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綠區的結果 展開

綠區

2010年的美國動作片

《綠色地帶》是由保羅·格林格拉斯執導,馬特·達蒙、格雷戈·金尼爾主演的戰爭動作電影,於2010年3月12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記者拉吉夫·產德拉斯卡蘭的小說《翡翠城的帝王生活:伊拉克綠色地帶深處》改編,講述了美軍一級准尉羅伊·米勒奉命在伊拉克調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卻漸漸發現了調查行動背後的真相。

劇情簡介


綠區 劇照
綠區 劇照
2003年,美軍一級准尉羅伊·米勒(馬特·達蒙飾)以及他率領的勘察小組被指揮部派去伊拉克沙漠,搜尋儲影片劇照(24張)藏大量有大殺傷力武器的軍火庫。他們根據情報,前往一個又一個陷阱與危機重重的地點,尋找致命的化學武器,但是每一次行動都一無所獲,漸漸地米勒對情報的來源起疑,也質疑行動的目的,甚至懷疑事件的背後或許隱藏著重大的陰謀。
投訴無門,米勒決定擅自尋找真相,卻受到軍方阻撓,甚至被阻止求助中情局人員,米勒唯有孤身作戰。他的行動必須爭分奪秒,在這詭譎多變的環境中,抽絲剝繭的找出關鍵證據,戳破政府的陰謀,揭發事件的真相,避免政局不穩的伊拉克爆發一觸即發的大規模戰爭。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羅伊·米勒馬特·達蒙
克拉克格雷戈·金尼爾
艾爾·拉威伊格納·歐爾
法哈迪赫立德·阿卜杜拉
Martin Brown布萊丹·格里森
Seyyed HamzaSaid Faraj
Al Rawi Bodyguard Faycal Attougui
Ayad HamzaAymen Hamdouchi
PerryNicoye Banks
WilkinsJerry Della Salla

職員表


總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
製作人蒂姆·貝萬、艾里克·費爾納、莉莎·蔡辛、克里斯托弗·勞瑟、保羅·格林格拉斯
副導演Tarik Ait Ben Ali
藝術指導Dominic Watkins
美術設計Juan Pedro De Gaspar
編劇拉吉夫·錢德拉斯卡蘭、布萊恩·海爾格蘭德
服裝設計Sammy Sheldon
原著拉吉夫·產德拉斯卡蘭
視覺特效Charlie Noble、Peter Chiang
攝影巴里·埃克勞德
配樂約翰·鮑威爾
剪輯克里斯托弗·勞瑟
布景師Lee Sandales

角色介紹


  • 羅伊·米勒

    羅伊·米勒

    演員馬特·達蒙

    美軍一級准尉,率領勘察小組去伊拉克搜尋存放有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的軍火庫,然而數次行動皆一無所獲。米勒漸漸對情報的來源起疑,也質疑行動的目的,甚至懷疑事件的背後或許隱藏著重大的陰謀。

  • 克拉克

    克拉克

    演員格雷戈·金尼爾

    生化專家,與美軍一級准尉米勒一同來到伊拉克,協助其搜尋存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軍火庫,然而在調查的過程中,他發現美軍此次行動的目的似乎並不單純。

  • 艾爾·拉威

    艾爾·拉威

    演員伊格納·歐爾

    美軍撲克牌通緝令上的重要人物,和美國政府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曾幫助美軍製造了伊拉克境內存放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虛假證據,為美國出兵伊拉克找到了有力的借口。

  • 法哈迪

    法哈迪

    演員赫立德·阿卜杜拉

    伊拉克當地男子,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腿,某天與正在伊拉克境內執行任務的美軍士兵米勒意外相識,他告訴米勒一眾伊拉克關鍵人物正在某地集會的重要信息。

音樂原聲


曲目名稱序號
Opening Book01
1st WMD Raid02
Traffic Jam03
Meeting Raid04
Helicopter / Freddy Runs05
Questions06
Miller Googles07
Truth / Magellan / Attack08
Mobilize / Find Al Rawi09
Evac Preps Part 110
Evac Preps Part 211
Attack and Chase12
WTF13
Chaos / Email14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綠區》由《華盛頓郵報》駐巴格達記者拉吉夫·產德拉斯卡蘭的作品改編而成。
·本片於2007年便開拍,預計於2008年3月12日上映。但最後因為各種原因,推遲至兩年後的2010年3月12 日。
·本片是馬特·達蒙第三次和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合作,前兩部分別是《諜影重重2》和《諜影重重3》。
·與前兩部馬特·達蒙和保羅·格林格拉斯合作的電影分級為PG-13不同,《綠區》被MPAA定為R級。

