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阿耆尼的結果 展開

阿耆尼

阿耆尼

阿耆(qí)尼(梵文),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詞,與拉丁語的火焰—-“ignis”是同源詞(及與英文動詞著火“ignite”同根)。

阿耆尼含義


阿耆尼(Agni)(一) 吠陀教以及印度婆羅門教之火神。又作阿哦那、惡祁尼、阿只尼。意譯作火。創世之初,創造主梵天用他的肚臍眼創造出八位善良的天神,稱為“婆蘇”. 意思是樂善好施;其中老六就是火神阿耆尼,又以他的威力最強大,成為婆蘇的首領.
阿耆尼一詞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詞,與拉丁語的火焰“Ignis”是同源詞(以及與英文動詞著火“Ignite”同根)。
阿耆尼
阿耆尼
阿耆尼作為火的神格化象徵了火焰永恆不朽的奇迹,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給阿耆尼火的祭品會被凈化以及傳達到其他神祇,亦令阿耆尼帶有凈化和送信者的屬性。
阿耆尼是典型的經歷了三相神(梵天、毗濕奴及濕婆)信仰的興起、但對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
據梨俱吠陀記載,其來源或存在形式有三種,即三界中,於天界為太陽,於空界為雷電之火,於地界則為祭火。此為印度教梵天、毗濕奴、濕婆三神思想之萌芽。於梨俱吠陀中,特別讚美火神之讚歌佔全部讚歌之五分之一,僅次於因陀羅。祭祀時能把祭品傳送給諸神,故被視為諸神與人之間的使者。除人類、禽獸之外,火神亦普遍存於植物、水中;祭典之外,亦常於誕生、入門、結婚之時祭拜之。全身呈紅色,發光如太陽,面色如乳酪,無頭無足或三頭七舌,十方皆面、金眼、千眼等。於諸神中與人類之關係最密切,能破除黑暗,燒盡不凈,降魔除怪,亦被稱為‘羅剎(惡魔)之殺戮者’。此外,能降恩予崇拜者,並解救危難。

阿耆尼國


(二) 即阿耆尼國。位於西域之古國名。又作烏耆國、焉耆國。東鄰高昌,西接龜茲。其地即今新疆天山南路東北部之喀喇沙爾(Karashahr)。(參閱‘阿耆尼國’3657 )
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現代維吾爾語稱黑城。自兩漢至唐,漢文史籍一般寫作焉耆。九世紀中期回鶻西遷新疆后,稱此地為Solmi/Sulmi。(參見耿世民、張廣達《唆里迷考》),載《歷史研究》1980年第二期,頁147-159)元代漢名作唆里迷,十四、十五世紀伊斯蘭教傳入當地后稱C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