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山
觀象山
觀象山是中國山東省青島市的“十大山頭公園”之一,位於該市的中心區市南區。觀象山海拔79米,是觀賞青島市容及海景的佳處。在青島市區諸多山頭公園之中,唯獨“穹台窺象”曾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中。穹台,即指坐落在觀象山巔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島觀象台。
觀象山在德國佔領之前名為大鮑島東山。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后,在此山興建貯水池,遂命名為“水道山”。1905年,德國人將原設於館陶路1號的皇家青島觀象台(1898年創建)遷至水道山上,與上海徐家匯觀象台、香港觀象台並稱為遠東三大觀象台之一。1911年,此山改稱“觀象山”。1914日軍佔領青島,更名為“測候山”。1923年,中國接收青島后,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將此山定名為觀象山,1931年在山頂建成穹頂天文觀測室,1932年闢為公園。“穹台窺象”也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一。
觀象山公園在1949年被海軍接管,1957年,天文部分移交中國科學院,次年恢復公園,對外開放。1966年再度荒廢。1985年經過恢復,重新闢為公園。目前此山仍分為兩部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島觀象台,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司令部氣象區台。前者對外開放,後者為軍事管理區。德國人於1910年到1912年所建的花崗岩古堡式觀象台辦公樓舊址保存完好,是一幢頗具特色的德式建築。山上還有1952年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中國各地的海拔高度以此為基點計算),以及1987年設立的“萬國經度測量紀念碑”。
青島觀象山風光
30年代是青島觀象台發展的輝煌時期。1931年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高14米、直徑7.8米的穹頂天文觀測室在觀象山頂落成。1932年我國引進的第一架直徑32厘米天文望遠鏡投入使用,它標誌著我國天文事業從此步入現代化的行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青島再度被日軍佔領,觀測工作受到極大影響。直到抗戰勝利,各項工作才相繼恢復。1949年青島解放,觀象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接管。1957年,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交中國科學院。一年後,地磁、地震兩部遷至北京,天文部仍留在觀象山上,今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島觀象台"。氣象部分仍為海軍管轄,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司令部氣象區台";。氣象台與觀象台分列於觀象山巔的東西兩側。改革開放以來,青島觀象檯面貌一新,在80年代未對哈雷彗星的觀測與研究中,摘取了中國科學院1989年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桂冠。觀象台除開展科研工作外,還積極開展科普旅遊活動,為遊人賞月、觀星、觀看太陽活動和九大行星等天體提供良好的服務,使遊人真正體會到了 "穹台窺象"的意境。
觀象山海拔79米,山勢和緩,頂部平坦,花木蔥蘢,環境非常幽美,據記載,觀象山30年代初就已為辟公園。解放後進一步植樹綠化,栽花種草,鋪設石砌路徑和石桌石椅、涼亭、花廊等。山頂處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測繪局於50年代所建的全國水準原點,全國各地的海拔高度皆由此點起算。80年代中期,觀象山公園被規劃為開展天文氣象科普教育和登高遊覽的活動場所。遊覽時間:最短30分鐘
景點常識:
最佳遊覽季節:
門票價格: 0
交通:乘1路,221路,225路觀象路站下,2路,5路,205路,212路,214路,218路,222路,301路,305路,308路,320路,325路,366路,702路,隧道1路,隧道3路,隧道5路,隧道7路市立醫院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