創作背景

本片是馬特·達蒙和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繼《諜影重重》系列影片之後的再度合作。影片故事背景設置在形勢比較嚴峻的伊拉克戰爭初期。
《綠區》是保羅的第七部電影長片,他找來了布萊恩·海爾格蘭德為劇本操刀。布萊恩的實力不容小覷,他曾憑藉《洛城機密》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憑《神秘河》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他編劇的電影還包括了《血腥拼圖》、《怒火救援》、《吸血鬼助手》、《地鐵驚魂》等等。
劇本的創作靈感來自《華盛頓郵報》駐巴格達的特派記者拉吉夫·錢德拉斯卡蘭所著的暢銷紀實小說《翡翠城的皇室生活:伊拉克的“綠區”內幕》(Imperial Life in the Emerald City: Inside Iraq's Green Zone),該書還被《紐約時報》評選為2007年十大好書之一。保羅表示自己的初衷並不是拍攝一部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動作片,而是以一個真實的背景,結合伊拉克戰爭和尋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事件為緣由,拍攝一部緊張刺激的驚悚片。
從失憶的特工到武器專家
《綠區》改編自拉吉夫·錢德拉斯卡蘭(Rajiv Chandrasekaran)所著的暢銷小說《翡翠城的皇室生活:伊拉克的“綠區”內幕》,由因《洛城機密》(L.A. Confidential)而贏得奧斯卡獎的編劇布萊恩·海爾格蘭德(Brian Helgeland)接手劇本的創作工作,還有憑藉著《諜影重重2》(The Bourne Supremacy)和《諜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被大家所熟識的電影人保羅·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他將在這裡擔任的是導演的工作,格林格拉斯特彆強調道:“首先,我必須聲明的一點是,《綠區》並非一部描述伊拉克戰爭的動作電影,而是以這樣一個歷史舞台為背景所展開的一個與驚悚、懸疑有關的故事——這兩個本身的出發點與切入視角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我個人的電影經歷當中,我意識到一個事實,最優秀的驚悚片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必須要發生在一個極端的環境當中,在類似的前提下,再去製造一些機會,讓裡面的人物面臨一些急速且劇烈的道德挑戰,根本就沒有時間進行思考與衡量。”
在過去超過10年的時間裡,保羅·格林格拉斯因為執導了幾部極具衝擊力的動作驚悚片,而在這個領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聲望,尤其是《諜影重重》之後的兩部續集作品,為他收穫的是顯而易見的功績,包括他那製造輿論以及影響的能力和懂得如何討好全世界範圍的觀眾的電影技巧……不過,這位電影人同樣也因為製作了幾部擁有著步步為營、一環緊扣一環的戲劇張力的劇情片,而受到了範圍更加廣泛的影迷的追捧——比如說2006年的《顫慄航班93》(United 93),就講述了一個極具鼓舞作用、同時也令人很心碎的故事,勾勒出來的是一群勇敢的乘客和機組成員的形象,他們在9月11日面對恐怖分子的襲擊時,奮勇的反抗,雖然最終難免墜機的悲慘命運,卻保全了更多人的性命。格林格拉斯之所以會製作這樣一部影片,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在那一天死去的英雄們,他還創造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懸疑故事,迫使著觀眾回頭去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評論界給予這部影片的是極大的肯定,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的提名。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收穫了如此多的電影成就的保羅·格林格拉斯,事實上是在英國的獨立電視台開始了他的事業的,在那一段時間裡,他走訪了很多因為戰爭而變得四分五裂的國家,報道了多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新聞故事……後來,當格林格拉斯逐漸將自己的精力轉移到電影領域之後,他發現自己仍然會不自覺地受到那些討論適時的社會性事件的作品的吸引。將紀實性的講故事方式和嚴格要求的條理性結合進一個電影人應該具備的戲劇結構和敏感度當中,格林格拉斯正在通過一系列電影作品不斷地創造著極具衝擊力的視覺效果,製片人勞埃德·萊文(Lloyd Levin)解釋道:“在如何為一個故事帶來具有振動的感染力、盡顯其真實的特色方面,可以說格林格拉斯擁有的是非常尖銳的感知能力,他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就為了在以現實為依據的基礎上,完美地建立起充滿能動性的視覺想象力。”
