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計量學
經濟計量學
經濟計量學(Econometrics) 是西方經濟學中關於如何計量經濟關係實際數值的分支學科,也常譯為計量經濟學,量讀liàng(《現代漢語辭典》2012年6月第6版“計量”條)。這兩種譯名的區別在於,前者試圖從名稱上強調它是一門計量經濟活動方法論的學科,後者試圖通過名稱強調它是一門經濟學科。經濟計量學在20世紀30年代誕生之初,研究多限於計量方法的探討,實際計量工作還較少,且多集中於需求分析,能夠算做實際宏觀經濟計量分析的,只有丁伯根關於美國經濟周期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經濟學家克萊因等人不斷提高丁伯根開創的宏觀經濟計量的規模和深度,到20世紀60年代形成一個向企業出售經濟計量預測服務的興旺行業。
經濟計量學名詞源於希臘文oikonomia(經濟)和metron(計量),是挪威經濟學家R.弗里希(1895~1973)在1926年仿照生物計量學(biometrics)一詞的結構創造的。這個學科的創始人除弗里希外,還有荷蘭經濟學家J.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1994 ),兩人也是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的共同獲獎人。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空前的經濟大蕭條,資產階級經濟理論關於資本主義經濟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自動調節供求關係、保持均衡的傳統說法徹底破產;資產階級經濟統計學關於預測經濟變化的所謂商情晴雨表也完全失靈,因而不得不修改舊理論、尋找新工具,以便適應商情預測,以及資產階級政府干預經濟生活、
弗里希
另外,經濟計量學關於經濟事物之間存在可以用數學方程式陳述和推導的數量關係的思想淵源,還可上溯到1838年法國A.A.庫爾諾(一譯古諾,1801~1877)的《財富理論數學原理的研究》一書,那也是公認的數理經濟學的來源,因此人們又把經濟計量學當做數理經濟學的發展和應用,而且把兩者合起來叫做數量經濟學。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所謂計量經濟關係就是用數學(包括數理統計學)方法,根據實際統計資料,替經濟理論中闡述的經濟關係計量出實際數值,以便用計量結果反過來驗證或改進經濟理論的文字闡述,並且進一步解釋過去、預測未來和規劃政策。經濟計量學因此常被說成是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的結合。經濟生活中各種能觀察到的經濟事物的一部分是可以計量的,表現為經濟數量;經濟數量的實際觀測數值往往因時間地點不同而異,所以叫做經濟變數。經濟計量學要計量的就是經濟變數之間的數量關係。比方說,一個變數的數值發生變化會引起另一個變數的數值也發生變化的關係,實際上是一種因果關係,前一個變數,例如收入,叫做自變數,可以解釋后一個變數的變化,所以又稱解釋變數,假定用 x表示;后一個變數,例如消費量,叫做因變數,假定用 y表示,則兩者的數量關係就可以用函數 y= f( x)表示。各種經濟變數雖然經常變動,但經濟現象中也有比較穩定的因素,例如收入和消費雖然都在經常變動,但前者變動引起後者變動的比例關係,在一定時期和地區範圍以內,從大量觀察來看也還是可能有比較穩定的數值。一個經濟社會中的比較穩定的因素的全體,構成經濟現象的基礎,叫做經濟結構;作為經濟結構的特徵的數量,例如上述比例關係,叫做結構參數,簡稱參數。和經濟變數不同,經濟結構和參數都是觀察不到的,經濟關係就是由參數來體現,說明經濟關係的具體函數形式叫做結構方程式。每一種經濟關係和與之相對應的方程式及參數,都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和穩定性,才能代表社會經濟一個部門的結構,才能成為經濟現象的數量規律,才值得去計量。所以經濟計量學實際要計量的就是這種結構參數。結構方程式只有估算出結構參數的具體數值之後,才能代表實際經濟結構,既可以用於驗證和發展經濟理論,又可用於分析、預測和決策,這就是經濟計量分析的目的。經濟關係的計量之所以要根據過去的統計資料進行估算,是社會經濟現象的特殊性決定的。社會經濟現象不象大部分自然現象那樣,可以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使現象反覆重演,按照人們的意圖控制現象的其他因素使之不變,單看要研究的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經濟學家在研究一部分因素對另一部分因素的影響時,雖然也假定其他情況(因素)不變,卻無法做控制其他情況使之不變的實驗,而只能被動地觀測和記錄客觀世界的既成事實,進行事後分析研究。這些既成事實是各種有關因素(其中也包括雖然假定不變但卻無法使之不變的其他因素)同時發生作用的綜合結果。經濟研究只能從這些結果來倒推:形成這些結果的各種因素要怎樣發生作用才能產生這樣的結果。經濟計量學就是用數學(包括數理統計學)方法來實行這個倒推過程。
經濟計量學的具體計量方法主要包括四個連續工作步驟:
克萊因
通常是用普通最小平方法對觀測統計資料配合線性回歸方程式。這種方法要求回歸方程式的因變數是隨機變數,自變數是作為已知條件的外生變數。因此要按照代數學解聯立方程式的原理,將原模型的結構方程式體系化為以內生變數為因變數、以外生變數為自變數的簡化式才能進行。因而要求原模型的結構方程式互相獨立,不相矛盾,其數目必須等於內生變數數目,而且能從簡化式的係數估算值還原成結構式的參數值,即具備能夠被識別的條件。
庫普曼斯
估算出參數值的模型,主要用於三個方面:①對所研究的經濟體系內潛在的相互關係進行結構分析,以便了解和解釋有關的經濟現象。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偏微分原理進行所謂比較靜態分析,即對模型的兩個均衡點進行對比:一個是原來假定達到的均衡點,另一個是假定只有一個外生變數(或結構參數)的數值發生變化而其他情況不變時,模型達到的新的均衡點,兩點對比可以看出外生變數或參數值變化時對內生變數發生多大影響。通常所謂各種彈性和乘數等都是用的這種分析方法。②用於預測。可利用已經估算出係數值的簡化式進行,因為簡化式的因變數都是內生變數,自變數都是外生變數,把預期將來某時期外生變數可能達到的數值代入簡化式,就可以得到有關的內生變數在將來同時期的預測值。③用於規劃政策。即對各種政策方案的後果進行評價,以供決策人擇優採納。常用辦法是把代表各種政策方案的外生變數(又稱政策變數,如稅收)在將來某時期的各種不同數值代入模型,然後計算作為因變數的內生變數(即政策目標,如國民收入)的各種相應預測值,以便對比。這叫做模擬運算,實際上是一種以政策變數的給定數值為條件的預測。
數理經濟學不同於經濟計量學在於:①它只利用數學作為經濟理論的表述語言和推理工具,並不要求計量具體數值,所以被叫做“理論的空盒子”;②它把經濟變數之間的數量關係看成是確定的,而不考慮隨機干擾因素的作用,因而和具體情況差距更大。它關於國民經濟核算的等式,有的說明局部相加等於全體,有的是計算過程中必須規定的定義,只要資料準確就永遠相等,是恆等式性質,並無參數要估算。
相關書籍
經濟計量學
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比較經濟學、財政學、發展經濟學、激進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勞動經濟學、數理經濟學、數量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服務經濟學、福利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價格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奧地利學派、邊際效用學派、供給學派、劍橋學派、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重農學派、貨幣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