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光閣

龍光閣

龍光閣:在淮安府城外東南方,明末漕督朱大典建,為一大建築群,中祀魁星

龍光閣簡介


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丁晏有記。抗戰時毀於戰火。聚星堂:供士子讀書會文之所。禮門懸規:聚星堂大門稱“禮門”,上端掛一正圓形物(即規),象徵規則、典範。義路植矩:通往聚堂大道稱“義路”,路植正方形的樹木方陣,象徵做人要正派,講原則。

龍光閣記


清·丁晏
郡城南郭外,舊有龍光閣,前明漕督朱烈愍公所創建也。自建閣后,科甲鼎盛,民物殷富。形家謂巽地高峰,為一郡風水所系,故建諸護城岡上,踞最高之地,俯瞰城中,與文通塔首尾相應。閣門向西,亦與縣庠門相應也。閣圮於康熙二十年間,久之鏟為平地。
嘉慶辛酉,汪文端公延季解元惇大來淮周覽形勝,謂龍光閣急宜復舊,後效方長。文端倡修,以工巨不果。道光甲午,李總憲在籍與余商榷重建,捐資得五百金,經費不及十之一,總憲入都,事遂寢。壬寅夏,有事修城之役,余銳意並成之。會東阿周公任漕督,購大木將有所建,公旋代去。署漕督安邱李公,余請以撥用建閣,李公欣然允從,得木材千有餘株。鹽河北舊有廢垣磚圈,城外古紅橋有廢河石工,埋於深土。余請於當事,取以濟工。掘地丈余,得古磚十萬餘個。大者重五十斤,小者亦十餘斤,磚厚且堅,非今近所有。又掘土得大石七百餘塊,質重而色赭,工人謂石之最堅者。時鹺商毀宅,有大石門二區,大石礎數十個,皆深綠色有文,它宅皆不稱。無有購者,久欲施建廟宇而不之用。至是,遂捐以建閣,今前後所置巨石高門是也。計木石磚三者最巨,皆天所賜,遂諏吉於癸卯四月中旬決意興作,及舉鍤起土而基址尚存,閣之方向宛然矣。閣凡八角,象八風,繚垣皆中實,下牆厚三尺六寸,遞上而減。瓴甋填里,煮糯米汁灌之,鐍以鐵挶。閣凡三層,外有周廊,共高七丈有餘,上二層開壁窗燃燈,凡二十四,象二十四氣。工將大半,而頂仍缺如,匠言當鑄以銅,索值甚昂,且非數月不能辦。先是清河建塔,既建復毀,其銅頂猶存司工家,余宛轉求得之。加以刮,摩以汞,鍍黃金四兩,下承鐵鍋重六百斤。遂於九月十五日告成。祀文昌魁斗之神,塑像以桂,龕以楠,幾以柏,樓板及檻皆用柏,雕畫精麗,皆良工也。既成,而官紳致祭,讀祝者為上舍汪君鶴齡、祭土神者為武生倪君家駟,二君即以是科捷鄉魁,萃於一時。則后此擢第掇科,正未有艾也。越二年,又於閣前建精舍,有廳,有房,有庖,有圊,有僧寮。舊有朱烈愍公祠在二郎廟,今移祀於北廳,以報忠烈,不忘初也。置稻田一頃零,以為歲修之費。勒石詳載,共用錢九千餘緡。
方是閣之初建也,余如蚊虻負山,又兼修城大役,頗有嗤其不量力者。迨其成也,觀者雲集,莫不驚為奇特。然以如是之巨工,而成之如是其速。城工既竣,斯閣復魏然峙於東南,則皆天之祐助,士風民生將興起,以鳴國家之盛,而余之苦心藉以大慰。要其所以成之者,則非余之所能為也。至於協謀佽力,何君錦用心最勤,牟君炳章次之。同鄉有相助為理者,則有總憲之文在,茲不備書。道光二十四年歲在甲辰二月。
【寫作背景】龍光閣位於淮安城外東南之護城岡上,始建於明末,“自建閣后,科甲鼎盛,民物殷富”。據曹鑣《淮城信今錄》云:郡城之形為靈龜望海,龍光閣首也,文通塔尾也。又雲淮城系乾巽龍脈,自解阜洞起,抵龍光閣。龍光閣地當巽位,風水最為劇要。后閣圮廢,恰一時文運蹇,民生窘,上下都以為急宜修復龍光閣,以扶植文運民生,作者也為此積極奔走,並主持復建事宜。本文即詳記復建過程及閣之規格、形制等情況。
【註釋】郡城:此指淮安府城,今楚州區淮城。朱烈愍公:朱大典,字未孩,浙江金華人,祟禎八年(1635 年)總督漕運,翌年建龍光閣以壯淮安形勢,修書院以隆作養。明亡后,舉家殉節,謚“烈愍”。形家:看地理、地形的風水先生。護城岡:在淮安府城東南數十步。明隆慶中漕撫王宗沐因此地地勢本高,加築長堤護城,以防淮水、黃水泛濫。縣庠:縣學。庠,古代地方學校。康熙二十年:即1681 年。嘉慶辛酉:即嘉慶六年(1 801年)。汪文端:即汪廷珍(?一1827)字玉粲,號瑟庵,清淮安府山陽縣人,曾官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禮部尚書,道光三年(1823年)加太子太保,五年授協辦大學士,七年卒,贈太子太師,謚“文端”。道光甲午:即道光十四年(l834 年)。李總憲:即李宗昉,字靜遠,號芝齡,淮安府山陽縣人,嘉慶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壬寅夏,有事修城之役: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7 月,英軍攻陷鎮江。淮安府招集丁壯,並加修城牆、準備抗英保城。東阿周公:即周天爵,山東東阿人,道光十七年、二十二年兩任漕督。安邱李公:即李湘棻,道光二十二年署漕督。癸卯: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瓴甋:磚。文昌魁斗:即文曲星。佽: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