在執導由馬特·達蒙(Matt Damon)主演的票房大片《諜影重重》的兩部續集的間隙,保羅·格林格拉斯自編自導了《顫慄航班93》,他同時還為影片擔任了製片人的工作——這部影片給他帶來了一堆難能可貴的製片人朋友,除了勞埃德·萊文之外,還有蒂姆·貝萬(Tim Bevan)和艾里克·費爾納(Eric Fellner),對於再次合作的可能性,每一個人都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如此高漲的情緒也成了促成這部《綠區》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貝萬說:“這一次,我們決定製作一個覆蓋範圍更廣泛的故事,仍然依靠的是真實的歷史背景,這是我們需要遵從的最基本的出發點。”
其實開始的時候,保羅·格林格拉斯就和編劇布萊恩·海爾格蘭德一起商量並琢磨著,是不是可以沉浸到以失敗告終的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搜尋工作為背景的大環境中,創造出一個由懸疑色彩佔主導地位的驚悚故事……有了這樣一個電影目標,他們開始積極地尋找所有與這個發生在伊拉克的戲劇話題有關的合作關係,進行有效的資料收集,他們分別與不同的專業人士會過面——其中包括24個專攻搜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軍事專家,他們都曾在伊拉克服過役;6個擁有著第一手資料的 CIA探員;還有CIA輔助軍事行為的特別小組,他們曾在伊拉克抓獲過好幾個頭號通緝犯。
戰爭地帶的奢華象徵——“綠區”
《綠區》的另外一個創作靈感則來自於《華盛頓郵報》駐巴格達的前任主編拉吉夫·錢德拉斯卡蘭所著的一本非常暢銷的紀實小說,裡面全部都是一些伊拉克就武器檢查方面未加任何渲染的最直接的資料來源……這本小說最終成了進入“綠區”的一個入口,製片人勞埃德·萊文說:“我們製作這部影片的動機還是非常地明確的,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和編劇布萊恩·海爾格蘭德希望能夠將真實發生在伊拉克的某個特定事件結合進一部以驚悚風格為主的影片當中,然後我們就獲悉了一個我們真正需要的故事素材。”
隨著幾位電影人明確了具體的努力方向之後,保羅·格林格拉斯很快就有了另外一個清晰的認識,他覺得《綠區》在戲劇表演的敏感度方面,很適合與自己有過幾次合作的馬特·達蒙,格林格拉斯表示:“當我和達蒙剛剛完成《諜影重重3》的拍攝工作,就已經坐下來討論過下一部可能合作的影片了,而且我們還在同一點達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共識,即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就位處於巴格達——是否能以此為背景製作一個真實、可信度極高的驚悚故事,就成了我們需要面對的最顯而易見的挑戰。在我看來,驚悚元素是觀眾能夠理解並接受的電影語言之一,當人們走進電影院的時候,雖然只能被動地接受大銀幕正在發生的一切,但是他們抵達的卻是只存在於想象中的奇幻地帶……電影所帶來的是其他媒介無法替代的震撼效果與衝擊力。”
保羅·格林格拉斯和馬特·達蒙清晰地意識到,他們共同完成的將會是一個非常有創造力的電影任務,不過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的,格林格拉斯解釋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詢問自己,‘我們能否在影片中創造出一條擁有著引人注目的故事核心的懸疑線索?裡面填充的是讓人喘不過來氣的驚險動作場面,既刺激,又帶有很大程度的神秘主義?’就像《諜影重重》系列一樣,我們必須得以一種很有權威性的內部視角,切入一個對任何人來說都不甚熟悉的秘密世界當中,也就是巴格達周遭極端惡劣的環境。”
“綠區”是巴格達市區一個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的封閉區域,被美軍佔領之後,就成了美國控制伊拉克的中樞地帶,裡面全部都是一些高水平的生活設施,極盡奢華之能事,位於其封鎖線兩端的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保羅·格林格拉斯和布萊恩·海爾格蘭德從發生在這裡的一系列真實的歷史事件中,交織出了一個更具戲劇張力的故事背景,他們希望可以通過這部影片,讓影迷們經歷一次與眾不同的觀影體驗,跨越伊拉克那充滿異域風情的沙漠地帶,視線緊隨著影片中的羅伊· 米勒所駕駛的那輛軍用悍馬車,人們不僅將會看到“共和宮”隱蔽的會所和房間——那裡已經成為由美國領導的臨時政府,目的是為了讓伊拉克重新團結起來。還有被樹蔭遮蓋起來的街道,每一個人都認為伊拉克被通緝的要犯就隱藏在這裡。
在布萊恩·海爾格蘭德設想的劇本中,羅伊作為一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搜尋專家,被派遣到伊拉克只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找到武器,挽救生命……對自己的任務和所帶領的小分隊無比地信任和忠誠,羅伊出發尋找那些創造了這些武器、並對它們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負責的人,他的最終目標很簡單,那就是去除任何潛在的危險,確保正義的實施。隨即,羅伊被告知,美國官員已經得到了確鑿的消息,證實這些武器是真實存在的,而且薩達姆已經做好了準備,要對自己的人民以及任何一個企圖推翻他的人使用它們。但是,當羅伊開始了搜尋工作的時候,他卻意識到事實遠沒有他知道得那麼簡單。
