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恐龍

主要生活在白堊紀晚期

而素食性恐龍的牙齒則平而直,沒有鋸齒,只能用於咀嚼。素食性恐龍的牙齒形狀和大小,取決於它們所吃的植物。此外,肉食性恐龍有大的頭骨和齶骨,脖子粗短,一般用後肢走路。

簡介


食肉恐龍都有較大的頭和嘴,嘴裡的大而彎曲的利牙。例如我國四川發現的永川龍就有尖銳的帶鋸齒的、向後彎曲的牙齒。例如,蜥腳類恐龍有勺形齒或釘狀齒,便於剪斷莖和葉。這是因為它們主要吃蘇鐵類和蕨類植物。鴨嘴龍類主要吃的是石松類植物木賊,這種植物含硅質較多,十分堅硬,所以鴨嘴龍的嘴裡上下左右都有牙齒,一個接一個,密密麻麻排成許多行,最多的可達兩千多顆,這是對長期吃硬食的一種適應。此外,肉食性恐龍有大的頭骨和齶骨,脖子粗短,一般用後肢走路。而素食性恐龍頭小脖子長,一般用四條腿走路。
1.8億年前,一群新的獸腳類恐龍出現了,這就是肉食龍類恐龍。
食肉恐龍
食肉恐龍

特點


肉食龍類恐龍有的體形非常龐大,至少有7米長。它們的下頜非常有力,牙齒呈錐形彎曲,就像軍刀。它們的尾巴粗壯有力,可以用來支撐身體。

食性


大型的肉食龍主要捕獵大型的素食恐龍,例如梁龍雷龍馬門溪龍、鴨嘴龍等都是它們的美食;小型的肉食龍吃小動物,如小的爬行類、昆蟲及哺乳類。一種體型輕巧的小型肉食龍,以偷吃其他恐龍的蛋為生。這樣看來,恐龍當然會吃自己的同類。

習性


初步推測出:大多數恐龍是群居行為。在骨架化石中,有幼年個體,也有成年個體,它們生活在一起表明是突發事件將它們成群掩埋並保存下來的。肉食龍也是如此,雖然它們的數量相對較少,但人們也見到過成群個體保存在一起的情形。所以,肉食龍類也是通過群居強化進攻的力量,從而維持它們強者的地位。至今已經發現群居恐龍化有的地方有:中國自貢大山鋪(大量恐龍堆積)、遼西(34具鸚鵡嘴龍集體埋藏),另外在美國加拿太電有不同類型的恐龍群居理藏保存。

游泳足跡


食肉恐龍 2張
食肉恐龍
2013年4月9日,中外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四川省西南部,大涼山腹心地帶的昭覺縣,發現了中國首例確鑿的肉食龍游泳足跡。這類足跡目前在全球僅發現數例,亞洲尚無記錄。同時發現的還有一罕見的,包括多種植食性恐龍和肉食性恐龍的足跡組合