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苦心蓮的結果 展開

苦心蓮

1984年林福地執導電視連

《苦心蓮》是由林福地執導的作品,蕭大陸參加演出。

台灣電視劇《苦心蓮》拍攝於1984年,講述女孩古心蓮的故事,從小住在台灣四重溪的山上,因為家裡收成不好,小時候過的日子很苦。當她8歲的時候就出去打工。從小,她的志向就很堅定,長大后要做生意,讓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過上好日子。

劇情簡介


相關劇照
相關劇照
講述的是住在台灣四重溪的山上,女孩叫古心蓮,因為小時候過的日子很苦,所以片名 就叫《苦心蓮》,因為家裡收成不好,當她8歲的時候就到大戶人家。從小,她的志向就很堅定,長大后要做生意,讓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過上好日子。她和大戶人家鄭家的同齡小姐結為了好朋友。後來,抗戰爆發,鄭家遭到日軍飛機轟炸,老闆,少奶奶也死去,僅剩下老夫人,小姐和小蓮倖存。面對這些種種磨難,她們又能否克服?……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老年古心蓮錢璐
少年苦心蓮蘇慧倫
成年苦心蓮桑妮
古金土魯直
古奶奶唐如韞
素娥梅芳
玉春楊貴媚
小陳卓勝利
趙嘉祥蕭大陸
阿尾伯洪流
庄思源夏威
阿嬌姨丁玫
田正雄李昆

職員表


總導演林福地

音樂原聲


憶鄉曲(電視《苦心蓮》主題曲)
四重溪的水涼又清
四重溪的水情意長
我家住在溪頭水源上
春光明媚 秋氣(風)爽
冬天溫暖夏天涼
四重溪的水水流長
四重溪的水悠悠淌
隨著溪水流落到他鄉
朦朧的淚悄悄流
人生的苦暗暗嘗
四重溪的水甜又香
四重溪的人思故鄉
我又回到生長的地方
喜悅的淚滿眼眶
興奮的淚暖洋洋