隨著故事的發展,布萊恩·海爾格蘭德有意讓羅伊走入一團迷霧,開始質疑這些有可能藏著武器的地點背後的聯繫——因為他在去過了一個又有一個被指定為有嫌疑的地方之後,卻發現裡面根本就是空無一物。而且最讓羅伊感到無比疑惑的是,他的無線電再也收不到任何官方的回答,卻遇到了一個資深的CIA探員、一個伊拉克公民和一名記者,他們為他提供的零星線索,將他引至一切衝突的中心地帶……羅伊慢慢地意識到,原來真相全然不是他想象的那樣,而且這背後牽扯的勢力範圍也早就超出了他的掌控,就連他自己的生命,都受到了無端的威脅。
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假情報
“弧線球”是棒球比賽中投球手擲出運動軌跡呈弧線的球,用於欺騙擊球手。美國總統布希指派的獨立調查小組公布伊拉克戰爭情報調查報告稱,美國在伊戰前的情報失誤主要是受“弧線球”欺騙所致。這裡的“弧線球”是一名伊拉克線人的代號。按照調查報告的說法,這個“弧線球”聲稱伊拉克研發化學武器,並擁有大量移動生化實驗室。但伊戰結束后的調查發現,聲稱自己參與伊拉克違禁武器計劃期間,這名線人其實根本就不在伊拉克境內。伊戰情報唯一來源 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弧線球”是一名伊拉克化學工程師。聯合國核查人員1998年撤離伊拉克后,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情報機構急需獲得有關伊拉克武器發展的新情報,“弧線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了線人。報告指出,美國2002年10月公布《國家情報評估》認定伊拉克擁有生物武器,“幾乎完全只基於”來自“弧線球”的情報。報告指出,美國情報部門幾乎完全依靠“弧線球”提供的線報,並且未對線人提供情報進行細緻核實,這是中央情報局及其他情報部門錯誤判斷伊拉克違禁武器情況的“主要原因”。美國情報機構成員很早就對“弧線球”產生懷疑。部分中情局官員指出,當“弧線球”申請移民歐洲時,他的記憶力突然大幅“增強”;當移民申請得到批准后,他似乎又患上了失憶症。2000年5月,一名指派到中情局工作的國防部官員獲准與“弧線球”見面,顯然是為了調查這名線人是否真的經歷過所謂的化學武器事故。調查報告說,這次調查的結果是“不確定”。但這名官員表示,“弧線球”在見面過程中表現出“不適”,“可能是一名酗酒者”。他還對線人一口流利的英語感到吃驚,因為德國情報部門說線人不會英語。中情局2001年從德國情報部門得知,線人“失控”,不知去向。雖然存在諸多疑點,但這名線人的一派胡言最終還是成了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依據”,其中蹊蹺耐人尋味。美國《紐約時報》昨天評論說,這份最新的調查報告在伊拉克戰前情報是否受到政治扭曲和決策者如何利用情報作為發動戰爭的理由等問題上,語焉不詳。隨著伊拉克戰爭臨近,問題不斷出現。鮑威爾在聯合國做陳述報告前,中情局要求與“弧線球”直接接觸。中情局下屬某部門負責人要求德國情報官員安排與線人共進午餐。根據調查報告,德國情報官員反對說:“你不會想見他,因為他是瘋子。”德國情報官員說,“弧線球”患有精神病,與他談話只會“浪費時間”,他可能是個“騙子”。中情局多名成員表示,他們當時向上級報告“弧線球”可能不可靠,但沒有得到相應重視。一名中情局成員透露,後任中情局副局長的約翰·麥克勞克林當時聽說線人可能是騙子后只是說:“哦,天!我希望那不是真的。”一名中情局官員說,鮑威爾在聯合國陳述報告的前一晚,他與後任中情局局長的喬治·特尼特通電話,警告依靠單一情報源可能導致嚴重後果。調查報告說:“特尼特只以‘是,是的’以及自己身體疲勞作為回答。”

製作發行


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新加坡2010年3月11日俄羅斯2010年3月11日
英國2010年3月12日德國2010年3月18日
法國2010年4月14日丹麥2010年4月8日
義大利2010年4月23日日本2010年5月14日
中國香港2010年6月3日巴西2010年4月16日

作品評價


《綠色地帶》以伊拉克戰爭為主題,描寫美軍在伊拉克試圖建立臨時政府的艱難過程,和電影《拆彈部隊》一樣,攝影導演都用了手持攝像機拍攝的方法,攝影風格和其他不少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因此得到了男性觀眾的廣泛關注,也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觀眾入場觀看。
該片是一部地獄式驚悚片,將美國政府中新保守主義的劣跡與性質表達得很清楚。
《綠色地帶》從伊拉克是否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角度展開,在驚險的槍戰里反思,究竟美國人是英雄,還是欺騙者。只是影片並沒有在這個主題上走得太遠,整體口碑與市場反響並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