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錢

紙錢

民間祭祀時用以禮鬼神和葬禮及掃墓時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幣之一。這種燒紙錢的習俗起源於魏晉南北,鼎盛於唐宋,后流傳至今。

詞目


紙錢

拼音


zhǐ qían

英文


joss paper

基本解釋


迷信的人燒給死人、鬼神的銅錢形紙片。
紙錢
紙錢

引證解釋


迷信者在祭祀時焚化給死人或鬼神當錢用的紙片。亦可望空拋撒或懸掛墓地。形狀有圓形方孔如銅錢者,也有紙上打些錢形的。洪喜慶的 《杜詩辯證》 上說 : “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 , 剪紙為紙 , 以代束帛 , 至唐盛行其事”。
張籍 《北邙行》:“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
《宋史·寇準傳》:“縣人皆設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掛紙錢。”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墳上燒紙錢去。”
《剪燈餘話·何思明游酆都錄》:“賢輩雖曰讀書,而燭理未徹,鬼神豈可以酒肉私?人命豈可以紙錢買?”
清洪升《長生殿·哭像》:“疊金銀山百座,化幽冥帛萬張。紙銅錢,怎買得天仙降?”
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二:“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亦稱“紙銅錢”。

基本含義


起源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 ,陪葬與燒毀是兩個概念。紙錢產生之初可能並不是用來燒的, 埋葬、拋撒、懸掛等方式可能要早於焚燒 ,但由於紙錢焚燒時化作煙霧的形象能使人產生進入冥界的想象 ,故焚燒馬上成為最常用的紙錢處理方式。依此看來 ,燒紙錢由來傳說產生時間的上限 ,理論上可以追溯到紙錢產生的同一時代— — —魏晉。並在西域高昌王國舊址等佛教國家遺址出土過冥幣。
紙錢
紙錢
據洪喜慶的 《杜詩辯證》 上說 : “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 , 剪紙為紙 , 以代束帛 , 至唐盛行其事”。從唐人王建《寒食行》 詩中“三日無火燒紙錢 , 紙錢那得到黃泉”之句可見一斑。宋人陶彀的《清異錄》 上說 : 周世宗柴榮葬日, 用象徵形狀的金銀焚化 , 紙錢的形狀大似碗口, 上有印文, 黃色印的叫“泉台上寶” , 白紙的稱“冥游亞寶” , 說明五代時紙錢已經用雕板印刷大量生產了。從魏晉開始用紙錢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有詩云:“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雲”。從埋錢轉變為燒錢,可能和佛教有關。學者認為,佛教的傳入,燒錢也隨之盛行。故可知燒紙錢由來,應該是受到印度或中亞習俗的影響。印度或中亞人認為,可以用火將祭品傳遞給鬼神,如婆羅門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傳遞物品的能力。宗教信仰及其相應的意識觀念的改變,這一點是出現紙冥幣的思想前提。冥幣之根,是植於華夏民族以實財殉葬的習俗之上的,原本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產物。東漢以後,隨著佛教由印度的傳人,佛教思想及古印度的社會習俗也相應傳入中國。佛教主張“四大皆空”,不私財富,信徒死後屍體焚化,以求化度,靈魂轉人極樂世界。諸此佛教習俗及思想認識,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流行,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國人傳統以實財殉葬的意識,“焚化”這種充滿佛教色彩、據稱可起到由“現界”轉人“冥界”作用的新觀念,逐步被人們所接受,這對包括冥幣在內的明器的變革,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唐宋以後,過去基葬中最為常見的金屬或陶質明器大為減少,縈盛一時的陶房屋、陶穀倉、陶車、陶灶、陶俑、陶牲畜,被葬禮上付之一炬的紙人、紙馬、紙房屋等紙明器所替代。由硬質冥幣脫胎衍化而來的紙質冥幣,一方面能從形式上滿足人們殉財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神聖的焚燒,在親人心目中轉化為冥冥世界中享用的錢財。
已知最早的紙錢實物出土於新孤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1990年(文物)第9期,詳細登載了江西德安周氏墓中發現的紙質冥幣。周氏墓紙質冥幣裝在一個展開的蝴蛛形荷包里,冥幣系黃紙剪成,圓形方孔,有些印有“卍”字,“卍”字音讀“萬”,是佛教中吉樣如意的符號,這類錢可能是文獻中所說的“梵陰錢”.“梵陰錢”據稱是一種佛國通行的貨幣。
魏晉以來佛教就在中國盛行開來,佛教東漸所帶來的因果報應說、生死輪迴說和地獄說,使人們了解到彼岸世界的種種,豐富了他們對死後俊世界的想像。佛教傅入中國俊鼓吹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在喪事中使用紙錢超度亡霎,祭奠死者。而且受到佛教的影響還產生了一大批專門描繪冥府與地獄狀況的作品,例如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志怪小說。這樣一些小說的產生加上大量說書人和佛教徒的宣傳,致使下至老百姓上至帝王將相都深信佛教,深信彼岸世界的存在。
“魏晉以來,由於佛教的傅入,因此佛家葬俗也開始在民間廣為傳播開來。佛教宣尊茶毗火葬法,故改為燒紙錢。”④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世族之祭掃者,於祭品之外,以五色紙錢製成幡蓋,陳於墓左。祭畢,子孫親執於墓門之外而焚之,謂之‘佛多’。民間無用者。”
但凡出殯,移動靈柩家屬都會走在前面散紙錢於路上,名曰「買路錢」。據《事物原會》稱:“近俗出殯,扛柩而行,令人前道,散擲紙錢,名曰「買路錢」,謂即高柴買道之遺意。又曰日本國,凡出殯,殰前設香亭一座,名謂孤台,令一人在前散銅錢而行,亦名「買路錢」,任貧乞者拾之。似俗又自日本流入中國矣。”
“紙錢”,種類不一,據筆者查史記載,一共有三種。一種是最古時候的“打錢”,是用木槌和鐵制的錢模,把錢的形狀打在土紙上;一種是“剪錢”,就是俗話說的“買路錢”,以土紙裁為方塊,貼以金銀色的紙箔,或折成元寶的錠狀,以像金銀;一種是“印錢”,是仿近代的紙幣、銀元,印上“冥通銀行”以及各種數字的金額。就如人世間流通的紙幣。紙錢的產生,原於古人篤信靈魂不滅的意念,認為有天堂和地下世界,就要給死去的親人在天堂或地下世界有使用的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