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田村

貴州省清鎮市新店鎮下轄村

學田村是位於貴州省清鎮市新店鎮下轄村。處於鴨甸河景點範圍內。有著豐富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系原學校的一片田,故名學田。村委會駐鄒家寨,現轄上翻坡、下翻坡、鄒家寨、河壩寨、大石板、營盤上、學田7個村民組,7個自然村寨,336戶1491人,有漢、彝、青、苗、水、布依等民族。有耕地面積823.3畝,其中田547畝。全村用電照明,村寨通鄉村公路。現為清鎮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地名由來


系原學校的一片田,故名學田。村委會駐鄒家寨,現轄上翻坡、下翻坡、鄒家寨、河壩寨、大石板、營盤上、學田7個村民組,7個自然村寨,336戶1491人,有漢、彝、青、苗、水、布依等民族。有耕地面積823.3畝,其中田547畝。全村用電照明,村寨通鄉村公路。現為清鎮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經濟發展


過去,由於自然、社會、交通、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學田村經濟發展速度遲緩,村支兩委想過許多的辦法,做出過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依然不明顯。實施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程后,村支兩委班子“立足於良好的地理優勢,實施新農村建設為載體、開展遠程教育為依託、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殖業,著力打造和諧新農村”的發展思路,認真組織黨員學習市場經濟知識和外地經驗,總結經濟發展滯后的教訓,大力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在村裡辦起了農民科技培訓班,利用遠教設備播放科技知識專題片,定期向群眾傳授農業技術。通過村兩委動員、村幹部帶頭養殖示範、村民自願種植、上級相關部門提供技術支持的方式,學田村建起了學習示範基地,種植葡萄、金秋梨、李子、艷紅桃、楊梅共30餘畝,每年產值在5萬元以上;種植凱特杏800畝,金秋梨600畝,艷紅桃300畝,李子300畝,楊梅300畝,發展網箱800口,經濟收入達60萬元,極大促進了學田村經濟的發展。

基礎建設


2006年以來,村黨支部緊緊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契機,把開展遠程教育與加強農村基礎實施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資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抓村寨道路硬化。村支兩委發動群眾自籌資金5萬元,爭取國家資金25多萬元,鋪平全村的近5公里的串寨路。二抓水利設施。學田村屬於典型的缺水村,在上級的大力支持幫助下,修建了小水池350個,有效解決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三抓沼氣池建設。圓滿完成了沼氣池建設250口,使農民用上了清潔能源。四抓農電網改造。該村全面完成了農電網改造,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來,村黨支部按照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利用遠程教育,廣泛動員,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助推新農村建設。一是建立遠程教育學習培訓基地。在學習培訓基地,黨員處處帶頭,率先示範,如黨員能人劉賜琴,通過遠程教育的學習培訓,帶頭辦起了全村第一個規模養殖場,貸款10萬元,興建了網箱養殖1個,年出欄魚10000餘只。在他的帶領下,全村僅用2年時間,東風湖畔網箱養魚農戶就增加到5戶,養殖網箱魚800餘口,使養殖業一躍成為村裡的又一產業,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近1500元。“做給群眾看,帶領群眾干,幫助群眾富”已成為了村黨支部和黨員的共識。二是利用遠程教育抓村莊整治。村黨支部積極發動群眾義務投工10000餘個,投資120餘萬元,解決農村飲水安全1000人,改廁300戶,改廚300戶,改院壩150餘戶,清理各類垃圾300餘噸。同時,該鎮還加快了“三池一箱”(沼氣池、小水池、垃圾池,垃圾箱)建設步伐,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250口,小水池350口,垃圾池30口,安裝垃圾箱30個,農村環境衛生得到了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三是突出抓文明創建。村黨支部將塑心育人當作頭等大事來抓,通過利用遠程教育對黨員幹部、群眾開展政治理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科學文化教育,形成了全民崇尚科學、倡導文明的社會風氣,黃、賭、毒、偷盜等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治安環境大為改善,村民更加團結與和諧。如今的學田村,農忙季節搞生產、農閑時間忙學習,節日組織唱山歌、跳秧歌......村裡衛生、殯改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通過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和“文明新風進農家”為主題的創文明組、文明戶和爭當文明村民的爭創活動,提高了農民素質,激發了廣大村民齊心協力共建新農村的熱情。
遠程教育給閉塞的農村帶來了新氣象,是黨員幹部群眾學習的知識寶庫,學田村利用遠程教育網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就是遠程教育的致富之路,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清鎮市新店鎮學田村群眾深有感觸地說。走進學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寬敞的水泥硬化路,一面高聳新農村寨大門、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樓錯落有致……在遠程教育的推動下,至今的學田村,可以說是村寨穩定、群眾和諧、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