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psychological crisis)是指個體在遇到了突發事件或面臨重大的挫折和困難,當事人自己既不能迴避又無法用自己的資源和應激方式來解決時所出現的心理反應。
一般而言,危機( crisis)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突發事件,出乎人們意料發生的,如地震、水災、空難、疾病爆發、恐怖襲擊、戰爭等;二是指人所處的緊急狀態。當個體遭遇重大問題或變化發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就是危機狀態。危機意味著平衡穩定的破壞,引起混亂、不安。危機出現是因為個體意識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過了自己的應付能力,而不是個體經歷的事件本身。
心理危機,可以指心理狀態的嚴重失調,心理矛盾激烈衝突難以解決,也可以指精神面臨崩潰或精神失常,還可以指發生心理障礙。當一個人出現心理危機時,當事人可能及時察覺,也有可能“木知木覺”。一個自以為遵守某種習慣了的行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潛在著心理危機。染有嚴重不良癮癖的人,常常潛伏著心理危機。當去戒除癮癖時,心理危機便會暴露無遺。
1、危機是危險的,導致個體的嚴重的病態,包括軀體和精神上的反應。
2、時限性:通常持續數小時到數周不等。
3、癥狀的複雜性,包括生理和精神癥狀。
正常成長過程中,急劇變化或轉變所導致的異常反應。如:小孩出生、大學畢業、中年生活改變、退休等。
出現的罕見或者超常性事件、在無法遇見和控制時出現的危機。例如:交通事故、被綁架以及親人意外死亡等問題。
伴隨著重要的人生問題的內部衝突和焦慮,例如:生活孤獨、失去了再發展的機會等。
當個體面對危機時會產生一系列身心反應,一般危機反應會維持 6—8周。危機反應主要表現在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生理方面:腸胃不適、腹瀉、食慾下降、頭痛、疲乏、失眠、做惡夢、容易驚嚇、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緊張等。情緒方面:常出現害怕、焦慮、恐懼、懷疑、不信任、沮喪、憂鬱、悲傷、易怒,絕望、無助、麻木、否認、孤獨、緊張、不安,憤怒、煩躁、自責、過分敏感或警覺、無法放鬆、持續擔憂、擔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認知方面: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無法做決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從危機事件上轉移等。行為方面:呈現反覆洗手、反覆消毒、社交退縮、逃避與疏離,不敢出門、害怕見人、暴飲暴食、容易自責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是衝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后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如突然聽到北京爆發非典,親人得了“非典”,醫護人員感染“非典”,非典患者驟增等消息后,大多數人會表現出恐懼和焦慮。其次是防禦期,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會出現否認、合理化等。再次是解決期,積極採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最後是成長期,經歷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心理危機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經歷,並非疾病或病理過程。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經歷危機。由於處理危機的方法不同,後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種結局:第一種是順利度過危機,並學會了處理危機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種是度過了危機但留下心理創傷,影響今後的社會適應;第三種是經不住強烈的刺激而自傷自毀;第四種是未能度過危機而出現嚴重心理障礙。對於大部份的人來說,危機反應無論在程度上或者是時間方面,都不會帶來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極端的影響。他們需要的只是有時間去恢復對現狀和生活的信心,加上親友間的體諒和支持,能逐步恢復。但是,如果心理危機過強,持續時間過長,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出現非常時期的非理性行為。對個人而言,輕則危害個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則出現攻擊性和精神損害;對社會而言,會引發更大範圍的社會秩序混亂,衝擊和妨礙正常的社會生活。如聽信傳言,出現超市搶購,哄抬物價,犯罪增加等。其結果不僅增加了有效防禦和控制災害的困難,還在無形之中給自己和別人製造新的恐慌源。
心理學領域中,危機干預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採取明確有效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傷或傷及他人,二是恢復心理平衡與動力。在 SARS流行期間,有效的危機干預就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乃至穩定由危機引發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的情緒,恢復心理的平衡狀態,對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調整,並學習到應對危機有效的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增進心理健康。為了進行有效的危機心理干預,必須了解人們在危機狀態下有哪些心理需要。在SARS流行時期,人們會更關心個人基本的生存問題,如環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會擔心自己及所關心的人(如父母、親戚、子女、朋友、老師)會感染SARS;會表現驚慌、無助、逃避、退化、恐懼等行為;想吐露自己對SARS突發事件的內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夠儘快安定,恢復到正常狀態;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與支持等。這些心理需要為危機心理干預提供了依據。
危機干預主要採用支持技術,這時主要讓個體表達或發泄內心的積鬱,並在此基礎上給予同情、解釋和保證,樹立其信心。對有自殺傾向的個體,主要集中在使他們放棄自殺觀念,而不是對自殺的原因作反覆的分析和解釋。另外還會幫助了解可以採用的應對方式,幫助獲得新的信息或知識;在可能的範圍內,幫助安排日常生活,並調動和利用社會支持系統,即親人、朋友、社區、單位等共同幫助渡過難關,也即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在大規模的災難面前,如遭遇地震、海難、水災等殺傷力特別大的災難時,一般以社區為基礎進行危機干預,具體內容包括成立各種自助組織,及時識別高危人群,普及相關預防知識,在社區中宣傳心理衛生常識,提高扶弱濟貧救危活動的公眾意識。預防危機所產生的不良後果。
危機治療技術包括認知治療、行為治療、表達支持治療、患者中心療法、家庭治療等,對災難激發的精神障礙(如輕度意識模糊、木僵狀態、大喊大叫),過於焦慮、抑鬱等則需通過藥物治療。也可根據求助者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心理危機對於每一個人都在所難免,重要的是,一旦遇到此類情況,應積極配合政府實施的心理危機干預措施,甚至主動向心理專家求得幫助,以利儘快度過心理危機。
當發生危機事件時,個體的應對方式可能有以下三種:
1、有效應對,獲得成長
當發生危機事件時,有些個體能夠迅速做出恰的反應,為保證自己的生活而有效的應對出現的危機,獲得經驗,使自我得到成長。
2、度過危機,壓抑感受
這種人也能度過危機,但處理的方法是試圖通過不聞不問的方式掩蓋危機事件的存在,把危機事件有意無意的壓抑到無意識中。
3、無能為力,被危機擊垮
在面對危機事件時,無能為力,被危機擊垮,此時需要有效的心理援助,否則會給當事人留下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