動基本由四個既連續又可反覆的環節所組成。第一,明確所要發現的問題和過程:
(1)確定目標;
(2)確定路線、步驟和方法。第二,尋找、搜集和製備觀察實驗的生物材料,以便獲得觀察資料和數據;
(3)獲得觀察實驗用的材料;
(4)觀察和實驗;
(5)記錄(包括繪圖);
(6)分析;
(7)進一步實驗;
(8)記錄。第三,資料和數據的處理:
(9)數據的處理(數學統計、表格化、線圖化);
(10)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歸納概括。第四,得出結論:
(11)發現規律性;
(12)提出結論;
(13)驗證結論。
上述13個項目是基本的項目,它們之間還有若干更小的細節。它們的順序也是模式的,實際會有某些變動,例如某些項目可以刪去,某幾項有時又需要幾經反覆才能進入下一項等。總之,上述第一至第四是生物學科學研究在中學生可接受範圍內的縮影。從內容上看,它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一個具體過程。使學生理解這一過程,並能在實際中實行,那麼,培養學生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就算基本上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