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熊

南美熊

眼鏡熊(學名:Tremarctos ornatus):是食肉目、熊科眼鏡熊屬的動物。也叫安第斯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類。因為眼睛周圍有一對像眼鏡一樣的圈,故而被稱為眼鏡熊。眼鏡熊的毛髮中等長度,全身的毛色通常均勻地為黑色,也有紅棕或深棕色的個體。皮毛十分厚密粗糙。

眼鏡熊通常在晨昏或夜間活動,白天則躲在樹洞、岩洞或樹榦間睡大覺。攀爬技巧嫻熟高超。在分類學上,眼鏡熊是與大熊貓親緣關係最近的現存熊科動物。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種。它可以在厄瓜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脈的整個地區發現,也可能發生在阿根廷西北部和巴拿馬。

形態特徵


眼鏡熊體長120-200厘米,肩高70-90厘米,尾長7厘米,雄性體重100-175千克,雌性體重64-82千克。在熊科家族中不算龐然大物,是中等大小的熊。眼鏡熊的毛髮中等長度,全身的毛色通常均勻地為黑色,也有紅棕或深棕色的個體。皮毛十分厚密粗糙。它們的相貌獨特,口鼻部分和多數熊科動物一樣,顏色較淺,但最有特點的是它們的眼睛周圍有一圈或粗或細的奶白色紋,將眼睛上的黑斑隔開,在眼睛周圍形成環,遠看好似戴著一副黑墨鏡,眼鏡熊的名字也因此而來。這圈奶白色的紋路往往會在喉部彙集,並順著喉嚨繼續向下延伸,形成胸斑。較淺的胸斑變化很大,每個眼鏡熊都獨一無二,並且可能完全不存在。
該物種身材矮胖,耳朵圓小,脖子粗而短,口吻部粗壯。還有一點頗為獨特的是,眼鏡熊只有13對肋骨,而不是像其他熊科動物那樣有14對。此外,它們也有一條短短的尾巴,大約70毫米長,通常被皮毛完全隱藏。像所有的熊一樣,眼鏡熊具有跖行的姿勢,前肢比後肢更長。四肢的這一特徵使大多數熊都具有驚人的攀爬能力。相對於它們的體型,眼鏡熊擁有任何熊種中最大的顴角肌。這種肌肉組織特徵,連同頰齒的鈍齒,可以適應主要的食草習性。
南美熊
南美熊

棲息環境


眼鏡熊的的活動範圍是沿安第斯山脈的熱帶地區,佔用面積約260,000平方千米。下限在西秘魯範圍內;位於玻利維亞的卡拉斯科國家公園內。
眼鏡熊在其分佈範圍內棲息於各種各樣的棲息地中,包括雨林、高海拔和樹木稀疏的草原、乾燥森林和灌叢沙漠,最常見於茂密的森林中,那裡有大量的食物和庇護所。它們還存在於高山寒冷植被、灌木林和草原中,抑或沿海那些長著低矮灌叢的沙漠都讓它們愉快生活。這些熊根據季節性變化在各類型棲息地之間間旅行,但是這些遷徙的時間和驅動它們的原因尚不清楚。發現它們活動的高度為475-3658米,大部分位於190-2350米之間。
南美熊
南美熊

生活習性


領地

眼鏡熊運動性遷徙,範圍在7-27平方千米。這些熊不太可能具有很高的地域性,因為已經觀察到它們以食物豐富的小群聚集。眼鏡熊的家庭範圍內的因季節性和性別有差異。據報道,在雨季,雄性的平均活動範圍為23平方千米,而在旱季則為27平方千米。據報道,在雨季,雌性的平均活動面積為10平方千米,在旱季為7平方千米。

活動


眼鏡熊通常在晨昏或夜間活動,白天則躲在樹洞、岩洞或樹榦間睡大覺。眼鏡熊攀爬技巧嫻熟高超,所以它們也樂於多花點時間待在樹上。它們有時候乾脆在樹上做窩,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窩裡等著果子成熟。眼鏡熊也無需冬眠,因為生存環境地的食物來源豐富,一年到頭都不會斷檔。
眼鏡熊的活動模式主要是晝夜的,但隨季節和地理區域而變化。由於全年範圍內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獲取食物,因此眼鏡熊不會冬眠。它們往往是孤獨的動物(雌性帶著小熊的除外),但據報道在食物豐富的地區會聚集。這些熊是出色的登山者,並且在樹上花費大量時間。眼鏡熊的更獨特的特徵之一是它們使用平台或“巢”,這些熊在它們覓食的樹木的林下搭建的。這些平台也用於睡眠。

食性


眼鏡熊是十分喜愛果類食物的雜食性動物,尤其是鳳梨科植物。它們的上下顎十分強健有力,解剖頭骨和牙列可以看到它們牙齒適應研磨,以幫助食用纖維狀,硬性植物性食物。或許正因為如此,鳳梨在它們的食譜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接近50%。為了摘食果實,它們會爬到樹上或高大的仙人掌上,攀爬高度超過10米,還能靈活地從一棵樹直接爬到另一棵樹上。在果實即將成熟的季節,為了心愛的美味,它們甚至乾脆在樹上守候個三四天。果實當然不是每個季節都有,在其他日子裡它們會尋找其他食物,例如各種漿果、仙人掌、蜂蜜、植物根莖、竹子,甘蔗。另外,為了豐富食譜,它們也會捕食那些小型嚙齒類動物、鳥類和昆蟲,有時它們也會捕食山貘。如果實在沒多少可吃,它們還會偷襲放養的家畜,這種肉類食物據粗略估計約佔食譜的4%。這些動植物提供了平衡飲食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眼鏡熊也會偷襲擊農民的農作物,尤其是玉米,這常常導致眼鏡熊被槍殺。
南美熊
南美熊