相關文章


編、導、演均為一時之選
“苦心蓮”如一股清流洗濯人心
●文/李琴備受矚目的台視國語連續劇“苦心蓮”,推出后普獲大眾的好評;樸實的劇情、細緻的畫面不但在國內螢幕上少有,亦足以比美日本電視劇的製作水準。
苦心蓮含冤離開游家時身無分文,走在荒郊野外正是黑夜,心蓮又冷又餓又害怕,但家中的奶奶和父母正在呼喚她,她要回到雙親身邊,在野地掙扎又跌倒,終於不支昏倒在地。
當心蓮醒來,已在一間小屋,一名老人阿尾〈洪流飾〉、一名年輕人庄思源〈夏威飾〉正在注視她,看她醒來兩人都很高興。從此心蓮就住在小屋裡。山居的日子很單純又愉快,心蓮主動幫兩人洗衣煮飯做雜務,庄思源則教心蓮認字及九九乘法等功課。
庄思源是位世家子弟,在日本念書時加入了反清同盟會,回到台灣又從事抗日活動被通緝,只好躲避山中,庄思源雖然滿腔熱血愛國愛民,但自己的父親是人人痛恨的漢奸,所以心情憂鬱難以紓解時,就拿出笛子吹奏,心蓮善解人意的默默在一旁聆聽,也能體會到傷感與悲愴的情懷。
心蓮在山屋中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之後,庄思源決定下山親自送她回家,臨行把心愛的笛子送給心蓮留做紀念,在走向四重溪的途中,被日警發現,庄思源在掙逃中被擊斃,心蓮永遠不會忘記最敬愛的庄叔叔慘死的一幕。
農作物因乾旱而歉收,生活越來越艱難,心蓮回家目睹家中的窘境,決定再離鄉背井去做長工,此時心蓮的母親素娥為了生計,遠走四重溪的溫泉旅社當女中,幫忙灑掃清洗的工作,而心蓮也決定到恆春的鄭記商號幫傭,臨行前,心蓮到四重溪探望母親,在旅社母女相見驚喜萬分,當夜心蓮吃了一頓最豐富的晚餐,夜裡心蓮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中,說出到恆春幫傭的事,素娥又疼又心酸的緊緊摟著懷中的心蓮。
一大早素娥拿著木偶送給心蓮,要她思念母親或受委曲時把心裡的話跟木偶說,心蓮抱著木偶又開始接受一次新的生活。
台視第六攝影棚正開始拍攝溫泉旅社母女乍見之下驚喜不已的一幕。飾老闆娘的夏台鳳一身紫底白花的和服把皮膚襯托得特別亮麗,雖然演出的場次不多,但每一個表情、神態都演得恰如其分,這全憑豐富的經驗和自我要求才能在平實、自然中掌握戲味。
飾演醉客的老牌演員李昆,很少出現在螢幕上,此次在“苦心蓮”軋上一角,全憑和導演林福地深厚的交情。在戲中他演一位富商田正雄,因醉倒在野地被素娥發現救回旅社,事後,曾以一隻金錶贈予素娥表達謝意,素娥確因禮物太貴重而婉拒,田正雄沒想到出身貧寒的素娥有此操守和見識,對素娥更增加了幾分敬意。
有三十多年演戲經驗的李昆,他的演技已是有目共睹,過去他以擅演喜劇稱譽影壇,這位影劇圈的老前輩是什麼原因願意在“苦”劇飾田大爺一角。他說:“除盛情難卻外,我也有藝術家的脾氣,對戲也是有選擇的,林導演的戲我很欣賞。這次雖然只有幾場戲,但只要演好了也不必計較場次的多寡。”
但到了佩佩上場就沒那麼容易過關,台詞一長,佩佩方寸大亂,常令導演和現場工作人員啼笑皆非。林福地忍不住說:佩佩你可以編劇了,下部戲你來編劇。好在蘇媽媽在旁不時提詞才讓蘇慧倫過了關。
梅芳從“不要說再見”就和“苦戲”結了緣,這次又在“苦”劇中飾演心蓮的母親,一生與困苦環境搏鬥的苦命人。在攝影棚和魯直的一場對手戲,對白不多全靠表情做戲。梅芳正以幽怨的眼神瞥了魯直一眼,低著頭,嘆口氣……。被電話鈴聲中斷了,梅芳接了電話神色匆匆的對導演說:我先生車禍受傷輕微腦震湯。林福地很體諒的說:最後一個鏡頭就可以收工了。也許是心情焦慮,梅芳哀怨的眼神格外傳神,幽幽的對金土道出:我有一位好婆婆,卻沒有好丈夫。導演一聲“卡”,大夥才舒了一口氣。
在國內螢幕上“林福地”可是響亮的金字招牌,從他過去所導的連續劇,叫好又叫座,這次精心製作的“苦心蓮”不但超越了以往的作品,如一股清流,洗濯了觀眾的視覺與心靈。■
1984年8月5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139期P14~P19)
看“苦心蓮”有感
一部好戲的推出,總是要引起廣泛的矚目與議論,台視連續劇“苦心蓮”正是眼前最好的例證。
這幾天,觀眾朋友之間,只要看過“苦心蓮”,莫不深受感動,口碑相傳,認為是螢光幕上武打奇幻雜陳的黃金時段中,一股沁人心脾,凈滌精神的清流。
“苦心蓮”之所以值得讚許,最明顯的是製作上所表現的精緻匠心。誠如聯合報記者七月廿三日所報導:“為了‘苦心蓮’的拍攝,製作單位踏遍中、南部,為外景場地煞費周章,而演員上山、下海,有不少人吃了苦頭,甚至涉身險境。”影劇圈的客觀人士都看得很清楚,這部戲從籌備開拍到播出,長達八個月,導演林福地以他一貫嚴謹認真的精神,不論演員的挑選,服裝道具的配置,內外景鏡頭的運用,甚至各種製作細節的安排,都不是時下許多戲劇節目急就章的作法,而是殫精竭慮追求完美,像這般苦心經營,精心製作的戲,能獲致觀眾的共鳴,得到各界的好評,應是極為自然的結果。
“苦心蓮”最扣人心弦的特色,是現實題材的適切運用與主題意識的健康表達。這部戲刻畫了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從幫傭的小可憐到成為一位大企業家的艱苦卓絕奮鬥歷程,她的一生故事,也正烘托出我們國家社會的現代化過程,劇情的節奏巧妙地拍擊著歷史的脈搏,劇中闡釋的苦盡甘來的真諦,對現代人生應具有相當的啟示意義。中央日報即曾指出:““苦心蓮”描述五十年來社會型態的改變,藉著‘心蓮’苦難中成長的歷程,讓大夥回味一下,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在大家一點一滴的奮鬥、努力下,才有今天的進步和繁榮。”這段評述堪稱深刻而公允。
