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星子鎮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轄鎮
-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下轄鎮
星子鎮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下轄鎮
星子鎮,原名為蓼花鎮,地處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中部,東鄰鄱陽湖,西與華林鎮為界,北靠溫泉鎮,南接蓼南鄉,總面積45.4平方公里。
全鎮耕地面積13885畝,其中水田7775畝,旱地6110畝。另有山林地15212.6畝,水面2876畝。下轄蓼花、三角壠、幸福、勝利、翻身、仕林6個個村民委員會、95村民小組、82個自然村,總人口2.2萬。
2016年5月,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調整后的廬山市蓼花鎮更名為廬山市星子鎮。
蓼花鎮,在明正德年間至清朝中葉隸屬星子縣一都張漢嶺。民國21年(1932)稱第一區。民國30年(1941)至民國36年(1947),范蠡鄉、蓼北鄉合併改稱蓼花鄉。因蓼花池得名。1950年至1953年稱第三區。1956年稱溫泉區蓼花鄉。1958年成立蓼花人民公社。1984年7月公社改鄉,稱蓼花鄉。1995年10月撤鄉建鎮,蓼花鄉改稱蓼花鎮。
1997年,面積40.8平方千米,人口2萬。歸蛟公路從境西北穿過,轄流星、三角壟、幸福、翻身、蓼花、勝利、仕林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張漢嶺,距市中心7千米。
2016年5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函〔2016〕58號)精神,江西省政府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調整后的廬山市蓼花鎮更名為廬山市星子鎮。
2016年5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函〔2016〕58號)精神,江西省政府經研究,就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事項發出通知。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調整后的廬山市蓼花鎮更名為廬山市星子鎮。
蓼花鎮資源豐富,有黑色花崗石、型砂、鉀長石等多種非金屬礦產。其中黑色花崗石質堅,花色均勻,蘊藏量達231萬立方米,鉀長石蘊藏量72萬噸。
轄蓼花、三角壠、幸福、勝利、翻身、仕林6個村民委員會、95個村民小組、82個自然村。
鎮政府駐地張漢嶺,清稱張漢嶺市。自1983年始,按照全縣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先後分二期對漢嶺新街進行擴建。總投資130萬元。至2005年,漢嶺新街單位與居民共建房96幢,有商店47家。同時,信用社、供電所、郵政所、電信所等單位設在新街中段,加油站、液化氣站、中學、醫院設在新街兩端,新街建設初具規模,正向歸橫公路伸。
全鎮有鎮辦、村辦及個體私營企業15家,主要有石粉、型砂、瓷土、陶瓷、石英砂、花崗石、服裝、機床製造等加工與銷售行業。個體工商戶112家。商業網點遍及村落,方便群眾購物。鎮內交通便利,歸橫公路、大蓼線穿鎮而過。2005年,全鎮新建村級水泥公路18條,全長14.6公里;修建沙石公路5條,全長11.2公里。
蓼花鎮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為主。鎮政府重視水利建設,自60年代至2005年,全鎮修建中、小型水庫15座,電站12座,裝機容量591千瓦,灌溉面積7500畝。建排澇站3個,裝機容量165千瓦,排澇面積1850畝。修建圩堤6座,總長7610米。建退田還湖、平垸行洪水閘10座,蓼花池已消除百年內澇。尤其是1998年特大洪水后,全鎮開展了災后重建,國家補助每戶災民1.5萬元,全鎮災民享受國家建房補助款1314.7萬元,在黑石包、老虎嶺、後背建3個中心村,建新房1119棟。
2005年,全鎮糧食總產量6685噸、棉花220噸、油料532噸、當年肉豬出欄5300頭、水果137噸、水產品1200噸,全鎮國內生產總值5328萬元,經濟總收入7882萬元。2005年,農村富餘勞力外出務工人員456356人,主要在北京、浙江、廣東等地從事建築裝潢行業,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掙回勞務資金4000餘萬元。全鎮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159元,財政收入643萬元。
蓼花鎮自1985年以來,教育、文化、衛生、民政事業日益發展,廣大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末,全鎮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村辦小學7所。在校中、小學生3450人,教職員工155人。私人辦幼兒園1所。
該鎮蓼花電視收視站建於1991年,為全省第一個鄉鎮有線電視台。全鎮收視覆蓋率達80%以上。同時,群眾文化娛樂活動活躍,每逢年節村民結成星子大戲班子到各村演出。2005年,全縣農村文藝匯演,蓼花鎮代表隊演出的劇目《楊滾教花槍》獲縣優秀劇目獎,主演陽金龍、左劍峰均獲表演一等獎。
醫療衛生,蓼花中心衛生院始建於1956年。1982年8月,在陶子發村新建蓼花衛生院,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1992年8月,改稱蓼花中心衛生院,下設6個村級衛生所,有醫務人員21人,病床22張。2005年,縣衛生局和鎮政府籌資40萬元,新建一幢中心衛生院,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蓼花計劃生育辦公室和服務所,醫務人員6人,B超機1台、手術床2台等設備。歷年來,實施節育手術4232例。民政優撫方面,蓼花光榮敬老院建於1958年,2005年8月搬遷新址,佔地面積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遷建費用45萬元,供養老人1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