感官


嗅覺是眼鏡熊交流的主要方式。已經描述了在母熊和幼崽之間使用的至少五種不同的交流聲音。

分佈範圍


眼鏡熊是南美唯一存在的熊種,是熱帶安第斯山脈的特有物種。從委內瑞拉到玻利維亞,該物種的分佈很長(約4,600千米),狹窄(約200-650千米)。從北到南,在委內瑞拉的佩拉塞拉山和梅里達山脈;哥倫比亞的西部,中部和東部的安第斯山脈;厄瓜多安第斯山脈的東西方斜坡;跨越秘魯安第斯山脈的三個山脈,包括北太平洋沿海沙漠的一部分;以及玻利維亞熱帶安第斯山脈的東部斜坡。2016年證實在阿根廷北部存在眼鏡熊。2014年通過遺傳學測試,鑒於這些存在點位於玻利維亞已知最南端的300公里(直線)以內,因此它們可能代表的是遊盪個體而不是常住居民。
分佈於南美洲中西部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西南部以及巴拿馬南部。

繁殖方式


眼鏡熊是季節性的繁育物種,交配季節大約在每年的4-6月。情侶們會在一起待上幾日,其間交配數次。熊仔通常在11月至翌年2月降臨塵世,孕期長達6-8個月。這麼長的孕期是因為存在受精卵延遲著床現象的緣故。受精卵的延遲著床十分有助於寶寶未來的成長,幼崽通常在果實季節開始前幾個月出生,這使幼崽在果實成熟之前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斷奶以便食用。眼鏡熊媽媽每次會生下1-4個孩子,雙胞胎最常見。熊仔剛出生的時候小得可憐,只有300-360克重,幼仔的大小與雌性的體重以及食物來源的豐富和多樣性成正比。幼崽天生閉著眼睛,它們的眼睛在30-42天左右睜開,等長到3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跟著媽媽去外面溜達了。眼鏡熊幼仔出生后與母親在一起長達一年多。在此期間它們完全依賴母親。幼崽的父親不參與餵養,雄性還可能會吃掉與它們接觸的幼崽。雄性和雌性熊均在4-6歲之間達到性成熟。圈養狀態下的眼鏡熊壽命大約有20-25年。壽命最長的是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動物園,一隻眼鏡熊的壽命達到36歲8個月大。
該種是一雄多雌性交配,並且具有植入延遲性。在圈養中,雌性在一個繁殖季節內表現出3-4個發情周期,沒有季節性卵巢活動。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在野外都有交配的記錄,但在3-10月之間達到最高。產仔數從1-4隻不等,可能與雌性體重和食物豐盛度有關。在玻利維亞的實地觀察表明,分娩是在果實旺季之前的2-3個月,這可能是因為當果實豐富時,母親可以帶著幼崽離開巢穴。在人工飼養中,出生時間隨緯度而變化,但出生通常發生在2-9月。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種群現狀


根據歷年的專家知識,數據外推,遺傳分析,標記回收,無線電跟蹤和符號調查以及生態模型已用於估計眼鏡熊的種群數量和密度。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以及非法殺戮,野生種群正在減少。採用不同方法進行的國家評估,估計委內瑞拉2003年為1,100-1,600頭熊,哥倫比亞2003年為3,000-6,000頭,厄瓜多2007年為1,200-2,000頭,玻利維亞2010年約有3,000頭熊。這些全國範圍的粗略估算得出的範圍在其260,000平方千米範圍內為13,000-18,000頭熊(每100平方公里為5-7頭熊),這與根據經驗得出的三個標記重獲(重新觀察)密度估算合理地一致。每100平方公里是3-8頭熊(2007年)。但應注意的是,該物種的所有丰度和密度估算值都有已知偏差,因此,估算值之間的一致性並不是對其準確性的驗證。

瀕危原因


眼鏡熊與許多物種一樣,棲息地的喪失在種群減少中起著重要作用。僅在厄瓜多,眼鏡熊的自然範圍內的合適棲息地估計損失了40%。這造成了孤立的小島嶼熊種群。由於眼鏡熊在不同的季節要依靠不同的生境來獲取食物,因此必須保護大片區域,以確保眼鏡熊全年都有足夠的食物供應。
儘管眼鏡熊是頗為溫順的動物,不會到處惹事生非,即便發怒也沒有殺人記錄,但還是被人類捕殺。因為它們的肉、皮毛、血液和骨骼都能賣錢,偷獵者不會放棄這種機會。隨著棲息地逐漸減少,它們的聚居地也因此被逐步分割,形成多個“孤島”,這令這些動物的未來更加堪憂。但各國政府對眼鏡熊的保護措施仍然極為有限,有些國家公園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而當地政府又要保護農場主的利益,以至於有些農場主已被允許使用那些保護用地。
南美熊
南美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