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辛置村

南辛置村

南辛置村是青島市膠州市的一個下轄村。

村名由來


最初設立南辛置村,是在明朝初年,膠州城西十華里許,屬官府屯兵養馬之處,其位置在今辛置所屬地塊,地名為學荒、斜子地、馬肚帶、十二畝地等。凡屯兵養馬,必有人居住、墾荒、種植,形成自然村落。為紀念辛辛苦苦置家立業而命名為辛置村,因在河南稱南辛置村。
對辛置村名的由來,還有很多種傳說:一是,明朝洪武四年為辛亥年(1371),置是設立的意思,辛置為辛年設立的村落,後來沿西雲溪河兩岸形成東、西、南、北四個辛置。二是說,明朝初年有辛姓大戶購置了這一方水土設立村落命名為辛置。

地理位置


南辛置村位於南關街道辦事處駐地以西偏南3公里,北靠北辛置(原來只是一河之隔,現在北辛置已遷往揚州路以北偏西立了新村);東北和正東與東辛置和趙家小庄為鄰;南接王家小庄;西連西辛置。地處半丘陵,土壤屬棕壤土。西雲溪河自傅家村向東,流至南辛置西南轉向北經涼水灣,流經村北往東一直注入雲溪河主道。河北有揚州路。

政區人口


2004年全村有耕地1230畝,人口1228人,男619人,女609人。其中老村民1216人,新村民12人。

經濟狀況


本村原來以農業為主,生產糧食、蔬菜和水果。其中,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大豆和地瓜為主;蔬菜以大白菜(膠白)、辣菜、青蘿蔔最出色;果樹有桃、杏、櫻桃、柿子,近年又新栽了蘋果和葡萄。
1978年全村耕地1380畝,人口1230人,集體總收入1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5萬元,加工業收入3萬元,總稅收1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400元。農業主要作物是玉米、小麥和蔬菜,工業方面有油坊、磨房、粉坊和木工。
1988年全村有耕地1330畝,人口1218人,集體收入58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500元。主要收入來源是土地租賃。另外還有農業靠小麥、玉米、蔬菜等收入3萬元。廣大村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全年人均收入達6700元。

基礎設施


1965年至1984年間,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建水庫兩座,挖了大口井,將南坡的土地集中又分割給各生產隊,在西雲溪河上建橋2座。大力創辦副業項目,辦起了理髮店、磨坊、油坊、麵條坊、木匠鋪、烘爐、成衣店。
1985至1994年,規劃了村莊建設、整修了街道,還建橋一座。整修了街道,鋪上水泥路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大修水利,修建平塘三個,可蓄水5萬立方米,解決群眾吃水問題和苗圃的灌溉用水。建苗圃90畝,每年給村裡增收60萬元,還安排了村裡的勞力,又增強了環保力度。積極引進外資,出租土地,辦工廠,開貿易,可為集體每年增收120萬元。同時可帶動村民做生意,開商城、租房屋、辦服務、開展多項貿易,又可增加收入500萬元。
村民每人每年發麵粉200斤。60歲以上老人月月都發零用錢,按不同情況發20-40元不等。以後還要發大米、食用油等,很受群眾擁護。

社會事業


1995年至1999年,建成自來水,向家家戶戶常年免費供水。
2000年以來,建了多項老年活動場所和項目,經常開展活動和比賽。
村民風氣好,無偷盜、也無打架鬥毆和其他犯罪現象。鄰里和睦,尊老愛幼,互相幫助等蔚然成風。
南辛置村的文化氛圍比較突出,特別是民間的文化藝術活動,很早就有鑼鼓隊、高蹺隊、歌劇團等組織。建國以後,各項文藝活動更加頻繁。農閑時,大街東頭經常鑼鼓喧天。參與演奏的人興奮不已,圍觀的群眾喜笑顏開。劇團上演的劇目很多,最出色的是《赤葉河》。劇團不僅常到周圍各村巡迴演出,也曾到縣裡參加會演和慰問演出。高蹺隊的成員多年來不斷的輪換更替,有的隊員扭舞的水平非常高,不僅能跑丁字步,各種插花,還能做些高難度的動作,如劉海戲金蟾、撲蝴蝶、大劈跨、翻跟斗、鷂子翻身、十八滾。也排演過一些秧歌劇,如演出次數較多的《懶漢回頭》、《夫妻墾荒》……等。高蹺隊除了慶祝年節,也常參加會演和一些歡迎、歡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