在電視環境下,台視能適時的播出健康寫實、激勵人生的“苦心蓮”,確實顯得極為突出。大家當記得,我們上周才談到電視節目的限“武”問題,由於受到武俠港劇後遺症的影響,造成國內螢光幕上武俠劇的泛濫,一片刀光劍影,識者引以為憂,適度限制武俠劇,乃成為必然的趨勢。“苦心蓮”完全擺脫暴力神異噱頭,而以倫理親情、堅貞人性為主題,拍成如此清新優美、感人肺腑的一部大戲,當然會立刻獲得大眾的肯定,而且更將隨著劇情的進展,贏得越來越熱烈的讚歎!
看“苦心蓮”,我們似乎隨時都會聯想到另一部成功的連續劇“星星知我心”。在這兩部戲里,描繪偉大的愛心、純樸的人情、溫馨的社會、美麗的鄉土,大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這兩部戲里,主角人物都是在極其困苦的逆境之中,以善良與智慧,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終能改善自己或子女的環境,獲得無比的景仰與成功。這樣的戲,對於逆境中的人,具有鼓舞的作用,而對於順境中的人,也具有惕勵的力量,真正能發揮以戲劇撫慰人心、敦厚風俗的社教意義。
其實,更讓一般觀眾將“苦心蓮”與“星星知我心”聯想起來的,是林福地導演領銜的這塊好戲招牌,這一個製作群幾乎已等於好戲的代表,因此“星星知我心”的觀眾,又都成為“苦心蓮”的知心的觀眾了。據悉,“苦心蓮”製作群曾特彆強調,這部新戲將是超越“星”劇的精心力作,充分表現電視人不斷追求自我超越的信心,我們與廣大觀眾的心情相同,樂於見到電視戲劇的更新突破,更大成功。■
載自1984年8月5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139期P08~P09)
特別報導:
“苦心蓮”為時代作見證
●文/高逸
台視連續劇“苦心蓮”終於在萬千觀眾的矚目下落幕了。對導演林福地來說,這齣戲無疑是他近來最精心的力作;但對我們整個社會而言,“苦心蓮”似乎又將成為螢幕上獲得最多迴響的一齣戲。其實,“苦心蓮”使人震撼之處,除了在於劇中所刻畫的小女孩可愛,和她個人的艱苦歷程,更在於它的故事本身足以反映整個時代的面貌,以及許多人的親身體驗。
而因此感動的,似乎不只是曾生活在日據時代的同胞,甚至包括所有經歷過中國近代苦難的人。有一位自稱“劫餘老人”的退伍軍人便挺身述說他內心的感受。
這位“劫餘老人”在一封寫給台視總經理石永貴的信中指出,“苦心蓮”足以為近代全中國的苦難作見證。他接著提到清末以來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種種發展過程,認為自馬關條約后,台灣落入日本的鐵蹄下,“台省同胞生活如水深火熱”,就像“苦心蓮”戲中所描述一般。但在經過中國八年的抗戰,台灣重回祖國懷抱后,大陸卻又淪入共黨的魔掌中,多年來,海峽對岸的同胞也是過著艱苦難熬的生活。這位有心人士表示,台灣和大陸本有不可分割的血緣和地緣關係。如今看“苦心蓮”,“憶苦思甜”,國人尤其不能忘了大陸十億苦難同胞的處境。
他並指出,今日實處在“天人交逼”的關鍵時刻,“天地正氣凝聚在台澎金馬”。自先總統 蔣公起,蔣總統經國先生的領導,正如孔子所言“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讓人感覺前途充滿希望。
最感人的是,他寫道“在下自認是條硬漢,在最艱苦的情況下,都不曾掉眼淚,不知為什麼?竟為‘苦心蓮’掉了好幾次眼淚……”可以想見他是一位曾為國家、為許多同胞灑血拚命的勇敢軍人。
對於台視這次製作“苦心蓮”,他認為是對社會的一大貢獻,他並鼓勵台視繼續努力,製作更多好節目,以回饋社會國家。■
載自1984年9月23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146期P40~P41)
1984年9月23日出版
(TTV電視周刊1146期P96
電視文摘:苦心蓮的啟示
●文/芯心
很難得的,耐心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了十多集“苦心蓮”。
這是由於劇情固然動人心弦,演員稱職也屬難得:演村婦像村婦,演窮漢像窮漢,扮老師像老師,扮女傭像女傭。最欣賞的是那位風燭殘年的窮老奶奶,和一個挑重頭戲的小女孩,自然逼真,賺人熱淚。
而難能可貴的一點是,他所發展的情節故事,無不含蘊一份教育意義,規諫年輕一代努力上進,追求讀書知識的重要。強調吃苦鍛煉堅強生命,任何環境下都要把握人生方向……。
其中一集,恆春鎮上一位明理的老夫人,問那小女孩:“你從那裡來?”女孩回答:“唐山。”老太太又問:“唐山是什麼地方人?”女孩答:“中國人!”
“對,是中國人,真高興你沒有忘記我們的祖宗!”
這段對話,激起多少人的民族意識,也愧煞一小撮人的數典忘祖。
是的,戲劇是娛樂大眾的一門藝術,但是,寓教於樂才是戲劇的真正目的。甚多刀光劍影的連續劇,刺激過了,打殺完了,留在觀眾心裡的印象是什麼?是殘暴、是冷酷、是自私、是無情。
至於談情說愛的連續劇,曲折過了,悲歡完了,留在觀眾心頭的,除了牽絲攀藤的熱戀苦戀,能給多少人同感共鳴?
是的,戲劇與觀眾心靈的健康,有著極大關係,凡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情的,定會引發共鳴。相反的,不健全的仇恨殺戮,消極悲觀,也能直接影響觀眾的思想意識。
因此,像“苦心蓮”中,暗喻著的那一份悲歡歲月,苦盡甘來的啟發,以及克服挫折,生命就是希望的那一點深長意義,確已做到娛樂而不忘教育,淺顯而不屬說教的戲劇效果。〈轉載自青年戰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